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临洮的吟唱之《奇石,雕刻在我心中的石》
2024-09-30 | 来源:本网
作者:袁银波
在甘肃,在定西,在临洮,有那么一个地方,它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所遗忘,这就是甘肃洮河石文化博物馆,它应该是一个石文化的胜地。这里的石文化,并不全在他们的展览馆里,在他们外围的大门口,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在这里,从北向南看去,先有一组半大不小的观赏石,将其摆成一个“石头阵”:一块奇石上,雕有“春润夏宜,秋爽冬乐”八个大字;一块奇石上,雕有“风漪奇石出临洮”名言;一块奇石上,雕有“奇石显千姿,内涵纳万象”锦句;另一块奇石上,雕有“水水山山云云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对联……这样一些石上刻字,大约表达了建园者的一种心声,也代表着他们以至临洮人对于自己家乡的洮河石的热衷和酷爱。再往南看,见有观赏石一排,它们有的站队整齐、井然有序,有的散开蹲立、形成图案,都是些并不规则的观赏石,上面多雕有红色的印章,印迹虽不那么明显,但看一次得欣赏半天。而最有特色者,莫过于几块黑白相间的龙形石了,这既可以说是石文化,也可以说是龙文化。在临近大门口处,有一块斗牛奇石极是抢眼,它大约是在表现临洮人民的一种奋斗精神。
进了大门,方见得博物馆的大楼,在这个馆的门口,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怪怪奇奇纷呈世相石自无言”,下联是“林林总总透露天机人各有解”,横联是“风漪奇石出临洮”。据说,此横联内容出自宋陆游的《休日与客燕语既去听小儿诵书因复作草数纸》,其诗云:
赐沐家居谢掾曹,暂将萧散慰勤劳。
琅琅应节儿书熟,亹亹生风客论高。
玉屑名笺来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
托盟翰墨吾安敢,挥洒淋漓自足豪。
从这首诗里不难看出,大诗人陆游对于临洮奇石,是有着特别的喜好了。如果说陆游是古人喜爱临洮奇石的代表,他在自己的诗中,写出了歌颂临洮奇石的优美诗句,能被人们尤其是临洮人所千古传唱。那么今人呢?今人之中,我们也可以推出一位喜爱临洮奇石的代表,那就是吴辰旭,他是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甘肃杂文协会会长。他对于临洮奇石之喜爱,集中体现在他的《洮河奇石赋》上。本来,对于此文,我想节选引用,但断章会损其文,节选会伤其意,便全文用之,借以抒发我这新的赏石之人,对洮河石萌发的喜爱之情。其云:
昆仑余脉,西倾山雄;崖隙涓滴,汇而成泓。夫潺潺于丛山峻岭,迂迴于莽林谷中;穿石林,越云岗,出峡口,始成洮水,乃黄河上游之巨流也,其水也訇訇,其势也汹汹,以亿万斯年之工,赴浩浩大海之忠,不舍昼夜,意坚志雄!于是乎,虽婉转而不迷所向,虽柔媚而不让刀弓。
予叹夫,云岫虽坚,切为纵横;陇坂虽广,龙篆虎奔;如琢如磨,如磋如锛。汲天地之精华兮,映日月之霓虹。卓在无雕饰,贵于鬼神工;纵楚玉不能比其奇兮,虽隋珠不能侔其容。千里奔波待盛世兮,万年悉心俟识公。于是乎,宋有米芾拜石,清有石头梦红;齐天大圣,不过一石猴乃耳;学士刘墉,洋洋乎号以石翁。盖石乃大千之精工也夫,形拙陋,魂灵空。向以尚坚、尚朴、尚石、尚奇为工!既炫耀于贵胄之门,又为芸芸大众所珍;既雅列豪强之案,乃荦荦奇士所崇。
嗟乎,石奇在妙,皆似与不似之间耳,正契合东方审美之情趣者。故或空漏瘦巧,或形肖物象;或图垺山水,或画蕴典坟,或夸张变形,或美陋兼容。敧侧观赏,妙不可闻;流连把玩,意味无穷。然则,古为文人雅士所专,鲜有刍荛贩夫染肱。洮水千里,滩涂滚石,芊芊,何人之激赏?时越百代,沿岸奇构遍布,岂慧眼之拔群?幸哉,时移世易,物阜人崇;玩物赏心,遍于国中。石随缘走,奇生慧中;埋没千载,擢于一瞬;免列厕溷,贵为朝尊。然其石一也,而时不同也夫!
乌呼,幸也哉!洮水奇石,盛世之征!不为物役,高士寄心;水灵川秀,桑梓芳馨!
