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创新与超越的摄影精神

2024-08-15 | 来源:本网 作者:陈宝生
  摄影发展到今天,可谓大浪淘沙。由于岁月的不断冲洗、不断淘汰,以至万不留一。能流传至今,仍然能产生艺术魅力的影作,堪称为摄影的“精品”。不论是西方,还是在东方,凡称得上精品之作,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底蕴。它所以能打动人心,吸引人们眼球,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无不渗透着一种创新与超越、一种跨越时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价值。作为新时期的中国摄影,应继承和张扬老一辈摄影家开创的摄影精神,致力于追求某种更为崇高、更为深远的创新价值理念,否则,与历史上的大作就会脱落衔接不上。所以,弘扬创新与超越的摄影精神,应成为今天摄影人不断开拓和研究的新课题。
  大河号子陈宝生摄
  一
  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有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摄影作品不在多少,有“魂魄”则名;瞬间不在快慢,有“高潮点”则灵。一幅摄影作品,具有超国界、跨语言的普遍共鸣,使人们从一个地域联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全人类。这样的作品才有相应的超越时代和民族的永恒价值,也是一幅摄影精品所蕴含的历史性及其现实意义。窥探我国老摄影家的一批摄影精品力作,也就是被前苏联摄影史家C·莫罗佐夫称为“纪实—艺术性摄影”的延续。这种纪实—艺术性摄影品格,摄影理论家德科和格洛夫尼亚有这样的见解:“摄影记者的作品也往往成为艺术照片,因为其中提出并解决了艺术任务,不仅保存了事件真实性,而且也包含有事件参加者的情绪状态,作者的创造性态度,去选择题材与情节,并用完整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中国摄影1990年第四期,梅兴仁译《论摄影特征与审美特征》)过去常有人责怪摄影是一种机械记录,相机确实是一种精良的记录影像的机器,一旦掌握在摄影家手里,就能创造出非凡的作品来,中国老一代摄影家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下来的。历史上把社会、命运、劳动当作摄影命题的作品不少。优秀的摄影作品虽蕴藏在生活土壤之中,但也蕴藏在摄影家心间。例如,狄源沧在上世纪《中国摄影》杂志撰文:对沙飞《战斗在古长城》作品,强调运用摄影语言的描写;对周郁文《平毁敌人雕堡》作品,造成强烈空间感的叙述;对江波《黎明钟声》作品,控制正确曝光的评介;对石少华《白洋淀上雁翎队》作品,利用抒情手法的阐释;对吴印咸《白求恩大夫》作品,在战火中做手术的分析……..读来使人震动与激越。造成这种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主因,就是国歌唱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的摄影先辈,在那艰苦创作的环境里,竟能创作出具有如此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杰作,并折射出顽强、壮烈、高昂的中国摄影精神。半个世纪以来,仍然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决不是偶然的。今天摄影语言和形式探索已成为摄影人的自觉行动,在追求新意方面,还应吸收和补充新的营养。对传统的再认识,并不意味着创作上的“模古”。老一代摄影家的经典作品和那种“吞吐中外,涉猎古今”的创作态度,并将题材与时代融合为最佳结合点,是非常宝贵的。
  仰天长啸陈宝生摄
