挖掘古代历史文献 证明西周真正历史(上)

2024-10-04 | 来源:本网 作者:赵志愿
  《逸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又名《周书》《周志》。 
  《逸周书》是先秦春秋时期孔子删定的《尚书》所剩,是为《周书》的逸(遗)篇,故为《逸周书》。
  《逸周书》此书经过后代多名考古学者考定的考古书籍,是我们现在研究古代历史的教课书,对研究周代历史的真实资源。
  《逸周书》此书十卷七十篇,内容厐大广杂,名篇体例,性质不尽相同,正文大体按照历史记年的早晚编入,记事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时的历史记实编入。刻书保存了不少上古时许多重要的历史记实,保存了不少上古时期的历史传记,是研究商周之际的历史史事的重要依据之一。
  《逸周书》内容庞杂,各篇体例不尽一致,性质亦有不同。如前三篇《度训》《命训》《常训》,皆以王者师的口吻,讲为政牧民之道﹔第五篇《籴匡》和第十一篇《大匡》,讲救助灾荒的措施与制度,第六篇至第十篇《武称》《允文》《大武》《大明武》《小明武》及第三十二篇《武顺》、第三十三篇《武穆》和第六十八篇《武纪》,均类兵家言﹔而自第十一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维(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开头记事或言。
  《逸周书》第三十至第五十篇,主要记伐商前後事。如《酆[fēng]谋》记伐商前的准备,《和寤》记伐商途中事,《克殷》记克殷的经过及善後,《世俘》主要记伐殷战果,《商誓》主要记武王训告商旧臣诸侯之辞,《度邑》记周公规拟伊洛而定“天室”之事,《作雒》记营建成周之缘起及成周之制。第五十一篇《月令》是有关天文历法的文字。第五十二篇《时训》记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时之物候。第五十四篇《谥法》言给谥的法则。第五十八篇《官人》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文同而人异(《大戴礼》为文王与太公望,此为文王与周公旦)。第五十九篇《王会》,记成周之会的盛况及各方贡献。第六十篇《史记》,记历史上诸王国灭亡的原因与教训。第六十二篇《职方》,即《周礼·夏官·职方氏》文。第六十三篇《芮良夫》,记芮良夫训诫厉王之辞。第六十四篇《太子晋》,记周景王太子晋行事。第六十七篇《周祝》,则又为韵语,纯系说教。
  《逸周书》今存五十九篇中,属于或基本属于西周作品者大概有﹕《世俘》《商誓》《皇门》《祭公》《芮良夫》等篇。这些篇记事当较可靠,此外,《度邑》所记之事在周初铜器何尊亦有反映,《克段》所记,朱右曾以为“非亲见者不能”,也当有较可靠的根据,此二篇皆为《史记·周本纪》所采用。即使时代较晚各篇,也有研究价值,如《度训》等篇对於研究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渊源,《程典》等篇对於研究古代伦理思想,类兵家言的几篇对研究先秦兵家,《王会》对於研究古代少数民族的分布及民族关系,均有特殊意义。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姜太公兵法》等。是中国先秦时期重要的兵书典籍。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由此确立了兵家经典的地位。[6]全书分为6个章节,分别是《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60篇。[2]旧题为周吕望所作,吕望即吕尚,又称吕牙、师尚父、太公望、太公等,是西周时期着名政治家、军事家。
  《六韬》其书依托太公之名,通过文王、武王与太公的对话,编于书中,其中《文韬》《武韬》中讨论政道,《龙韬》中讨论兵道,《虎韬》《豹韬》《犬韬》中讨论兵法。
  《六韬》是一部蕴藏着“公天下”理想和“爱民利民”观念的兵家经典,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具体讨论了军队各项建设以及战术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军事发展产生了得大影响,而且对中国传统兵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今天的政治军事、企业管理、高校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六韬》在汉代时已经广为流传,宋明以后,注家蜂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六韬》相关的影印、校释、注解、今译、外译之作竞相出版,蔚为大观,流传至今已有将近200个版本。
  先秦典籍中最早明确提到《六韬》的是《庄子》,班固《汉书·艺文志》儒家类着录有《周史六弢[tāo]》六篇。此后,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等目录学着作中均录有《六韬》一书。由于《六韬》主要记录周王与太公的问答,故而在流传过程中也被称为《太公六韬》。此外,还有《太公六韬》《太公阴谋》《太公金匮》《太公》等名称。“六韬”中“韬”与“弢”通,《说文解字》中,“弢”被释为“弓衣”,《管子》中有“弢无弓,服无矢”。可见,“弢”应释为“弓袋”,是以弓袋来象征兵事之意。先秦时期弓袋皆为兽皮制作,而“六韬”中的文、武、龙、虎、豹、犬,即是六种不同的兽皮制作的弓袋,以代征伐之事。