且说这首赋,不仅被歌颂,被传唱,亦被勒石,被传世,因那块雕有《临洮奇石赋》的巨石,就屹立于甘肃洮河石文化博物馆的大门处,它的前面,有一个偌大的一围蹲着十二生肖铜像的圆形水池,水池中央有块圆形巨石,圆形巨石上方搁着一个大大的铜锅或铜盆状的饰物,我并不明白人家搁此饰物的用意,在这里也不便妄加评说,但我只是觉得,如此装饰陪衬一番,更显得临洮人对于《洮河奇石赋》之看重、对于洮河石之喜爱了。 假如,他们能对这种摆布和阵容做些简单的说明,使观者能明其情、知其意,那似乎更完美一些。
须知,我前面这些记述和描写,只是洮河石文化博物馆门口的一些画面,可直到现在,我还未进博物馆之门呢!于是,我索性走了进去。进了一楼,一楼即有展品,所展重点是“洮河绿石,名砚佳品”。据说,洮砚石材取之于卓尼、临潭、岷县的洮河深水之底,其开采难度之大,开采之不易,是人们难以想象的,因而便无形增加了它的高贵的价值。因其石质坚润细腻,颜色碧绿沉静,花纹旖旎奇妙,书写利笔发墨,故为石之上乘。洮砚石的石膘以金黄为主,故有“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之说。石坑口又以喇嘛崖、水泉湾等砚石为最佳。而洮砚制作工艺,一般以“镂雕”为主,并讲究膘皮巧色,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奇妙。洮砚作为“文房四宝”和“四大名砚”,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想我们祖辈的古人,均以毛笔书之写之,离不了笔墨纸砚,纵使一块砚台,也是天下文人必备的书写工具之一,因此,那时的洮河石砚,自然是很珍贵的。时至今日,人们对于砚台用之不多,可书法家们备用仍必不可少,但这洮河石砚,却成了人们收藏的珍品,它也不失其尊贵的身份和不菲的价值。
洮河石文化博物馆的展品,主要陈列在地下室中,那地下室很大,恐怕能有上千平米的面积;那地下室墙面很高,恐怕能有十几米高的样子,所以很适于陈列展览;那地下室很凉很凉,进得里边,方才人们被外面的骄阳所晒的满头满身的汗水,便立刻变得干了。哦,在这样的酷暑,在这样的“秋老虎吃人”之季,来到这样凉爽的石文化展览馆参观,可真舒服啊!
石展有前言云:千里洮河奔流不息,从此弦歌曼妙,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至今根脉雄浑。回望人类刀耕火种茹毛饮血蛮荒岁月,这里就已鸿蒙初开,描绘着绝代华彩,那些先民赖以生存的石器,见证了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远古部落与族群繁衍生息的艰辛和荣耀。
在草木掩映的山川和波涛汹涌的河底,缀满形态各异、质地细润、颜色艳丽的洮河奇石。万物钟灵毓秀,天地造化,洮河石仿佛被炼石补天的女娲垂青厚爱格外点化,圆润如玉的形制绽放风姿绰约的光滑,绚烂似锦的纹理渲染异彩纷呈的色泽。洮河,这位神奇的艺术大师巧夺天工,把两岸的山水田园、内心的飞沫流珠刻进石头,让自然的诗词歌赋、人间的风火云烟烙上石头,石头因此有了天地的灵性,时空的印象,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出神入化,精美绝伦。
洮河石文化博物馆逢盛世荟精品,涵养临洮历史,弘扬洮水文脉。
在展览馆内,先见一单独隔成的大厅,里面陈列的是“晚古生界洮河流域海洋古生物化石”展览,与那各地的恐龙展情景十分相似,也谈不上很有特点。但这也是一种引题,一种铺垫,意在引出从鸿蒙时代到石器时代的历史罢了,话说回来,这也即为石文化之缘起。而其最富有特点的,还是他们的洮河石文化展了。
这里所展出的,主要是观赏石。对于观赏石,人们也叫奇石,也叫玩石。所谓奇,即特殊也,即稀罕也,即它具有观赏价值,不同于一般的石头;所谓石,即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可观赏石硬块,则与一般的石头硬块不同,它显得十分奇特,故称之为奇石。而“赏石”与“玩石”的区别在于,前者带有高尚之意,尊崇之意,后者泛指天生的、自然的、能把玩欣赏的石质艺术品。这些天然形成的奇石,这些形状、图文、色彩不一般的石头,它们集天然性、唯一性、稀缺性、艺术性、不可再造性于一体,这便形成了它们的独特和价值。专家们对于观赏石,按其成因分为山原石、水冲石、风砺石三类。按其形态又分为生物化石、图纹石、造型石、彩石四类。这里面也有很深的学问,不是我们一时半会就能了解的。
中国的赏石文化,应当是春秋时代就开始了的,它是继石器时代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石文化,是对于石的欣赏和升华。否则的话,那秦始皇在建“阿房宫”和其他一些行官时,为什么要布置许多景石呢?即使在战乱不止的东汉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一些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和宫观寺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那应当是一种时尚。
