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老秦人西行取经记——“陕西公关”参加陇西世界李氏文化发展大会侧记

2024-09-18 | 来源:本网 作者:文袁银波/图张根劳
编后语:最近,我们中华姓氏文化联合会、陕西省公共关系协会等单位组团,参加了“陇西世界李氏文化发展大会”。为此,中华姓氏文化联合会文创委员会主任袁银波特撰写了《老秦人西行取经记》。因此文长达3万余字,故我们分五次发表,敬请广大读者能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C篇  威远,松林,李氏宗亲圆梦回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紧张的祭祖大典之后,还有一个座谈小会,这小会开得相当精彩,相当成功。小型座谈会的与会者包括:陇西县县委书记祁雪峰、县长田学荣、副县长杨叶梅、文旅局局长徐贵祥;陕西代表团李恒威、陶利明、权裕,我也是其中的一位。大会虽轰轰烈烈,但有些话却并没有说开,小会虽人少冷清,但有些话却能讲透。通过这一小型座谈会,使我对陇西的人、陇西的事、陇西的人文和故事,有了进一步了解。有一位陇西县领导请陶利明会长发言,他说:“我虽然不姓李,但我母亲姓李,她叫李秀英,我姥爷叫李春风。我入学之前,没有上幼儿园,是跟着姥爷长大的,姥爷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一直给我教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这也正是我热爱和研究李氏文化的原因……”那位陇西领导立刻说:“你现在有这么多的成就,都是由于李爷爷和李妈妈认真培养教育的结果,你是李妈妈的优秀儿子啊!”大家听罢,全都笑了。而后,陶会长专门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农科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会长、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原产地委员会会长、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功勋专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委员会首席顾问孙建教授,并针对陇西的实际,简单说明了生态食材、生态药都评定方面有关事项,引起了当地领导的高度关注。
    我是最后一个发言的,我说:“正因为李氏一脉宗族庞大,人口众多,所以他与各个姓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不姓李,但我爱人姓李,我女婿和外孙女都姓李,这也是督促我研究和宣传李氏文化的重要原因。此次陇西行,我也是带着任务而来的:一是要写一篇大型散记——老秦人西行取经记,再是准备创作《李氏演义》……”
    听我说到这里,祁雪峰书记马上说:“有书吗?签个字,赠我一本。”听得此话,我不由有些吃惊,这是第一次有一位县委书记请我签字赠书,第一次有一位县委书记要看我写的书。但令人尴尬的是,我从西安所带之书,大都已赠陇 西李氏文化研究会了,今赠祁书记的,只有一本已经给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签字的长篇小说《鹰魂》……于是,我对祁书记说:“我回西安给您寄书,行吗?”
    “行啊!来,咱加个微信。”看,他又成了第一个主动要求同我加微信的县委书记。
    我不会加微信,一旁的杨叶梅副县长马上替我解围,她帮我加上了祁书记的微信,并标明了寄书的地址。由此不难看出,祁书记是一位十分尊重文人、尊重作家、喜欢看书、喜欢学习的人。回西安后,我即给祁书记寄了书,他托杨副县长向我问候并致谢,这也是我陇西行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
     尽管上午的时候,我们是在李家龙宫举行“李氏祭祖大典”活动,但是,当时人多势众,热闹喧哗,难得见李家龙宫的真正尊容。活动组委会的领导大约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们便专门安排,让我们当天下午参观李家龙宫。
    于是,那李家龙宫的北极宫、戏台、五座楼、主祭堂、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迎山、太乙峰、后五山、西主殿、北殿、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荷花池等景观,又在我的眼前展现一遍,更深刻地留在我的印象里。
