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大雁塔(中)

2024-08-13 | 来源:本网 作者:朱文杰
  五、“雁塔晨钟”之争
  大雁塔院内钟楼
  张永禄主编《明清西安词典》载:雁塔晨钟,关中八景之一。一说为大慈恩寺大雁塔院钟。(康熙)《咸宁县志·星舆·景致》"雁塔晨钟"条载:"塔乃慈恩寺西浮图院也。""其钟相传为杜陵钟,声洪亮,闻百里。"另一说为荐福寺小雁塔院钟。西安城南二里有原唐长安城安仁坊所建大荐福寺佛塔,俗称"小雁塔"。
  《明清西安词典》还载有:雁塔神钟,或称"雁塔晨钟"。据《咸宁县志·星舆·景致》"雁塔神钟"条载:雁塔神钟指西安南郊原唐长安晋昌坊大慈恩寺大雁塔院钟。"塔乃慈恩西浮图院也。……其钟相传为杜陵钟,声洪亮,闻百余里。""又故老相传,谓雁塔神钟为小雁塔寺钟,未知孰是"!
  关于相传大慈恩寺的杜陵钟,另有记载说:大慈恩寺的钟楼上悬挂着一口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铸造的雁塔晨钟,此钟高3.4米,蒲牢钟纽高70厘米,另有"日"字形双悬挂式挂件紧系钟纽,将钟悬挂于钟架之上。钟口直径2.2米,钟口唇缘厚12厘米,钟肩部饰以覆莲图案,有6个出音孔,每孔直径15~16厘米。钟上铸有"雁塔晨钟"四个苍劲的大字和铭文"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钟内铭文为:"陕西西安府□□有大慈恩寺乃大□□无漏寺,因三藏西域取经回还,大唐太宗敕建慈恩雁塔晨钟,日久……造晨钟一口,用铁三万斤,功成浩大,独立难行,乞券秦藩宗室率官长老十方善男信女喜□资财,成功于嘉靖二十七年吉月吉日铸造完成。"
  再就是关于雁塔晨钟为关中八景之说。明清时期也有关中十二景之说,所说却不尽相同。流传较广的说法为:终南山色、玉案行云、樊川晚浦、杜曲花光、杏坪春晓、凤原麦浪、曲江春早、杏园赐宴、雁塔神钟、兴庆夜月、灞陵风雪、渭水秋风。
  康熙十九年(1680年),时任河东盐使的朱集义绘关中八景之图并附小序,每景还附有七绝一首。在雁塔晨钟诗前的序里,他写道:“雁塔晨钟,城南荐福寺有浮图耸立于霄汉者,俗呼为小雁塔是也。”关中八景的具体概念从此固定下来,而关中八景之碑则收藏在西安碑林。关中八景中的“雁塔晨钟”就是小雁塔寺钟。这个概念出现不久,人们就出现了纷争,因为西安有两个雁塔,两个晨钟。
  大慈恩寺的“雁塔晨钟”
  早在此前十二年的康熙七年(1668)修订的《咸宁县志·星舆·景致》“雁塔晨钟”的记载就说,明清之际的雁塔晨钟指的是大雁塔。该书“雁塔神钟”条所谓的雁塔神钟也是指大雁塔,只是编者又慎重记载:“又古老相传,谓雁塔神钟为小雁塔寺钟,未知孰是”罢了。可见到了清代,当时的人们还是搞不清雁塔晨钟究竟是指哪一座寺的钟。今天我们仍就这个问题在争论着。这是三四百年前就留下的话题,说是各有理由,其实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笔者以为让两种说法并存,留下一点历史疑问,似乎更好一些。
  六、西天取经的法显、玄奘、义净
  中国佛教史上从长安西行天竺取经的有三位大师,玄奘虽然名气最大,但并非第一人。因为他前面有法显,后面有义净,属于承前启后的大师。
  法显
  先说第一人的法显(约337~约422年,本姓龚),他是中国僧人从长安西去印度求经的先驱。后秦、东晋高僧,平阳郡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年过花甲已64岁的法显从长安出发,偕慧景、道整等,经由陆路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经求法,又去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爪哇等国。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搭乘帆船经由水路返国,归来时已是78岁的耄耋老人了。
  法显大师于公元5世纪初返回,抵达牢山(今山东崂山)南岸。到山东后,由于北方战乱,法显于次年南下,抵达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在建康,法显住在道场寺。为了使从天竺背负回来的佛教经典早日在中原流传,他不顾年迈体衰,在佛驮跋陀罗等中外禅师的协助下,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地从事着佛经的翻译工作。数年之间,共翻译出六部经典,计一百多万言。
  法显在他的《佛国记》中描写路途上的情景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同行之慧应、慧景于取经途中先后病逝。可见法显一行西天取经的艰苦卓绝,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完成这一大壮举的。
  法显游历了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生前居住的拘萨罗国(今印度巴赫赖奇)舍卫城的祗洹精舍,释迦牟尼诞生地迦维罗卫城(今尼泊尔南境),佛教中心摩竭陀国都城巴连费邑(今印度巴特那)等,又搭商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其间瞻仰了许多佛迹,搜罗了多部佛典,刻苦学习梵文,抄录佛教经律,佛学修养有了很大提高。