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又一个社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国赏石文化艺术昌盛发展时期。当时,众多的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搜求、赏玩天然奇石,除以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点缀之外,又 将“小而奇巧”的赏石作为案头清供,复以诗记之,以文颂之,从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赏更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这也开创了中国赏石文化的一个新时代。
到了宋代,更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鼎盛时代,北宋徽宗皇帝举办“花石纲”,他是全国最大的藏石家。时至南宋,赏石之风依然不减,赏石文化依然盛行,而陆游的“风漪奇石出临洮”,便是他此时挥笔写出来的。想陆游即兴写此诗时,或许他使用的还是洮河石砚,却也未必。
这一展览馆里,首先展出的是“中国山水”,它的一石一景,一石一画,全都十分逼真,绝无任何雷同。从这些展示的奇石中,可见洮河两岸鸟语花香,蜂醉蝶舞,青山映着绿水,绿水倒映着青山,山上满山青翠,水中轻舟飘荡。眼见洮河母亲以石为筏,以水为墨,以树为笔,肆意抒情,尽情挥洒,勾画出“翠松山冈、漓江山水、荷塘清韵、西湖断桥”等形似且神似的赏石佳作,令人为之惊叹,拍案叫绝。
其次是“人物百态”,人类是万物中的精灵,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在创造着历史,讲述着故事,传承着文化。在这批展品中,像“孟母教子”“苏武牧羊”“屈子问天”“千年之约”“浪子燕青”“动人歌谣”等,或喜、或悲、或笑、或泣,这些奇石用形象的逼真,绘制出美丽而生动的历史和生活画卷。例如,那里有一块“齐天大圣”石:其头较大,形容逼真;身形空悬,栩栩如生;右脚高高抬起,左脚登山踩云;手拿如意金箍棒,身悬云天半空中……它与那马踏飞燕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专家云,赏石文化是奇特的自然艺术,也是一种富有乐趣的审美艺术,人石合一乃是玩石的最高境界。尽管这些玩石似人非人,似象不像,似静不静,但它给人以情趣,给人以美感,给人以神似,这似乎已经足够了。除此而外,我们对于这不言也不语、千年不变万年也不变的石头,还能有什么渴求呢?
还有“洮河风情”,这虽然只是华夏风光的一个缩影,但它更集中体现的是临洮风光。最为精彩的是那“洮河八景”。“八景”是我国古代多地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和人文历史体现。这美丽的洮河,不但滋养了勤劳智慧的洮河儿女,也造就了临洮的秀美山川,这奇石形成的临洮八景,已成为临洮人剪不断的乡思乡愁,成为临洮人对于临洮八景永恒的记忆,以至会被口碑和文字记忆更加永远,因为石头是不朽的、久远的、永存的。而这样一种用洮河石来表现临洮历史、洮河文化的构思,似乎也是绝无仅有的。
靠后的一组是“硕果累累”,美丽的洮河不仅滋养着这里的人民,也丰富着这里的物产。在临洮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由于有洮河水的滋润,所以便水草肥美,瓜香果甜,洮河两岸不时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无限的希望,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享受着这片土地带来的欢乐和美好、希望和幸福。那些硕果,也真格是春华秋实,枝头满挂,百果成熟,万里飘香,那红的有枣有李有苹果,那黄的有柿有梨有黄桃,那紫的有桑葚有蓝莓有葡萄,那青的有青枣有香瓜有青果……也还有黄瓜,还有丝瓜,还有南瓜,还有西红柿等等。一个吊瓜最是诱人,它原来吊于藤架,现在被摘了下来,搁置果盘之中,其瓜青青,头小身大,其蒂黄黄,连于紫蔓之上,陈列于展柜之中,使人在这奇石展览馆里,也看到秋天的美好、蔬果的鲜美,不能不进入一种欣赏田园风光的美好境界。