  《六韬》的编撰应与稷下学宫有关。齐国是周初姜尚所封之国,地处荒蛮,姜氏子孙曾在此开疆拓土,此地素有兵学传统,全民尚武,武器制作精良。在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延揽百家贤士,其中不乏具有着述兵书才能的谋士。在齐王的支持下,这一时期齐国兵书创作整理达到高潮,编撰了《司马法》《孙膑兵法》等一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先秦兵家典籍。
  《六韬》全书以对话体的形式编撰,通过周王与太公之间的问答来阐述政治、军事思想。共分为6卷,每卷分为若干篇,共计60篇。以北宋“武经七书”为底本,经多版互校,《六韬》的篇目如下:
  《六韬》第一卷《文韬》分别为《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共计11篇。论述了政法与军事的关系,包括如何治理国家,充盈国力,做好各方面准备,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六韬》第二卷《武韬》分别为《发启》《文启》《文伐》《顺启》《兵道》《三疑》,共计6篇。主要论述对敌斗争所要采取的各项策略,例如战前通过对敌我优劣的分析来积极准备,等到时机成熟,则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去攻击敌人的弱势和短处,如此便可以克敌制胜。
  《六韬》第三卷《龙韬》分别为《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共计13篇。主要论述军事指挥与部署方面的内容。其中,为了保障正确地实施指挥,达到战必胜,攻必取的目的,文中指出为王者应如何选将用将,为将者应如何以身作则、赏功罚过、严明军纪、发布号令、传递信息等。此外,文中还指出要对天时、地利及军需供应等,应予以充分重视。
  《六韬》第四卷《虎韬》分别为《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共计12篇。主要论述如何在平坦宽阔的地带作战,以及需要留心关注的事项等。
  《六韬》第五卷《豹韬》分别为《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共计8篇。主要论述在森林地带、高山大岭、隘路险塞之地应如何对敌,以及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况之下,作战所要采取的对策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六韬》第六卷《犬韬》分别为《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共计10篇。主要论述步、车、骑兵各自不同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以及兵员选拔、训练、作战法和战时应注意的问题。
  《竹书记年》出于春秋战国,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一作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二年,汲郡人偷盗魏襄王的陵墓,得到竹书数十车,全是蝌蚪文书写,称“汲冢古文”。经过整理,有《竹书纪年》12篇,因为原本写在竹简上而得名,叙述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与传统记载不同,可校正《史记》所载战国史事之失。
  据说这批竹简的数量相当巨大,搬运时总共装了几十车。其简文皆用“蝌蚪文”(即战国古文字)写成,难认难读。经过晋代学者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释读与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十余种,共七十五篇。这些古书被人统称为《汲冢书》,或名《竹书》、《汲冢古文》等。
  主要记载从周文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到景王年间的时事。《汲冢周书》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史料,其内容与《尚书·周本纪》相似而不同,有些篇章补充了《尚书》中缺失的内容,有些则与《尚书》相矛盾。因此,《汲冢周书》被认为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下的逸篇,也就是《尚书·周书》之外的其他周代史料。