    在李家龙宫里,我还看到一位名叫刘璞奇的人,他本是一位中医全科主治医师,但却酷爱书法,此刻,他正在殿堂的屋檐下,用小楷字书写,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地书写着陇西中草药知识。他提前做有准备,有笔有墨,有参有书,更有一卷早已装裱好的册页长卷,铺了开来,竟足足有30多米长。可眼见,他将那幅册页长卷写得密密麻麻、满满当当,不能不令人佩服:这么热的天,这么多的字,这么长的卷,想是这位刘璞奇先生,下了多么大的功夫啊!这个时候,我方才理解,这个陇西,为什么能称之为“千年药乡”“天下药仓”“西部药都”“中国黄芪之乡”,其所以能成为全国重要、西北最大的中草药种植、仓储基地和交易中心,不仅仅与陇西县领导的战略部署有关,与药农种植有关,与那些既懂医又能书的医学家、书画艺术家也不无关系。就在这里,在刘璞奇作书的现场,在他那长长的书法长卷前,我驻足良久,良久……。
    离开了李家龙宫,我们便去参观了威远楼。陇西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它座落于县城中心,以雄伟的气势、悠久的历史、精巧的造型而闻名于世。整个楼的基座均由古砖砌成,三层木楼四面均为飞檐,似箭凌空,如燕展翅;歇山式层顶,若虎伏岗,雄伟壮观。它旧名雄镇楼,又称钟鼓楼,位于陇西县城内十字街中心。其所以取名“威远楼”,盖为威震远方之意。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扩建城垣时,将原建于城东一里处的威远楼移建城中。元顺帝正至元年(1341),特设铜壶滴漏、更鼓于其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重建,取名“雄镇楼”。清    道光十六年(1836),移置北宋所铸铜钟于楼上,无事报时,有事报警,所以又名“钟鼓楼”。
     现在的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座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每层楼有24柱,三层楼都是四面飞檐,檐下共设斗拱102朵。屋顶为 歇山顶,结构精巧,造型雄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与创造才能之结晶。
    参观了威远楼,我们又去参观了“莫建成艺术博物馆”,那真是一个艺术品的宝库,里面的一幅幅字画、一件件文物、一块块砖雕,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后,我们又去参加他们的“根脉相连?共植未来”认植活动。其地点在陇西县仁寿山森林公园,它地处渭水之滨,距县城南1华里,占地80公顷,东西走向,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科普教育和未成年人教育基地,是一座名闻遐迩、颇负盛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素有“天边仁寿”之美称。
    昔日的仁寿山树木葱茏,殿堂林立,漫长的战祸,使仁寿山成为一座荒山。改革开放后,陇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重修仁寿山。规划建设的仁寿山森林公园,依山附势,顺山而建,先后修建了王炳全、倾海山烈士陵园、西进儿女纪念亭、张新龙烈士陵园、如一阁、陇右工委纪念馆、中华名医陇西纪念馆、李氏名人纪念馆、陇西碑林、瑞亭、仰云亭、诗词文化长廊等亭台楼阁20余处。山上栽植的银杏、杜仲、侧柏、云杉、碧桃等树种和牡丹、芍药、月季、玫瑰、黄芪、甘草等花卉在不同的季节竞相开放,把仁寿山装扮得景色宜人。
    认植的办法是:某一个李氏宗亲,可以认领一棵小树,将它在李氏园林里栽下,认领者出一定费用,陇西李氏宗亲会有人代为管理。一年、两年、三年……若干年后,那小树渐渐成长,长成了一棵大树。可这里的树,不只是一棵,而是多棵,不是一株,而是多株。固然,独木难以成林,但这里栽植的树木多了,便形成了一个李氏林带。这里的树木,基本上多是松树,也有柏树,树上有牌,树下有碑,纪念倒也可以,只是有点过分肃穆。但他们的这样一种做法,也不失之为一种寻根祭祖的好办法,想是若干年后,这李氏林带蓬蓬勃勃,郁郁葱葱,参天蔽日,松柏常青,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永久的纪念吗?而那位负责这些工作的县文旅局李姓干部,乃是一位陕西通,和我们几句对话之后,他便有了一番说相声那样的精彩表演,他用一种舞台演员状的腔调对我们说:“你们陕西代表团嘛,朋友;李继和董事长嘛,见过;他孙子李恒威嘛,来了;秦兵马俑嘛,看过;法门寺宝塔嘛,上过;陕西肉夹馍嘛,吃过;西安裤带面嘛,咥…”            听,他这阵说的,是地道的陕西话,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秦人最熟悉的人和事,我们怎么能没有亲近感呢!要说的话,我这人很实在,太实在,说话实在,写文章也实在,你看看,不知不觉,已经写了这么多的文字。我记得,刚刚驱车陇西行时,我曾经对大家说过,我的这篇取经记,将使用大家的素材,运用大家的智慧,我们可以互相配合,共同写好这篇文章。既然如此,那么我在这里,就不能只一个人唱独角戏了。我记得,在我们“世李大会陕西代表团临时沟通群”里,参观完李家龙宫以后,康利律师有这样的感言:
     从酒店乘车来到甘肃陇西李家龙宫,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建筑群,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让人在踏入其间的那一刻起,便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的大唐盛世。
      参观陇西李家龙宫,深感其历史的厚重,整个建筑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光艳照人。今天世界李氏宗亲聚此举办重大的祭祖仪式,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在耳边回响。
      李家龙宫建筑宏大、巍峨,龙雕栩栩如生,体现了中华文化对龙的崇拜与信仰。它既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站在这片土地上,耳边响起鸣钟与有节奏的鼓点,歌舞翩跹,感受李氏宗族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李家龙宫为宗族的祭祖圣地,对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李氏族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可以      在这里寻根祭祖,感受到宗族的力量和温暖。这种凝聚力和归属感,是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我满怀对古代文化的敬畏之心漫步在李家龙宫中,仿佛在与古人对话。那些古老的建筑、雕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不能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不能不更加珍惜自觉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甘肃陇西李家龙宫是一座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群,我在领略古建筑的雄伟与精致的同时,更加感受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性,感受到那种宗族强烈的号召力与凝聚力。
    其实,对于律师,我一直存有一种敬畏感。因为我听说,向律师进行咨询,是要按时间付费的。那么,今我遇到自己所著《秦宫秘史》长篇小说被严重侵权一事,敢不敢向康律师进行咨询呢?我斗胆咨询了她,她竟然分文未收,还十分热情地表示愿意帮忙。如此看来,康律师是一个十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般人都能接近的律师。于是我又斗胆,通过微信给她发了介绍我的几篇文章。想不到,她看了《从伞兵战士到当代作家》美篇以后,很快住回复:“此美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让我深感震撼,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的记录,更是对袁银波军旅生涯和文学创作经历深度融合的刻画阐述……”
     其实,她的那段文字,足足有上千字,几乎是一个短小的文学评论,但在这里,我是不便全部应用的。
看了康律师这段话,我真的十分震惊:这就是说,我的文章还是有人看的,我的书还是有人看的,比如像齐书记,比如像杨副县长,比如像康律师。于是,回西安后,我给他们三人分别寄了书。……
     我记得,我们团队的许长盛,在参加完“陇西李氏祭祖”活动后,还写了一首诗——《甲辰陇西行》,他的这首诗,谈不上什么佳作,但却是“陇西药乡行”的实录,因为,不仅仅是陇西文化研究会,更有陇西县的领导,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重在宣传陇西这“中草药之乡”,否则的话,天下李氏之人、所有与会之人,谁个又能知道,就是这个陇西,会是中草药之乡呢?如此看来,他们表面上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实则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样,以陇西李氏祭祖文化活动,推动陇西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确实有其特殊的意义。
     其实,8月18日的活动,还有一项是不应该遗忘的,那是当日晚上,我们全体与会人员,全都赶至李家龙宫,观看大型情景剧《梦回陇西堂》的精彩演出。《梦回陇西堂》的主角是李白,他满怀踌志,从陇西起程投奔长安,受到唐明皇的启用,表现了其过人的才华,也得到杨贵妃的崇敬。在李白的鼓动下,唐明皇和李白一起,君臣同赴“陇西堂”祭拜祖宗,传承《道德经》。然而,李白在唐都宫所目睹的,却不是开元盛世时期英明果断的唐明皇,而是任人唯亲,养虎为患,宠小爱而弃大爱的李隆基。对此,李白忠言直谏,却被一再斥之。正因为唐明皇未纳李白忠谏,以致安禄山造反,致使御林军怒斩宰相杨国忠,迫使杨贵妃自缢。