还有一组是“红色奇石”,全名应是“红色革命,奇石印证”。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共同创立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代表人物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红色文化的代表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洮河里,那多块奇石经过洮水的冲刷、岁月的打磨,竟然会形成一块块有着红色记忆的石头,这里的红,不仅指其中的不少奇石有着红色的质地,也还因为这些奇石上面天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革命文字、战斗图案和红色文化印迹,不能不令人称奇。
其实,这一洮河石文化展览最精彩的,莫过于最后一个展厅的“中华百家宴”了,称它为石中奇葩,毫不为过。在我之前,有一位年轻的少妇,抱着一个小儿,在前面欣赏这百家宴奇石。一见百家宴,小儿即说:“妈妈,我要吃肉肉。”少妇说:“那肉肉是石头的,怎么吃?”小儿又说:“妈妈,我要吃菜菜。”少妇说:“那菜菜是石头的,怎么吃?”小儿无可奈何地说:“那,我只吃些点心好了。”少妇说:“那点心也是石头的,怎么说呢?”小儿最后乞求说:“那,让我吃水果吧!”少妇又笑了笑说:“这水果也是石头的,怎么吃呢?”小儿不高兴了,拉着哭腔说:“妈妈骗人!”少妇说:“那真的全是石头的,妈妈怎么会骗你呢?”恰是有一烤肉串的塑料遮布,不知被谁弄破了,少妇便拿起一串,让小儿细细观看,小儿方看出这确是一桌石头盛宴。
固然,这只是一段插曲,一桩趣谈,却也足以可见,那百家宴所置美味佳肴之生动之逼真之形象了。的确,在那张直径4.6米的大圆桌上,有着用各种奇石拼成石色飘香、形神俱佳的中华奇石宴,共有菜品140余道,40个石种:肉类、海鲜、五谷、蔬果、甜品等应有尽有。而石类则包括天然玛瑙石、肉石等组成的陇西腊肉、东坡肘子、西湖醋鱼、醋溜丸子、板栗、辛店石子馍、荔枝等,真格令人赏之不够,观之垂涎,美不胜收。我记得,在多个国家多个城市多个地方,都有着最贵的盛宴一说,那么,那些个盛宴,如与这一奇石中华百家宴相比,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他们并未标价,我也难知其价,但说它是无价之宝,也并不为过。
这一洮河石文化展览的结束语是这样说的: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一次回归天地的旅行。奇石无言,痴人有心,短暂的相逢与驻足,便胜却人间无数。安静的石头会说话,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您从千里之外奔赴而来,倾听这天籁的故事与旋律。真可谓馆中一瞬,世上万年。您的足迹走过石器时代乃至更早,您的气息融化在马家窑的火焰中,与这些奇石、美玉、名砚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物我两忘。
走出洮河石文化博物馆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洮河石文化展览的奇石,看似静止无有生命,却在尺寸之间,隐藏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现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变迁。每一块精美的石头,都蕴含深深的审美意蕴,尽管它不能言,不能语,不能食,不能用,但它却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遐想、无尽的魅力和无限的乐趣。我听赏石专家说过,赏石即为审美,赏石即为艺术,赏石即为情趣。那么,我此刻的美感,即在这奇形怪状的石头里;我此刻的艺术,即在这生动形象的画面里;我此刻的情趣,全在这丰富多彩的石文化展览馆里。再说,这赏石艺术即为赏石文化,赏石文化包罗万象,赏石是诗,赏石是画,赏石是情,赏石是趣,这话是对的。那么,我此时此刻所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很好的文化氛围,一种很深的艺术境界!虽然,我并不专业,但我却可以对奇石欣赏;我并不是专家,但我却可以对奇石评价;我并不是收藏家,但我却可以吧这些奇石收藏在我的心里。我还想:究其实,赏石文化是一种文人的文化,而不是一般人的文化;赏石文化是一种艺术家的艺术,而不是一般人的艺术。我今来临洮,今来洮河石文化博物馆参观,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赏石艺术家队伍的行列,如果那些赏石艺术家们不喜欢我的加入,那我便只能做一个赏石作家罢了。 作者简介:
