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江南书沉浮——榆溪河与无定河的交汇处鱼河堡

2024-08-17 | 来源:本网 作者:陈宝生
鱼河堡标志性牌楼陈丽媛摄
  “走头头那个骡子三盏盏灯,
  戴上了那个铃子呀哇哇声;
  白脖子那个哈巴朝南咬,
  赶牲灵那个人儿过来了。
  你若是我的哥哥呀,
  招一招那个手;
  你不是我那个哥哥呀,
  走你那个路……”
  ——这是1940年赶牲灵歌手张天恩,在西口大路上吼出的声音。
  鱼河堡镇就坐落在这条当年骆驼叮咚,马帮萧萧的西口古道上。这儿离驼城榆林三十多公里,是榆溪河与无定河的交汇之处。古时它的名字为黑土疙瘩。据一些史料记载:秦昭王三年(公元前304)置上郡,设郡治肤施(今鱼河堡一带)。明正统二年(1473)在九股水处设鱼河寨。成化十一年(1475),巡抚佘子俊改称为鱼河堡。
鸟瞰鱼河堡新貌陈丽媛摄
  明清以前,无定河走廊称为背干川,这一带属军事垦区。鱼河寨建在黑土圪垯梁上,因地势险要的三岔路口控谷临川,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永乐大战”就发生在这一地带。也许是历代军事战略的熏陶,背干川的革命遗风盛浓。西夏的李继迁,明朝时的李自成,都出生在这儿的深沟巨壑中。
  鱼河堡作为长城线上一个普通军事要塞,但堡中的城隍庙却是有来头的。到底有什么来头呢?据说明崇祯十七年(1644),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登基称帝。将家乡米脂的城隍封为京城隍,又将鱼河堡的城隍封为府城隍。虽然这些封号存在时间很短,但在两河交汇处的鱼河堡一带,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在背干川百姓的心目中,认为府城隍封号是康熙帝所封。

鱼河堡镇府城隍庙新姿陈丽媛摄
  府城隍何以是康熙帝所封呢?蓦然想起第一次来这儿的事。上世纪的1954年,那年陕北普遍荒旱,粮食欠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修了两年的定边到横山党岔的简易公路开通了。小时候跟父母亲走西口出来,还没有回过老家,趁机会想回碛口看看。那日搭上一辆送粮车,道路坑坑洼洼整整行驶了两天到达了横山党岔。因无定河还没有建起公路桥,只能在党岔歇息。在临时车店的一处小饭店吃了一碗炖猪肉,一碗小米饭,在冷窑里歇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踩着雪水流淌的便桥来到鱼河堡,在这儿等待榆林通往吴堡的客车。那天正好下小雪,客车误点,只好住进了一个农家小店。刚进窑放下行李,忽然听到隔壁传来弹三弦的声音……原来是一家给去世老人过周年,请来说书人弹唱。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便过来凑热闹。

