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河》小识
2024-08-15 | 来源:本网
作者:刘建军
《爱河》的作者梦萌,是西北大学作家班第三届学员,入学前是水利工程师,在文学战线他是个业余工作者。看到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者,不断加入创作行列,这是令人感到高兴的事。记得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一位青年文学理论工作者提出,文学上的许多突破,常常会出自非专业的文学创作人员之手,这是一股更值得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注意的力量。这个观点当时得到许多人的赞同。我们知道,赞同这种观点的人,不是要忽视或轻视专业文学创作人员,我们的文学殿堂,从来都是主要依靠专业文学创作人员支撑的,只是人们渴望专业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得到扩充,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非专业的文学专创人员,他们从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走来,常会使文学的规范受到冲击,常会带来许多杂质介入文学创作。异质的相杂相博,对于脆弱的正宗会是一种破毁,对于强健的主体会是一种催化,一次新生。从另一方面看,文学创作摆脱了社会人生的广泛联系,只局限在狭小的天地里,营造飞跃,幻想突破,只能创造出一些精致的摆设,缺少生命的活力。一般郑重的业余文学创作人员,是较少犯这种通病的。
我想,长篇小说《爱河》的出版,《爱河》作者梦萌的被广大读者所认识,会使人们感到我省我国的文学创作队伍根须广泛地深扎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身手不凡的文学新人,就会从广大的业余创作队伍中涌现。《爱河》也正好确证了,业余文学创作者献给读者的作品不会是贫血的产物。《爱河》是为丰满的生活素材所充满的作品,它所记录的时代、环境、事件都是确鉴可考的;它所描写的人物,就活跃在渭北平原的城镇村落;它所传达的喜、怒、哀、乐、爱、欲、恨,就是现实的人生感情交织;它所渲染的乡情习俗,正是现实与历史流贯中有地域特色的人生凝聚。小说以文化大革命中修建宝鸡峡水利工程为背景,它对陕西水利形势的交代和专业术语的运用,都加深了它的写实色彩。当年参加过工程建设者们读到《爱河》,一定会唤起许多亲切的回忆。并非亲身经历的一般读者,也会从作品中感受到工程的宏伟艰巨和渭北人民的献身精神。文学作品这种在认识上给人以启迪,思想上给人以震撼的力量,是那些内容空虚苍白只会玩弄一些技巧的作品所无法具有的。只有扎根于社会的、内容充实的、又有所追求的作品,才会具有思想认识上的震撼力。我不是说《爱河》在题材挖掘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我只想说,作者选取了一个牢靠的立足点,并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挖掘方法,把混合着血汗的泥土端给人们看,它让人看到的是无法回避的也是无法掩饰的真实人生。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血溶于水,深层的开掘,也只能孕育于此。
自然,《爱河》并不是一部实录性的作品,它虽有很强的现实性,却是一部虚构的小说。水利工程只是一个背景,推在前台的是作者想剖析渭北人民困惑的人生,特别是青年知识农民的生活与命运。文化大革命摧毁了正常的人生道路,城市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农村知识青年也被禁锢在贫困的土地上,一代青年失去了继续学习和尝试在各种领域创造的权利。青年的活力是压抑不住的,水利建设工地成了他们发挥创造才能,体味人生,认识社会的特定天地。沈平、珍珍、王淼、欣生、巧儿、婉儿、秋林等,怀着不同愿望和心思来到工地,投身到艰苦的劳动和芜杂的社会矛盾之中,经历着各种挫折和诱惑,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斗争中磨练成长。
作者对这些人物寄寓了深切的理解和热爱。看到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蹒跚和失误,大多是由于青年的幼稚和特定政治环境造成的,追求真理、幸福和为大多数人献身,才是他们更值得重视的本质。沈平曾因历史的误会,当过一派红卫兵的司令,在工地又以莫须有罪名被投入监牢,只有在与父兄的切实劳动中他才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后来又将血肉之躯铸入了拦河大坝,实现了灵魂的涅槃。王淼似乎在游戏人生,对不真诚的现实有着强烈的复仇心理,就这也难以掩饰她对理想、爱情和奉献的渴望,她是被不正常的政治生活的洪流吞噬了。潘欣生似乎是不正常政治生活中的幸运儿,但他的投机取巧、背叛恩人、出卖朋友,终因经受不住良心的拷问而神经失常。作者的爱憎是分明的,他透过现实的复杂现象,表达了明确的情感判断,却没有简单化的归纳提纯,尽可能地呈现了生活的原本的多成分多色彩。
作者认为人类文明中贯穿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文化律动,这就是“水文化”。《爱河》也是围绕水展开了渭北的乡情与人生画卷。水是《爱河》中创造的一个总的艺术意象。始终受着干旱折磨的黄土地上的农民,人们很容易看到他们对黄土地的眷恋,而作为他们的子弟又是水利工作者的梦萌,却独特地深层次地看到他们对水的特别依赖和渴求。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一切美好期望的象征,水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图腾和追求。小说把黄土地上的人民对水的渴望的感情,表达得入骨入髓,催人泪抛。水对渭北人民,不是现实的依绕环流、举手投足的亲近抚摩,而是一种精神和生命的追求,一种现实中还不能满足的欲望。
梦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刻画水的形象的,揭示水对人的意蕴的。水在他的笔下成了一切美好期望、追求的象征,所以他不惜让他钟爱的男女主人公葬身于水,让他们的灵魂不灭,随着波涛滚滚的水流,灌溉着黄土地,滋润着家乡的坡坡坎坎以及父老乡亲干渴的咽喉和龟裂的心田。梦萌在自己创作中也追求水的风格和境界,他自况道:“我决心努力实践,不断追求,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水之汹涌澎湃,奔腾不羁;无处不在,无所不容;永不满足,永无止境,总是一如既往地在‘水平’中寻找新的突破,在突破中求得新的‘水平’……”
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梦萌在理性上已有了认识,在实践上尚待努力。水的风格和境界,只有在积存广厚之时,才能表现得更加充分和完美。
(原载《陕西日报》副刊头条,后收录于多种文集) 作者简介
