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花柜

2024-08-23 | 来源:本网 作者:王新民
  弹花柜是指民间手工弹棉花的地方,多属农民兼作的工艺,冬闲季节多在家揽活,有时也出门找活,弹花匠一般不带徒弟,由自己一人操作。
  大田棉花收获后,农民群众从棉秆上捡回来的带籽棉花称为籽棉,用手摇拧花机挤出花籽后称为皮棉或生棉花。弹花匠的任务就是用弓弦把皮棉弹成云团状虚线,称为熟棉花。农家用自产的棉花纺线织布,缝成衣服,被褥等。
  弹花的工具是一张大弓和一个两头粗中间细的棉花锤。弓被系于和绑缚于人腰背间的弧形“窝弓”上。弹棉花者一手执弓,一手用棉花锤弹弦,弓随人意摆动,靠弦的颤抖作用,将皮棉茹茹叨出,如影随形,使棉絮纤维变得松软有序,摊于棉床之上。同时伴随弹弦、弹花不断听见:“嘣——嘣——嘣——嘣,嘣呀——”有节奏的声响。如此,弹弹嘣嘣,反复作业,日以继夜,苦不堪言。故民间俗语“弹花匠取了个婆娘,不是一张弓来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穿戴铺盖已很少用到面花,弹花匠已淡画出人的视野,手工弹花柜也随之消失。
  作者简介:王新民,1954年生于旬邑县土桥镇牙里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1991年出版《旬邑风情》获陕西省优秀编辑奖,1998年出版民俗专着《旬邑风情》(续集),2002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风乡韵》,2008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韵醴尘》,2013年出版民俗文集《俗海拾贝》,2015年出版《豳风·旬邑民俗风情录》,陕西省第七届民间文艺奖获得者,咸阳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旬邑好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