     安史之乱,最终虽被郭子仪平息,但它却严重伤了大唐元气:它使唐朝失去了对各个边境地区的控制权;它使唐朝人口锐减,从五千多万人减至一千多万;它使唐朝军力不再强大,连吐蕃和契丹这样的少数民族强敌都难以对抗;它使社会矛盾迅速加剧,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它使胡人占了统治地位,汉人胡化现象  十分严重;它使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思想开始被禁锢,以至影响到了后世。
      这时,年愈古稀的李白被远贬他乡,李隆基被囚禁冷官,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便能又西行来到了陇西堂,又与诗仙李白在这里相遇,两位冷落孤寂的老者,终于梦回“陇西堂”。此刻,唐明皇愧悔未纳李白忠谏,进行深深的自责;杨贵妃也幽魂恋返,来到了陇西堂;他们三人于陇西堂前,再次聆听老子那亘古警世的谆谆教诲……此剧,无疑是一警世之剧,精彩之剧,但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它在这里却是“跑着”演的,他们演一场换一个地方,从李家龙宫的前院一直演到了后院,演员们跑着演,观众们跑着看,我们并不知他们会这样演戏,所以未能很好地欣赏此剧,但那样一种无比热烈的文化气氛,却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富有意义的是,那天晚上,在演出这一情景剧的时候,他们共分为“点亮陇西、对话陇西、盛世陇西”等五个板块,将灯光秀、变脸、对诗、有奖问答等活动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在李家龙宫的实景演出中,使得那夜的李家龙宫,成了一个灯火之夜、喧闹之夜、不眠之夜!
     如今,我们已经回到了陕西,回到了西安,但是,《梦回陇西堂》那耐人寻味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精彩绝伦的表演,如梦如幻,如醉如痴,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这不仅仅只是《梦回陇西堂》的演出,也还有招商推介会,也还有公祭大典,也还有在陇西的一系列活动,都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袁银波,男,汉族,1951年出生于陕西扶风班家谷(班固故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班固书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少儿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华姓氏文化联合会文创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秘书长。1969年入伍,在空降兵部队服役并从事文艺创作,多次立功受奖。1976年复员,先后在《陕西日报》、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后供职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曾创办并主编过《宝葫芦》《神童》《艺术界》《盛世文化》和《长安文化》杂志,组织过六届“中华美”全国少儿作文、书画大赛和多次少儿文艺活动。现已发表4000多万字文学作品,包括诗歌300余首,寓言400余则,中、短篇童话50多篇,报告文学60多篇,长篇小说13部,中、短篇小说30余(部)篇,专著53部,有多部作品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秦宫秘史》(被改编为29集电视连续剧《乱世英雄吕不韦》)《残秋》《媚蝶》《鹰魂》(获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后三国演义》(三种版本)《袁银波儿童文学集?七七四十九夜》(3册)《绿楼梦》《巾帼情仇》《竹圣悲歌》《凤舞酒都》《七彩鸟》《班氏演义》等。2024年,他的《班谷文缘——袁银波作品选》(12卷600余万字)获政府资金重点扶持将正式出版,同时,他的33集电视连续剧《天鹅A计划》入选陕西省重大文艺作品和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他小说创作以历史小说和军旅文学为主,纪实文学以报告文学和人物特写而见长,儿童文学以童话寓言和科普读物影响甚广。
 

责任编辑:权欲 许衙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