刘建军,195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5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班,先后担任西北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知识界》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长期从事文艺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常务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论柳青的艺术观》(合著)《换一个角度看人生》《文学与生命》(合著)等。其中《论柳青的艺术观》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首届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和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我想,长篇小说《爱河》的出版,《爱河》作者梦萌的被广大读者所认识,会使人们感到我省我国的文学创作队伍根须广泛地深扎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身手不凡的文学新人,就会从广大的业余创作队伍中涌现。《爱河》也正好确证了,业余文学创作者献给读者的作品不会是贫血的产物。《爱河》是为丰满的生活素材所充满的作品,它所记录的时代、环境、事件都是确鉴可考的;它所描写的人物,就活跃在渭北平原的城镇村落;它所传达的喜、怒、哀、乐、爱、欲、恨,就是现实的人生感情交织;它所渲染的乡情习俗,正是现实与历史流贯中有地域特色的人生凝聚。小说以文化大革命中修建宝鸡峡水利工程为背景,它对陕西水利形势的交代和专业术语的运用,都加深了它的写实色彩。当年参加过工程建设者们读到《爱河》,一定会唤起许多亲切的回忆。并非亲身经历的一般读者,也会从作品中感受到工程的宏伟艰巨和渭北人民的献身精神。文学作品这种在认识上给人以启迪,思想上给人以震撼的力量,是那些内容空虚苍白只会玩弄一些技巧的作品所无法具有的。只有扎根于社会的、内容充实的、又有所追求的作品,才会具有思想认识上的震撼力。我不是说《爱河》在题材挖掘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我只想说,作者选取了一个牢靠的立足点,并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挖掘方法,把混合着血汗的泥土端给人们看,它让人看到的是无法回避的也是无法掩饰的真实人生。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血溶于水,深层的开掘,也只能孕育于此。
自然,《爱河》并不是一部实录性的作品,它虽有很强的现实性,却是一部虚构的小说。水利工程只是一个背景,推在前台的是作者想剖析渭北人民困惑的人生,特别是青年知识农民的生活与命运。文化大革命摧毁了正常的人生道路,城市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农村知识青年也被禁锢在贫困的土地上,一代青年失去了继续学习和尝试在各种领域创造的权利。青年的活力是压抑不住的,水利建设工地成了他们发挥创造才能,体味人生,认识社会的特定天地。沈平、珍珍、王淼、欣生、巧儿、婉儿、秋林等,怀着不同愿望和心思来到工地,投身到艰苦的劳动和芜杂的社会矛盾之中,经历着各种挫折和诱惑,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斗争中磨练成长。
作者对这些人物寄寓了深切的理解和热爱。看到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蹒跚和失误,大多是由于青年的幼稚和特定政治环境造成的,追求真理、幸福和为大多数人献身,才是他们更值得重视的本质。沈平曾因历史的误会,当过一派红卫兵的司令,在工地又以莫须有罪名被投入监牢,只有在与父兄的切实劳动中他才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后来又将血肉之躯铸入了拦河大坝,实现了灵魂的涅槃。王淼似乎在游戏人生,对不真诚的现实有着强烈的复仇心理,就这也难以掩饰她对理想、爱情和奉献的渴望,她是被不正常的政治生活的洪流吞噬了。潘欣生似乎是不正常政治生活中的幸运儿,但他的投机取巧、背叛恩人、出卖朋友,终因经受不住良心的拷问而神经失常。作者的爱憎是分明的,他透过现实的复杂现象,表达了明确的情感判断,却没有简单化的归纳提纯,尽可能地呈现了生活的原本的多成分多色彩。
作者认为人类文明中贯穿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文化律动,这就是“水文化”。《爱河》也是围绕水展开了渭北的乡情与人生画卷。水是《爱河》中创造的一个总的艺术意象。始终受着干旱折磨的黄土地上的农民,人们很容易看到他们对黄土地的眷恋,而作为他们的子弟又是水利工作者的梦萌,却独特地深层次地看到他们对水的特别依赖和渴求。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一切美好期望的象征,水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图腾和追求。小说把黄土地上的人民对水的渴望的感情,表达得入骨入髓,催人泪抛。水对渭北人民,不是现实的依绕环流、举手投足的亲近抚摩,而是一种精神和生命的追求,一种现实中还不能满足的欲望。
梦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刻画水的形象的,揭示水对人的意蕴的。水在他的笔下成了一切美好期望、追求的象征,所以他不惜让他钟爱的男女主人公葬身于水,让他们的灵魂不灭,随着波涛滚滚的水流,灌溉着黄土地,滋润着家乡的坡坡坎坎以及父老乡亲干渴的咽喉和龟裂的心田。梦萌在自己创作中也追求水的风格和境界,他自况道:“我决心努力实践,不断追求,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水之汹涌澎湃,奔腾不羁;无处不在,无所不容;永不满足,永无止境,总是一如既往地在‘水平’中寻找新的突破,在突破中求得新的‘水平’……”
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梦萌在理性上已有了认识,在实践上尚待努力。水的风格和境界,只有在积存广厚之时,才能表现得更加充分和完美。
(原载《陕西日报》副刊头条,后收录于多种文集) 作者简介
刘建军,195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5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班,先后担任西北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知识界》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长期从事文艺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常务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论柳青的艺术观》(合著)《换一个角度看人生》《文学与生命》(合著)等。其中《论柳青的艺术观》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首届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和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