  回顾历史,继承先辈的创新精神,重读先辈的伟大作品,对今天摄影人来说,无不熔铸对社会、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正如,刘半农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作品,思考了风云变幻的社会问题;张印泉的《力挽狂澜》作品,思考了旧中国的动荡问题;郎静山的《桥》作品,思考了祖国统一问题;厥文的《我们热爱和平》作品,思考了美帝侵略朝鲜问题;袁毅平的《东方红》作品,思考了新中国旭日东升问题;黄翔的《十月螃蟹》作品,思考了粉碎四人帮问题;王东的《小平您好》作品,思考了中国改革开放问题……这些精品力作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思考,既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历史性,又有跨越时空直扣人们心灵的艺术震撼!摄影艺术所表现的思想精神,是摄影家对生活认识的思想闪光,也是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思想折射和思辨,是摄影家审美思想追求的物化表现。当代有成就的摄影家无不在研究前人的经验、技巧,无不在前人的精品作品中撷取营养,这就是摄影的传承。
  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诗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一幅杰作、一帧传世精品,是摄影家人生彻悟、呕心沥血的结晶。摄影既是瞬间艺术,也是情感产物。从历史淘洗留下来的杰作看,摄影既能反映现实生活,又能表现出自己的情感理念。这种现实与情感的融贯和统一,不但妙于形式节奏,更有深厚的思想底蕴。正是这些从现实主义传神写照到浪漫主义时代意蕴追求,独特鲜活,瞬间情趣,大气魄、大作风,一路雄风,万斛情怀和不懈追求的旺盛生命力立于东方,也是我们今天摄影人创新与超越的法宝。然而从发展趋势看,表面上好像很繁华。实际上是在“量”的丰收里,掩盖着“质”的贫乏。虽然传统相机到数码相机是摄影交叉学科的一次飞跃和相互交融的结晶。它既能发挥数据的精确性,又能张扬创作的随意性;既能“再现”又能“表现”,可谓得心应手。摄影家既要反映现实又要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显然,源于生活容易,精于生活很难。特别在当代国际艺坛思潮冲击下,摄影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复杂局面,缺乏正面的、张扬正气的引导,流露出一种放浪的、懒散的随意特色,追求一种光怪陆离的形式诱惑,缺乏大背景下的冷静思考和选择,取悦于一种记录感、材料感的媚俗表现,喜欢寻找摄影“捷径”,其图式、格调几无变化;热衷追求“再现”画面,其意境狭小、技巧夹生,呈现出只是画面低能表露。
  勇闯碛口陈宝生摄
  摄影作为一种纯粹有效的艺术语言和独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而不是被人们称为“复制”的艺术。从各类影展作品看,大量的作品是陈陈相因,直白描摹,显露出思想、技巧的贫乏。一些作品小有创新,但潜存着对社会、对新时代精神的冷漠与疏离。过分膨胀表现自我,缺乏精品意识,作品也就很难接受社会的审美检验。文天祥诗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摄影这个“舶来品”艺术,在创作中虽然有时会出现阴晴圆缺,但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应是不变的。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时尚、观念如何变迭,但其方向和核心精神应是不变的!
  老子有一句话:“大道至简。”用在今天创作上很合适。如今摄影家借用相机优良掌握了两种本事。一是把传统摄影复杂问题简单化,用数码效应的精确性,使光圈、速度任意优先,自动、手动随意控制。二是把复杂的传统“暗室”制作转变为可以任意虚幻的“明室”操作。但它却给摄影者造成懒于动脑的惰性。在物质和功利甚嚣尘上的今天,摄影人似乎已经失去追求生命价值的热情和洞察生活能力的激情,自觉不自觉地机械照搬生活,片面追求所谓的外在真实,忽视内在蕴含和提炼,放逐创新与超越的摄影精神理念。出现了一批批一无追求,二无理想,三无技巧,四无境界的流水帐式的短命作品。在媚俗之风中随波逐流。这类作品可以添补饭店、宾馆墙壁的空白,但它撑不起中国摄影的脊梁来。
  暴风雨欲来陈宝生摄
  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毛泽东选集3卷861页)这话并不过时。