袁银波,男,汉族,1951年出生于陕西扶风班家谷(班固故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班固书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少儿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华姓氏文化联合会文创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其小传被收入《中国作家辞典》等50多部辞书。1969年入伍,在空降兵部队服役并从事文艺创作,多次立功受奖。1976年复员,先后在《陕西日报》、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后供职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曾创办并主编过《宝葫芦》《神童》《艺术界》《盛世文化》和《长安文化》杂志,组织过六届“中华美”全国少儿作文、书画大赛和多次少儿文艺活动。现已发表4000多万字文学作品,包括诗歌300余首,寓言400余则,中、短篇童话50多篇,报告文学60多篇,长篇小说13部,中、短篇小说30余(部)篇,专著53部,有多部作品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秦宫秘史》(被改编为29集电视连续剧《乱世英雄吕不韦》)《残秋》《媚蝶》《鹰魂》(获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后三国演义》(三种版本)《袁银波儿童文学集•七七四十九夜》(3册)《绿楼梦》《巾帼情仇》《竹圣悲歌》《凤舞酒都》《七彩鸟》《班氏演义》等。2024年,他的《班谷文缘——袁银波作品选》(12卷600余万字)获政府资金重点扶持将正式出版,同时,他的33集电视连续剧《天鹅A计划》入选陕西省重大文艺作品和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他小说创作以历史小说和军旅文学为主,纪实文学以报告文学和人物特写而见长,儿童文学以童话寓言和科普读物影响甚广。
进了大门,方见得博物馆的大楼,在这个馆的门口,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怪怪奇奇纷呈世相石自无言”,下联是“林林总总透露天机人各有解”,横联是“风漪奇石出临洮”。据说,此横联内容出自宋陆游的《休日与客燕语既去听小儿诵书因复作草数纸》,其诗云:
赐沐家居谢掾曹,暂将萧散慰勤劳。
琅琅应节儿书熟,亹亹生风客论高。
玉屑名笺来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
托盟翰墨吾安敢,挥洒淋漓自足豪。
从这首诗里不难看出,大诗人陆游对于临洮奇石,是有着特别的喜好了。如果说陆游是古人喜爱临洮奇石的代表,他在自己的诗中,写出了歌颂临洮奇石的优美诗句,能被人们尤其是临洮人所千古传唱。那么今人呢?今人之中,我们也可以推出一位喜爱临洮奇石的代表,那就是吴辰旭,他是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甘肃杂文协会会长。他对于临洮奇石之喜爱,集中体现在他的《洮河奇石赋》上。本来,对于此文,我想节选引用,但断章会损其文,节选会伤其意,便全文用之,借以抒发我这新的赏石之人,对洮河石萌发的喜爱之情。其云:
昆仑余脉,西倾山雄;崖隙涓滴,汇而成泓。夫潺潺于丛山峻岭,迂迴于莽林谷中;穿石林,越云岗,出峡口,始成洮水,乃黄河上游之巨流也,其水也訇訇,其势也汹汹,以亿万斯年之工,赴浩浩大海之忠,不舍昼夜,意坚志雄!于是乎,虽婉转而不迷所向,虽柔媚而不让刀弓。
予叹夫,云岫虽坚,切为纵横;陇坂虽广,龙篆虎奔;如琢如磨,如磋如锛。汲天地之精华兮,映日月之霓虹。卓在无雕饰,贵于鬼神工;纵楚玉不能比其奇兮,虽隋珠不能侔其容。千里奔波待盛世兮,万年悉心俟识公。于是乎,宋有米芾拜石,清有石头梦红;齐天大圣,不过一石猴乃耳;学士刘墉,洋洋乎号以石翁。盖石乃大千之精工也夫,形拙陋,魂灵空。向以尚坚、尚朴、尚石、尚奇为工!既炫耀于贵胄之门,又为芸芸大众所珍;既雅列豪强之案,乃荦荦奇士所崇。
嗟乎,石奇在妙,皆似与不似之间耳,正契合东方审美之情趣者。故或空漏瘦巧,或形肖物象;或图垺山水,或画蕴典坟,或夸张变形,或美陋兼容。敧侧观赏,妙不可闻;流连把玩,意味无穷。然则,古为文人雅士所专,鲜有刍荛贩夫染肱。洮水千里,滩涂滚石,芊芊,何人之激赏?时越百代,沿岸奇构遍布,岂慧眼之拔群?幸哉,时移世易,物阜人崇;玩物赏心,遍于国中。石随缘走,奇生慧中;埋没千载,擢于一瞬;免列厕溷,贵为朝尊。然其石一也,而时不同也夫!
乌呼,幸也哉!洮水奇石,盛世之征!不为物役,高士寄心;水灵川秀,桑梓芳馨!
