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祭月(民俗散文)

2024-09-13 | 来源:本网 作者:王新民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旧时,旬邑民间有祭月之俗。
  祭月之源,可追溯到远古人类对月亮的崇拜。在原始社会,每当夜幕降临,四周一片昏黑,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把柔和的银光洒向大地。人们便把月亮看作带来光明的天神,虔诚地顶礼膜拜。后来又将其列为祀典,记入史册。《尚书?舜典》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据孔颖达注说,六宗是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月亮神便是包括其中的。
  据《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神。由此看来,秋季祭月活动大概从周代开始。周以后,月神逐渐明确为女性。

打月饼
  在旬邑民间过中秋节,月饼既是祭月的供品,又是全家人欢度佳节的食品,还可作为礼品赠送亲友。八月十五月圆时,凡外出之人都要携带月饼回家过节。在过去,旬邑民间出嫁的姑娘忌在娘家过节,要回家和丈夫一起赏月;女婿来接媳妇回家时,要给岳父岳母送月饼作为礼品,故旬邑民间自古以来有中秋节前打月饼的习俗。
  建国前后,物质匮乏,市场萧条,乡村集市上很少有卖月饼的摊点。为了增加节日气氛,满足孩子们的食欲,中秋节前夕,家庭较富裕的人家从集市上买回些许红、白糖,家中主妇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红枣、核桃、花生、红豆取皮取核后,放在石臼(俗称“姜窝子”)里捣碎,倒在锅里焙干后浇上熟透的菜籽油,加入红糖制成月饼馅,盛在碗里,以备待用。再从缸里舀些许白面、打几个鸡蛋,加水揉成面团,做成月饼皮。待一切准备好后,取出做月饼的模子(俗称“按子”)给模型里涂上菜籽油(俗称“清油”),再放入面剂子,在面剂中间掏个圆窝窝,放入事先做好的月饼馅,再把从面剂中间掏出的面团压在月饼模子外面,用一块平滑的小木板使劲压平,然后取掉小木板,把做好的带馅月饼从模子里磕出来,一个带花边的月饼模型就做成了。然后,将做好的月饼模型放进涂了菜籽油的铁锅内用小炭火慢慢烤熟。新出锅的月饼吃起来甘甜爽口,人越吃越爱吃。

制作月饼
  贫苦人家,则就地取材,把当地产的杂粮糜子磨成面粉,用其来打月饼,俗称“发甜干粮”。 其做法是:先把糜子面用开水烫成面团,放在温水锅里发酵变甜后,再掺入少许生面,反复揉搓,待揉匀后,丢成小孩拳头大小的面剂子,再用一个特制的木模,在长约30厘米、宽10厘米的硬木上,凿出两个口杯大小的圆窝,四周刻花边,底部雕有蜂、蝶、梅、兰、菊等图案。用时,涂上菜籽油,放入面团,压出的月饼模型也叫“甜干粮”,把这种模型放进涂了菜籽油的热锅里,用温火慢慢上好火色,取出后上笼屉,在温水锅里发酵12小时使其变甜,然后上锅蒸熟。出锅后放进瓷盆,苫上湿毛巾。一个时辰后,上面呈现出一层湿漉漉、水汪汪的甜汁液。看起来颜色金黄透亮,吃起来松软缠口,绵甜清香,供家人慢慢享用。
  如今,在旬邑民间打月饼之俗已经消失,但女婿给岳父岳母送月饼之习仍然存在。
  旬邑民间中秋节祭月的供品,除月饼外,还有西瓜、苹果、梨等瓜果。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辉洒地,在庭院摆桌置供,家庭主妇烧香磕头,口中念着祭月歌,如:
  “八月十五月儿圆,
  西瓜月饼敬老天。
  有吃有喝又有穿,
  全家团圆都平安。”

打月饼用的模子
  旧时,民间讲究“男不祭月,女不祭灶,”是男尊女卑思想在民俗事项中的反映。至今,民间祭月仍由妇女主持。
  祭月完毕,全家人围在一起,分享供品,同赏明月。孩子们一边吃月饼和瓜果,一边仰观浩瀚星空,听爷爷奶奶讲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对天体宇宙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