  一幅摄影作品,其艺术趣味和理性思考愈能结合的紧,愈能受到人们的喜爱,愈能引起更多的思考与联想,也就愈能触动观者的心灵与理性领域。当然,伟大的事件固然要精心熔铸,平凡的题材也会受到尊重,突发事件使英雄有用武之地,生活小品亦有其提升的根基。你喜欢审美,他却钟爱审丑,这无疑是一种多元化提倡。但是毋庸讳言,中国摄影家在强调本体独特语言的同时,对摄影创新与超越的追求和认识,能在继承中求“变”求“新”时,缺乏站在先辈肩膀上独领风骚的气魄!其步履还显得蹒跚,甚至捉襟见肘。精品意识逐渐淡薄,享受着下滑的快感!要解决上述问题,我想至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①正确认识继承优秀传统问题。任何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自身与历史割不断的师承关系,没有这个师承,艺术就失去藉以发展的基础和联系。摄影也是这样,看艺术家对传统理解和把握的程度。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摄影呈现多样化是正常的现象,也是上世纪摄影界的重要成就。探索与研究保持和发展中国摄影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应体现摄影传统的艺术理念和摄影精神为核心。中国摄影传统是老一辈摄影家近百年在摄影长河中孜孜以求,踽踽前行,用生命和鲜血凝固出来的一种境界,在国际上仍占有一席之地。一些光辉经典影响了几代人,他应是摄影人的传家宝。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民族品格与国际“靠拢”和“接轨”,那样就会拈了形式,丢了精神。人们说,传统是一个母体,是一个培植基因。在摄影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个性、流派,异彩纷呈;手法、技巧丰富多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传统不是枷锁。继承,是为了“跳出”、为了“创新”;经验,不是抑制思想飞跃;吸收,也不是摄影手法的摹古。不仅向外,还要向内;不仅向过去,还要向现在。
  沉重的高原陈宝生摄
  从上世纪开始,中国老摄影家西风东借,扎根留迹。从“各有灵苗各自探”的精神到“一手深入生活,一手深入技巧”为基础,继而达到“吞吐中外,融合古今”的传统创新风范,是中国摄影活水不断流的源头,也是中国摄影悖逆常规形成自己作风和气派的终极追求。所以,只有走进传统,才能跳出传统;只有殚精竭虑,才能法古变今;只有取其精华入木三分,才能冶炼志向,展现精品。
  ②强调艺术技巧的运用。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艺术的使命,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现自然。”从历史上留下来的精品看,摄影家最高使命在于:一,作品能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二,当代摄影家应自觉承担摄影人的责任感。三,作品的深刻思想和内涵应有娴熟的技巧支撑。实践证明,艺术技巧是依据摄影家的世界观、修养、境界对生活进行观察、提炼的一种创新手段。一幅作品缺乏技巧的支撑、它的思想性再高,也是没有力量的。
  时下,摄影界有一句俗话:“初级摄影比机器,中级摄影比功力,高级摄影比思维。”这话概括有些笼统,它的真正含义:一是强调人的因素第一,不能唯武器论;而是说明摄影者境界高低,决定着作品的高低;三是如果创作缺乏格调,作品也就失去格调。有人说,创新需要才能,这种才能如果重复的话,那就是摄影家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维和创作技巧。也就是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熟练的摄影技术,是产生艺术“技巧”的基本条件。我们知道,摄影技巧主要在于创造,根据独特、鲜活的内容,采用独特高超的技巧完成。这也许是摄影家不断突破自己模式的束缚,这种束缚往往表现在艺术构想、创作心理的固态化和跟风随雨无自我思维的幼稚性上。
  黄土魂陈宝生摄
  当前流行出一种狭隘的缺乏艺术语言支撑的直白影像。既缺少摄影元素的塑造,又缺乏表现技巧的张扬。对生活进行肤浅的矮化、陋化、呆化的图解涉猎,作品精神、境界低迷狭隘,呈现出一种冷漠理解、消解传统、贬低精品之风气,俨然成为一种“时尚”!