  据说,《汲冢周书》的作者是周公旦,他根据周时诰誓号令编纂了这部史籍。《汲冢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关于武王克殷的过程。该书详细地描述了武王起兵讨伐商纣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所用的战略战术和神器。该书还记录了武王死后,周公辅佐成王的事迹,以及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和周礼。这些内容都是研究周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汲冢周书》虽然已经失传,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它的内容。例如,我们可以阅读《逸周书》,这是一部晋代人将汉代流传的《逸周书》同汲冢中出土的《周书》汇编而成的书籍,其中包含了《汲冢周书》的大部分内容。我们还可以参考《左传》、《国语》、《墨子》、《战国策》等古籍,这些书中都有引用《汲冢周书》的内容,有时称之为“周志”或“书”。
  季历,本名历,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次序,即最小。他是古公亶父第三子,母亲叫太姜,周文王之父,其兄太伯(泰伯)、虞仲。据《史记》的《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周部落的开基之祖古公亶父觉得自己的少子季历最为贤明,更为可贵的是,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瑞之兆。古公亶父赞叹道:“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昌,所以两人便逃亡到了荆蛮,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而让位给季历。
  《竹书记年》昔有毕程氏,损禄增爵,群臣貌匮,比而厌民。商王武乙二十四年(前1123年),古公亶父卒后三年,诸盩师伐程战于毕,克之。自岐迁程,顺以事上,比以章民,厌赏刑减,政自己法,是为公季后王季。《史记,周本记》载:毕程盖古国,武乙二十四年,王季文王灭之久居其地。
  殷王祖甲二十八年(前1124)季历即位,他即位后称公季,周武王灭商后追尊为王季,也称周王季。而太伯和虞仲后来在太湖流域创建了吴国。季历继位后称公季,他秉承古公遗道,治理周宗,发展农业,推行仁义,使周逐渐强盛,诸侯很多都归顺了他,商王承认季历做西方霸主,号称西伯。
  在商王武乙时,周部落和商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又与商朝贵族任氏通婚,娶太任为妻室。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同时他还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使周部落成为商朝后期在西方的一个强大的部族。他在商王武乙的支持下,对今山西境内的戎狄部落展开了进攻。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时代,季历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文丁四年,他又领兵先后征伐燕京之戎,余无之戎,七年破始呼之戎,十一年打败了翳徒之戎,多次立下了战功。
  商王太丁(文丁)因而封季历为商的“牧师”,即商朝西部的众诸侯之长。后文丁惧西方诸侯成为季历的羽翼,构成对殷商的威胁,于是囚杀季历。
  周文王姬昌(约前1120年—前1050年[a]),姓姬,名昌 。商时为西伯,又称西伯昌 ,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季历之子 ,周武王之父 ,商朝末期诸侯国周国君主,周朝奠基者。 
  周文王之父季历被殷商王文丁囚禁而死,周文王继位。他求贤若渴,尊老爱幼,施行仁政,广罗人才,周边许多都来归附依存。周文王将周国治理得越发强大,周边诸侯都以其为首,引起商王朝警惕,纣王将周文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期间周文王创《周易》。后纣王收取周国重贿,释放周文王。周文王回国后,献出洛河以西的土地,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后周文王率兵攻打周边各国,周国国力日益强盛,诸侯都以他为首。因裁决虞、芮两国讼事,周文王受命称王。
  周文王以仁政治国,广罗人才,他创作《周易》,是中国最早的经书,引导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轨迹。周文王对外发动战争,扩大周国的实力,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在弱小时蛰伏,麻痹纣王;全面接受学习商朝的文化制度,强大周国。孔子赞其为“三代之英。