且说这首赋,不仅被歌颂,被传唱,亦被勒石,被传世,因那块雕有《临洮奇石赋》的巨石,就屹立于甘肃洮河石文化博物馆的大门处,它的前面,有一个偌大的一围蹲着十二生肖铜像的圆形水池,水池中央有块圆形巨石,圆形巨石上方搁着一个大大的铜锅或铜盆状的饰物,我并不明白人家搁此饰物的用意,在这里也不便妄加评说,但我只是觉得,如此装饰陪衬一番,更显得临洮人对于《洮河奇石赋》之看重、对于洮河石之喜爱了。 假如,他们能对这种摆布和阵容做些简单的说明,使观者能明其情、知其意,那似乎更完美一些。
须知,我前面这些记述和描写,只是洮河石文化博物馆门口的一些画面,可直到现在,我还未进博物馆之门呢!于是,我索性走了进去。进了一楼,一楼即有展品,所展重点是“洮河绿石,名砚佳品”。据说,洮砚石材取之于卓尼、临潭、岷县的洮河深水之底,其开采难度之大,开采之不易,是人们难以想象的,因而便无形增加了它的高贵的价值。因其石质坚润细腻,颜色碧绿沉静,花纹旖旎奇妙,书写利笔发墨,故为石之上乘。洮砚石的石膘以金黄为主,故有“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之说。石坑口又以喇嘛崖、水泉湾等砚石为最佳。而洮砚制作工艺,一般以“镂雕”为主,并讲究膘皮巧色,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奇妙。洮砚作为“文房四宝”和“四大名砚”,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想我们祖辈的古人,均以毛笔书之写之,离不了笔墨纸砚,纵使一块砚台,也是天下文人必备的书写工具之一,因此,那时的洮河石砚,自然是很珍贵的。时至今日,人们对于砚台用之不多,可书法家们备用仍必不可少,但这洮河石砚,却成了人们收藏的珍品,它也不失其尊贵的身份和不菲的价值。
洮河石文化博物馆的展品,主要陈列在地下室中,那地下室很大,恐怕能有上千平米的面积;那地下室墙面很高,恐怕能有十几米高的样子,所以很适于陈列展览;那地下室很凉很凉,进得里边,方才人们被外面的骄阳所晒的满头满身的汗水,便立刻变得干了。哦,在这样的酷暑,在这样的“秋老虎吃人”之季,来到这样凉爽的石文化展览馆参观,可真舒服啊!
石展有前言云:千里洮河奔流不息,从此弦歌曼妙,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至今根脉雄浑。回望人类刀耕火种茹毛饮血蛮荒岁月,这里就已鸿蒙初开,描绘着绝代华彩,那些先民赖以生存的石器,见证了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远古部落与族群繁衍生息的艰辛和荣耀。
在草木掩映的山川和波涛汹涌的河底,缀满形态各异、质地细润、颜色艳丽的洮河奇石。万物钟灵毓秀,天地造化,洮河石仿佛被炼石补天的女娲垂青厚爱格外点化,圆润如玉的形制绽放风姿绰约的光滑,绚烂似锦的纹理渲染异彩纷呈的色泽。洮河,这位神奇的艺术大师巧夺天工,把两岸的山水田园、内心的飞沫流珠刻进石头,让自然的诗词歌赋、人间的风火云烟烙上石头,石头因此有了天地的灵性,时空的印象,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出神入化,精美绝伦。
洮河石文化博物馆逢盛世荟精品,涵养临洮历史,弘扬洮水文脉。
在展览馆内,先见一单独隔成的大厅,里面陈列的是“晚古生界洮河流域海洋古生物化石”展览,与那各地的恐龙展情景十分相似,也谈不上很有特点。但这也是一种引题,一种铺垫,意在引出从鸿蒙时代到石器时代的历史罢了,话说回来,这也即为石文化之缘起。而其最富有特点的,还是他们的洮河石文化展了。
这里所展出的,主要是观赏石。对于观赏石,人们也叫奇石,也叫玩石。所谓奇,即特殊也,即稀罕也,即它具有观赏价值,不同于一般的石头;所谓石,即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可观赏石硬块,则与一般的石头硬块不同,它显得十分奇特,故称之为奇石。而“赏石”与“玩石”的区别在于,前者带有高尚之意,尊崇之意,后者泛指天生的、自然的、能把玩欣赏的石质艺术品。这些天然形成的奇石,这些形状、图文、色彩不一般的石头,它们集天然性、唯一性、稀缺性、艺术性、不可再造性于一体,这便形成了它们的独特和价值。专家们对于观赏石,按其成因分为山原石、水冲石、风砺石三类。按其形态又分为生物化石、图纹石、造型石、彩石四类。这里面也有很深的学问,不是我们一时半会就能了解的。
中国的赏石文化,应当是春秋时代就开始了的,它是继石器时代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石文化,是对于石的欣赏和升华。否则的话,那秦始皇在建“阿房宫”和其他一些行官时,为什么要布置许多景石呢?即使在战乱不止的东汉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一些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和宫观寺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那应当是一种时尚。