无定河鱼河峁湿地风光陈宝生摄
  说书人是一位睁眼瞎子,头上落着一块羊肚子手巾,身穿没面子的老羊皮袄。脚踏登板,弹着三弦道白曰:“清帝康熙登基后,励精图治,体察民情,微服私访来到了榆林。这天,康熙与公差骑着一黄一白两匹马,来到鱼河堡的南湾沙头。这地方荒无人烟,黄沙滚滚,一直蔓延到榆溪河边。前不着村,后不靠店。风沙弥漫,两人驰行艰难,正在晚暮来临之际,传来一声大吼!两人惊得出了一身冷汗,霎时间从沙丘中,跳出几个手持大刀的强人挡住去路。为首一个黑脸大汉举着明晃晃的大刀吼道:‘此沙我们开,此树我们栽,若要走过去,留下买路财!如无银两,留下马匹,脱下衣裳……’康熙一听,仰天长叹曰:‘没想到我康熙就此休矣!’话音刚落,一股狂风平地而起,飞沙走石,铺天盖地……说时迟,那时快,一位身着红袍之人来到康熙马前,拉起康熙的马飞奔而行。一会儿功夫来到一处院中,红袍人将康熙扶下马,叫人端茶备饭。康熙问:‘你是何人?为何救我?’红袍人顿足说:‘我乃鱼河堡城隍,救驾来迟,还望恕罪。’康熙将信将疑,身觉劳虑,匆匆睡去。
鱼河堡镇马涛镇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陈宝生摄
  黎明时节,庙内钟鼓齐鸣,惊醒康熙。一觉醒来,原来昨夜睡在庙里,似梦非梦。巡视神殿,城隍披红袍,正是昨夜之人。康熙叹曰:‘原来是城隍显灵,救了自己。’感叹之余,提笔写下‘灵应侯’三字,并封称为‘府城隍’,保佑一方庶民。又赐半幅銮驾和红头伞盖,并督促当地官员扩建庙院。
  有诗曰:
  背干川里浊水流,黑土疙瘩鱼河堡;
  康熙私访抵上郡,沙丘连绵似迷路。
  忽有盗贼行抢劫,太岁头上敢动土。
  红衣老者来救驾,清帝写下“灵应候”。
  说书人高喉咙大嗓子拉海声……
  鱼河堡城隍庙修缮扩建后,庙院山门塑起了黄白神驹两尊。传说每到月圆之夜,香火缭绕弥漫之际,人们常常会看到两匹神驹撒欢、长啸、尥蹶子……
鱼河堡镇李家沟杏子丰收了陈宝生摄
  五百年一瞬间,堡垣虽已崩塌,烽火台虽已倾颓。荒凉、苦涩的情景笼罩着当年的鱼河堡。正如光绪年间(1885)奉命到榆林催缴筹饷的李云生留下《鱼河堡题壁》诗曰:
  边风吹古柳,大道少人行;
  日入沉沙色,河流出塞声。
  闻鸡千里戍,送雁一霄征。
  太息劳劳者,中年感未平。
  ——这就是他所看到的鱼河堡当年悲惨凄凉的景象。但明正德九年(1514)铸成的那口大钟,后来被鱼河堡人在泥土中刨出,重见天日,现时依然高悬在府城隍庙宇里。
  鱼河堡这块地域虽是弹丸之地,却是一块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狼烟灭,盛世兴。残缺的古城堡遗迹尚存,府城隍、灵应候,彩画斑驳脱落,香火依然旺盛……不仅主宰着出冥之事,对民间求雨、禳灾、祈祷平安有着传统的祭祀活动。每年八月初,是城隍出巡、视察民情的日子。民众虔诚,仪式隆重,鸣钟击磬,香烟缭绕,十分热闹。
鱼河堡镇日产50吨的“常四米业”陈宝生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来鱼河堡是为了拍摄《榆林》电视专题片。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榆林大地,生产建设、资源开发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地委、行署为了向中央汇报,组织专人拍摄这部汇报片。因专题片脚本是由本人执笔并做导演,所以同组下乡全程采访拍摄。立足反映全区十二县,挑选一百多个景点项目。那时榆林还没有电视台,买了两部“索尼”摄像机使用。其中有一组镜头是“鱼河堡大面积稻田”。沙漠碱滩变稻田,万亩荒沙种水稻,鱼河堡是一个先进生产典型。
  公路两侧,沙漠减滩,稻浪翻滚,阡陌相连。像铺在天地间一幅画卷,平展展,绿葱葱,逶迤连绵数十里。为了展示这一美景,我们将摄像机架在汽车上,开动汽车,以动态连绵形式,摄下这一动中有动的画面景象。
被誉为全区的鱼河堡镇“益康商贸”的手工米茶陈丽莉摄
  狼烟灭了盛世兴,薪火相传展新荣。
  三中全会后,鱼河堡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不断开渠引水、兴修水利。六十年代初期的榆惠渠工程,七十年代中期的榆高渠工程,都经过这儿。使二万多亩沙漠减滩得到灌溉,奠定了鱼河堡沙漠稻田米粮川、绿色海洋的基地。
  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鼓舞下。鱼河堡镇党委和政府振兴乡村基础上,加快了这一精神实施。发挥自己这块地势平缓,土地肥沃的三岔口、旱码头优势。建立粮食生产、水果生产、蔬菜生产、旅游开发四大品牌初见成效。
梁渠村蔬菜大棚陈丽莉摄
  那日在镇干部的陪同下,浏览了被誉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貌。万亩绿色果园,千座蔬菜大棚。绿色满目,金色满堡。当年破碎的无定河滩盐碱土地,经过多年不懈改造,绿波荡漾,阡陌相连,水渠银龙,丰收在望。呈现出一派“塞外小江南”景象。
  在抓骨干产业的同时,镇党委和政府加大投资扶持,努力实现“蔬、果、稻”三个万亩基地,开启精细农业和优质农副产品的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手工米茶”和“鱼河大米”等两个企业的实施。其一是:“益康商贸”的手工制作米茶和五谷杂粮等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举。其二是:“常四米业——鱼河大米”的精细加工企业,引进新品种,实现种植、养殖的融合发展。初步建成陕北规模最大、日产水稻五百吨的精米加工和养殖百头肉牛的基地建设。特别是新建设的体育设施,属全市乡镇中第一流的运动场所。早晚做操打球锻炼身体,受到了广大群众与青少年们的喜爱。
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的体育场陈宝生摄
  今日鱼河堡镇旧貌换新颜。集镇繁荣,产业兴旺,发挥“旱码头”优势,集商贸、农耕、采摘、观光为一体。绿树成荫的河湾湿地,波光粼粼的水鸟翩飞,稻菽相连的芳甸闻歌,烟波水岸的秀美风光——将成为鱼河古镇一条“榆溪河滨的生态画廊”旅游风景线。
  展望新姿,前程灿烂!
  正是:
长城烽墩犹太古,
虎啸龙吟三岔口;
两山对峙米粮川,
二水交汇盛世都。
二万儿女展斗志,
四大产业是支柱。
谁言鱼河土地薄?
塞外江南书沉浮。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