  周文王继位后,求贤若渴,曾亲自去拜会姜太公姜子牙。他继承祖父和父亲未完的事业,施行仁政,尊老爱幼。周文王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他曾为接待贤者,忙得顾不上午饭,因此许多外部落的人才都归附于他。如孤竹国的贤士伯夷、叔齐,听闻周文王十分敬重老人,便一同投奔他。又有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也都因为周文王礼贤下士的名声,纷纷归附,周文王拜会姜子牙为太子尚父,为周文王策……。商纣王的臣子崇侯虎,对纣王进献谗言,声称周文王积德行善,诸侯都愿意归附他,将会对纣王不利。纣王认可崇侯虎的说法,于是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被囚期间,周文王推演《易》,将八卦增为六十四卦。闳夭等人十分担心周文王,四处收集了有莘氏的美人、骊戎地区的骏马、有熊国出产的九驷以及其他种种奇珍异宝,经由殷商的宠臣费仲进献给纣王。纣王为此大悦,称这里面任意一件物品即可换取释放周文王,何况还有这么多。被囚禁7年之久的周文王被释放,纣王还赐给他弓箭斧钺,令周文王有征讨附近部落的权力。同时,纣王告诉周文王,陷害他的人就是崇侯虎, 纣王曾经发明了炮烙之刑,即将铜柱涂满油,下放炭火,命犯人去行走,犯人一滑倒就会跌落到火坑里,被活活烧死。纣王的宠妃妲己看见此惨状笑个不停,纣王就经常施行炮烙之刑,以博妲己一笑。周文王被纣王释放回国后,献上周国洛河以西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周文王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拜吕尚为老师。
  后密国人侵犯阮国,周文王率师伐密,密国不敌投降。因为周文王积德行善,素有威望,诸侯都会请他裁决是非。当时虞国与芮国的人有讼事无法解决,便前往周国。在进入周国的国界后,两国人看到耕种的农民在互相让田地、百姓也以礼让长辈为民俗,还未见到周文王本人,他们都感到惭愧。虞、芮两国的人互相示意,自己所争执的,周人以此为耻,再去请求周文王决断也是自取其辱罢了。于是一同返回,双方相互谦让。各路诸侯听闻此事,都认为周文王是上天任命的君主。因为裁决虞、芮两国讼事,此后几年,周文王陆续征伐犬戎、密须,又大败耆国。殷朝的祖伊听闻,感到恐惧,将情况报告给纣王帝辛,纣王不以为意,认为天命在自己,周文王无可奈何。后来周文王又征伐邘[yú]和崇侯虎,建造了丰邑(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
  周文王受命十年(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病逝,在位五十年,终年九十七岁,被葬在毕(今陕西咸阳),谥号为“文王”。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收录的《保训》篇中,有记载周文王临终前留给儿子姬发的遗言,劝导姬发要恭敬做事,不要放纵自己。并以尧和舜举例,递“中”的观念。周文王死后,子嗣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周武王十一年,庚寅年,开始伐商灭纣,周武王率西夷各国诸侯征战殷商,在牧野打败殷商,周武王在南单台亲自擒获纣王,此时天刚黎明,武王五十四卒。成王康王六年,齐太公卒,此时天下太平安宁。
  我们己知《逸周书》是《周志》《周书》。《六韬》以对话形式编撰,是太公后代通过周王与太公对话问答所编。《竹书记年》及《汲家周书》系周公旦所编撰,是对《逸周书》《六韬》的补充,三书结合起来,经过《史记,周本记》补充,就是一部真正的西周历史。
  第一《竹书记年》证明武乙二十四年(前1122)伐程战于毕,王季久居其地。
  第二《竹书记年》武乙二十五年(前1121年)娶商武乙之妹,挚国任姓二女儿太任为妻。
  第三《竹书记年》武乙二十六年(前1120年)生文王。才有了《史记,周本记》所载:毕程盖古国,武乙二十四年,王季文王灭之久居其地。的有力证明。
  第四《帝王记世》武乙三十四年,周公季亲自拜武乙,要求臣属于商,商武乙接受周公季请求,封岐山为岐周,并赐地30里与牛马物。
  第五《竹书纪年》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时代,季历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文丁四年,他又领兵先后征伐燕京之戎,余无之戎,七年破始呼之戎,十一年打败了翳徒之戎,多次立下了战功。被殷商封为牧师以王称,为王季。
  第六,《史书》商文丁五年《前1106年),周王季在岐上鲜原作程邑建京师为毕郢国都。
  第七《竹书记年》商王文丁七年(前1100年)因而封季历为的“牧师”,即商朝西部的众诸侯之长。后文丁惧西方诸侯成为季历的羽翼,构成对殷商的威胁,于是囚杀季历。
  第八《帝王纪世》却证实帝乙同王季于公元前1065年,同年死去,终年百岁。
  第九《竹书记年》周文王姬昌(约前1120年—前1050年[a]),姓姬,名昌 。商时为西伯,又称西伯昌 ,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季历之子 ,周武王之父 ,商朝末期诸侯国周国君主,周朝奠基者。
  第十《逸周书》商武丁十一年(前1099年)21岁文王继位,即要孝敬母亲大任,还要照顾姬叔和姬仲两个小弟弟,还兼负着为父报仇的大任。苐二年带领伐商周师大军一直打到殷商京畿附近,离商都只有二三百里。
  第十一《逸周书》商武丁十三年(前1097年)周文王三年,周地大灾年,周文王在毕郢王宫前院召开卿士,国老,三公,大夫及所有执事官员,商讨救灾大事。
  第十二《逸周书》周文王八年,这年六月,文王病卧毕郢王宫寝室床上,五天地动,地动范围东西南北超出毕郢四邻。
  第十二《逸周书》文王继位以前
  娶了一位新娘姓毛训截为识结为夫妻,生下伯邑考,谁知文王十年生武王时,妻仙逝冥卸。
  第十三《逸周书》文王十年(前1092年)周文王在大家规劝下,娶莘国缵女为继妃。(资治通鉴)(诗经)续下集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