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又一个社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国赏石文化艺术昌盛发展时期。当时,众多的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搜求、赏玩天然奇石,除以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点缀之外,又 将“小而奇巧”的赏石作为案头清供,复以诗记之,以文颂之,从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赏更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这也开创了中国赏石文化的一个新时代。
到了宋代,更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鼎盛时代,北宋徽宗皇帝举办“花石纲”,他是全国最大的藏石家。时至南宋,赏石之风依然不减,赏石文化依然盛行,而陆游的“风漪奇石出临洮”,便是他此时挥笔写出来的。想陆游即兴写此诗时,或许他使用的还是洮河石砚,却也未必。
这一展览馆里,首先展出的是“中国山水”,它的一石一景,一石一画,全都十分逼真,绝无任何雷同。从这些展示的奇石中,可见洮河两岸鸟语花香,蜂醉蝶舞,青山映着绿水,绿水倒映着青山,山上满山青翠,水中轻舟飘荡。眼见洮河母亲以石为筏,以水为墨,以树为笔,肆意抒情,尽情挥洒,勾画出“翠松山冈、漓江山水、荷塘清韵、西湖断桥”等形似且神似的赏石佳作,令人为之惊叹,拍案叫绝。
其次是“人物百态”,人类是万物中的精灵,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在创造着历史,讲述着故事,传承着文化。在这批展品中,像“孟母教子”“苏武牧羊”“屈子问天”“千年之约”“浪子燕青”“动人歌谣”等,或喜、或悲、或笑、或泣,这些奇石用形象的逼真,绘制出美丽而生动的历史和生活画卷。例如,那里有一块“齐天大圣”石:其头较大,形容逼真;身形空悬,栩栩如生;右脚高高抬起,左脚登山踩云;手拿如意金箍棒,身悬云天半空中……它与那马踏飞燕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专家云,赏石文化是奇特的自然艺术,也是一种富有乐趣的审美艺术,人石合一乃是玩石的最高境界。尽管这些玩石似人非人,似象不像,似静不静,但它给人以情趣,给人以美感,给人以神似,这似乎已经足够了。除此而外,我们对于这不言也不语、千年不变万年也不变的石头,还能有什么渴求呢?
还有“洮河风情”,这虽然只是华夏风光的一个缩影,但它更集中体现的是临洮风光。最为精彩的是那“洮河八景”。“八景”是我国古代多地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和人文历史体现。这美丽的洮河,不但滋养了勤劳智慧的洮河儿女,也造就了临洮的秀美山川,这奇石形成的临洮八景,已成为临洮人剪不断的乡思乡愁,成为临洮人对于临洮八景永恒的记忆,以至会被口碑和文字记忆更加永远,因为石头是不朽的、久远的、永存的。而这样一种用洮河石来表现临洮历史、洮河文化的构思,似乎也是绝无仅有的。
靠后的一组是“硕果累累”,美丽的洮河不仅滋养着这里的人民,也丰富着这里的物产。在临洮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由于有洮河水的滋润,所以便水草肥美,瓜香果甜,洮河两岸不时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无限的希望,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享受着这片土地带来的欢乐和美好、希望和幸福。那些硕果,也真格是春华秋实,枝头满挂,百果成熟,万里飘香,那红的有枣有李有苹果,那黄的有柿有梨有黄桃,那紫的有桑葚有蓝莓有葡萄,那青的有青枣有香瓜有青果……也还有黄瓜,还有丝瓜,还有南瓜,还有西红柿等等。一个吊瓜最是诱人,它原来吊于藤架,现在被摘了下来,搁置果盘之中,其瓜青青,头小身大,其蒂黄黄,连于紫蔓之上,陈列于展柜之中,使人在这奇石展览馆里,也看到秋天的美好、蔬果的鲜美,不能不进入一种欣赏田园风光的美好境界。
还有一组是“红色奇石”,全名应是“红色革命,奇石印证”。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共同创立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代表人物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红色文化的代表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洮河里,那多块奇石经过洮水的冲刷、岁月的打磨,竟然会形成一块块有着红色记忆的石头,这里的红,不仅指其中的不少奇石有着红色的质地,也还因为这些奇石上面天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革命文字、战斗图案和红色文化印迹,不能不令人称奇。
其实,这一洮河石文化展览最精彩的,莫过于最后一个展厅的“中华百家宴”了,称它为石中奇葩,毫不为过。在我之前,有一位年轻的少妇,抱着一个小儿,在前面欣赏这百家宴奇石。一见百家宴,小儿即说:“妈妈,我要吃肉肉。”少妇说:“那肉肉是石头的,怎么吃?”小儿又说:“妈妈,我要吃菜菜。”少妇说:“那菜菜是石头的,怎么吃?”小儿无可奈何地说:“那,我只吃些点心好了。”少妇说:“那点心也是石头的,怎么说呢?”小儿最后乞求说:“那,让我吃水果吧!”少妇又笑了笑说:“这水果也是石头的,怎么吃呢?”小儿不高兴了,拉着哭腔说:“妈妈骗人!”少妇说:“那真的全是石头的,妈妈怎么会骗你呢?”恰是有一烤肉串的塑料遮布,不知被谁弄破了,少妇便拿起一串,让小儿细细观看,小儿方看出这确是一桌石头盛宴。