  清代文人赵翼说过:“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这话富有一定的创新哲理。既然是创新,就要有勇气跳出自己的摄影轨迹。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艺术走向,既不要放过稍纵即逝的机遇和促进灵感萌发的因素,也要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惯性,寻找富有技巧功力的创新秘密。只有用自己独特眼光和灵感观察提炼生活,以自己独特的审美实践培养崇高信念和醇正的人格。用自己功深百炼的独特技巧提高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否则很难摒弃和契定那种隔靴搔痒,移植时尚和淡化时代感的表象记录。
  ③注意艺术个性的张扬。一个摄影家的独特个性、创作风格,是与个人整体精神气质、生活道路分不开的。摄影家的气质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就会形成他艺术上的个性。所以,生活对摄影家的独创,看起来不一定很直接,但却有决定性意义。因为摄影家的思想能力、艺术技巧的提高都是依赖于生活基础的深厚。马克思曾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用一切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这种感觉怎么样?只能从生活中来。通过拍摄对象的观察接触,形成直接形象产生直接感受,进行形象思维产生创作欲和采用创作技巧,继而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当然,对生活的开掘,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即使面对同一景物、体察同一生活,由于摄影家对生活感受和艺术素质、个性风格以及艺术手法的不同,也就会产生不同风格、面貌的摄影作品。
  治沙女杰——牛玉琴陈宝生摄
  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从生活感受到客观事物形象的抓取,并通过摄影家思想情感的融合和艺术概括方能成为自己的摄影语言。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多么浩如烟海,多么形形色色,他在任何一部作品绝不会有任何一个特征重复自己。”我理解一个摄影家应具备较高艺术修养和较高艺术洞察力,以及敏锐构思能力和掌握熟练的艺术技巧。选择那些既具体生动,又能抓住事物发展过程的典型瞬间,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欣赏者以想象的余地。在这方面,创新者与守旧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不断地发现和进行“创新”,后者则只是描摹复制和简单地“模仿”。有人强调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主从关系。他认为离开“艺术”的思想性,是魂不附体;离开“思想”的艺术性,是行尸走肉。这话有些尖锐,一针见血。但他道出了思想性和艺术性是统一的。一幅具有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所独具的特色在于:既是形象性的,又是超象性的;既是精神和情感的,也是物质和实践的;既是主观意识的,也是客观社会的。
  香炉峰冬雪陈宝生摄
  诚然,摄影随着时代不断开拓发展,艺术个性追求也在不断出新意。当代一些摄影家为创作富有时代气息、强烈个人风格而不懈探索。然而,从时下展现作品看,表现面貌单一,显示个性较少。成为形式炫于内容,主题掩盖技巧,直白驱动佳构,色彩揉溃画面……过去摄影家创作啃几口干馍馍,喝几口凉水是常有的事;现时把深入生活讲在口头,实际是猎奇性创作。导致作品平庸无味,热衷于蜻蜓觅食,好像“拾到篮篮的都是菜”。在西安美术学院教学16年,有人问,你的创作秘密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坐着写作,站着讲授,跑起来就是创作。但我十分尊重摄影“技巧”!因为学子要面向社会,必须学会一技之长,否则到社会很难独当一面。我的创作要领是:一镜在手有“追求”,二目观察选“佳构”,“三到”思想记心中,四种“品格”不可丢,五项“语言”称元素,六摄“画面”变角度,七项“措施”凝瞬间,八种“技巧”是支柱,九项“探索”显风格,十家“流派”学深透……这当然是一家之言,它并不是什么秘密,而是60年自己的创作“座右铭”。是否有用,勿要谬种流传。
盐湖晚照陈宝生摄
  有一句俗语: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拍出“精品”的摄影家不是好摄影家。摄影创新之路千条万条,但通往精品之路很窄,能创作出精品的摄影家寥若晨星。所以,加强面向中国精神内核和贴近现实生活的渴望,用灯和火导引沉沦的摄影人,以塑造我们新时代为己任,以攀登时代灯塔为目标,也许是追求摄影精品的关键。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更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强调“文化精品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最终应该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作为摄影人面对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全面小康。我们在张扬中国前辈开创的摄影精神的同时,努力创新与超越,为社会、为人民奉献出新的摄影精品,迎接摄影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