固然,这只是一段插曲,一桩趣谈,却也足以可见,那百家宴所置美味佳肴之生动之逼真之形象了。的确,在那张直径4.6米的大圆桌上,有着用各种奇石拼成石色飘香、形神俱佳的中华奇石宴,共有菜品140余道,40个石种:肉类、海鲜、五谷、蔬果、甜品等应有尽有。而石类则包括天然玛瑙石、肉石等组成的陇西腊肉、东坡肘子、西湖醋鱼、醋溜丸子、板栗、辛店石子馍、荔枝等,真格令人赏之不够,观之垂涎,美不胜收。我记得,在多个国家多个城市多个地方,都有着最贵的盛宴一说,那么,那些个盛宴,如与这一奇石中华百家宴相比,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他们并未标价,我也难知其价,但说它是无价之宝,也并不为过。
这一洮河石文化展览的结束语是这样说的: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一次回归天地的旅行。奇石无言,痴人有心,短暂的相逢与驻足,便胜却人间无数。安静的石头会说话,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您从千里之外奔赴而来,倾听这天籁的故事与旋律。真可谓馆中一瞬,世上万年。您的足迹走过石器时代乃至更早,您的气息融化在马家窑的火焰中,与这些奇石、美玉、名砚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物我两忘。
走出洮河石文化博物馆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洮河石文化展览的奇石,看似静止无有生命,却在尺寸之间,隐藏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现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变迁。每一块精美的石头,都蕴含深深的审美意蕴,尽管它不能言,不能语,不能食,不能用,但它却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遐想、无尽的魅力和无限的乐趣。我听赏石专家说过,赏石即为审美,赏石即为艺术,赏石即为情趣。那么,我此刻的美感,即在这奇形怪状的石头里;我此刻的艺术,即在这生动形象的画面里;我此刻的情趣,全在这丰富多彩的石文化展览馆里。再说,这赏石艺术即为赏石文化,赏石文化包罗万象,赏石是诗,赏石是画,赏石是情,赏石是趣,这话是对的。那么,我此时此刻所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很好的文化氛围,一种很深的艺术境界!虽然,我并不专业,但我却可以对奇石欣赏;我并不是专家,但我却可以对奇石评价;我并不是收藏家,但我却可以吧这些奇石收藏在我的心里。我还想:究其实,赏石文化是一种文人的文化,而不是一般人的文化;赏石文化是一种艺术家的艺术,而不是一般人的艺术。我今来临洮,今来洮河石文化博物馆参观,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赏石艺术家队伍的行列,如果那些赏石艺术家们不喜欢我的加入,那我便只能做一个赏石作家罢了。 作者简介:
袁银波,男,汉族,1951年出生于陕西扶风班家谷(班固故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班固书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少儿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华姓氏文化联合会文创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其小传被收入《中国作家辞典》等50多部辞书。1969年入伍,在空降兵部队服役并从事文艺创作,多次立功受奖。1976年复员,先后在《陕西日报》、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后供职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曾创办并主编过《宝葫芦》《神童》《艺术界》《盛世文化》和《长安文化》杂志,组织过六届“中华美”全国少儿作文、书画大赛和多次少儿文艺活动。现已发表4000多万字文学作品,包括诗歌300余首,寓言400余则,中、短篇童话50多篇,报告文学60多篇,长篇小说13部,中、短篇小说30余(部)篇,专著53部,有多部作品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秦宫秘史》(被改编为29集电视连续剧《乱世英雄吕不韦》)《残秋》《媚蝶》《鹰魂》(获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后三国演义》(三种版本)《袁银波儿童文学集•七七四十九夜》(3册)《绿楼梦》《巾帼情仇》《竹圣悲歌》《凤舞酒都》《七彩鸟》《班氏演义》等。2024年,他的《班谷文缘——袁银波作品选》(12卷600余万字)获政府资金重点扶持将正式出版,同时,他的33集电视连续剧《天鹅A计划》入选陕西省重大文艺作品和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他小说创作以历史小说和军旅文学为主,纪实文学以报告文学和人物特写而见长,儿童文学以童话寓言和科普读物影响甚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