  在《佛国记》中,法显对公元五世纪初期的印度社会状况、民情风俗、佛教发展及山川地理等均作了较为详细生动的记述。在佛教早已在印度衰亡,历史也变得浑沌不清之后,依赖法显的著作才部分地拨开迷雾。
  义熙十四年(公元422年),法显于荆州(今湖北江陵)辛寺圆寂,春秋86岁。事迹载入《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等书。
  法显的西行求法,创造了三个第一: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从陆路到达印度,又第一个经由海路返回祖国。第一个将自己的经历著成《佛国记》的中国僧人,《佛国记》又被称之为《高僧法显传》。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绝对是空前的。当时有名僧赞扬法显西行求法:“为古今罕有,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法显之可比。”
  而玄奘法师正是以法显大师激励自己西行求法的。
  最后再说后来者的义净法师,他也是仰慕法显、玄奘之西游,而西行天竺(今印度)取经求法。
  他从长安出发,返回时先到洛阳,后又回到长安在小雁塔荐福寺译经。玄奘在大雁塔,义净在小雁塔,两位大师在长安的大小雁塔创造了奇迹。
  义净
  《唐代长安词典》载:义净(635~713),唐代高僧,著名译经家、旅行家。14岁时受沙弥戒,36岁在长安与处一法师等人决志赴印求法。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义净于咸亨二年(671)由长安出发,上元二年(675)抵达中印,乃入那烂陀寺,前后留学十年。光宅元年(684)携梵本三藏50余万颂启程回国,经过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停留六年,从事译述。天授三年(692)末偕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抵达广州。证圣元年(695)回到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
  义净离京西游,历时二十五年,游历三十余国,带回梵本经、律、论四百部。回洛阳后,曾参加大遍空寺“华严经译场”,与实叉难陀及菩提流志同宣梵本。久视元年(700),自行组织译场,至长安三年(703)止。先后译出经、律、论20部、115卷。神龙元年(705),于洛阳内道场译经四部六卷。神龙二年至景云二年(711)间,于长安大荐福寺译出经、律、论33部、108卷。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先后十二年间,义净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浴佛功德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法华论》等经、律、论共56部、229卷,此外尚译有《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和其他尚未流行的译作颇多。据同时代卢璨所撰《义净塔铭》所记,义净所译三藏典籍,共有107部、428卷。
  井勿幕
  七、辛亥革命时的大雁塔
  大雁塔在辛亥革命时期,曾经是同盟会陕西分会的反清据点,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的会议。
  1907年秋,同盟会与会党及同情、支持革命的社会人士形成“大联合”即形成反清联盟的初期,在大雁塔秘密召集一次大会,会上多数人主张暂不宜主张“平均地权”因恐引起一般人的误会,决议改为“主张土地国有”。这次会议,可认为是各派力量对革命纲领的协商和取得共识。会议中决定每年重阳日,共同去秘祭黄帝陵,这一决定使得反清联盟进一步得到巩固。
  1910年7月,井勿幕、钱鼎等促成陕西同盟会革命党与新军、哥老会等联合,召集众人于西安大雁塔,仿哥老会的结拜方式,"歃血为盟,共图大举",号称"三十六弟兄",以合"天罡星曜下凡"之意。这次活动使同盟会、新军、哥老会三方面力量结为一体,大家宣誓要"同心同德,共同反清,如有违背,神灵鉴察",并且都接受了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思想。原拟于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起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清廷当局注意,加上连日阴雨等原因,起义未能如期举行。
  大雁塔歃血结盟,标志着陕西同盟会革命党人和哥老会反清力量联盟的正式形成。在这个基础上,同盟会和哥老会成立了一个联合组织~同盟堂。同盟会和会党的成功结盟,对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西安"反正"的成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实当时参与集会的人数不少于36人,主要人员包括:井勿幕、钱鼎、张钫、胡景翼、张云山、万炳南、刘世杰、马玉贵、韩福祥、邹子良、李仲三、张光奎、马开臣、党自新、张仲仁、王荣镇、陈树发、朱福胜、郭锦镛、陈殿卿、刘刚才、朱汉、张玉成、曹健安、郭胜清、张建有、陈素子、吴世昌、李汉章、陈得贵、朱叙五、刘仲明、李长兰、邱彦彪、王克明等。
  1910年秋,三原的“勤公社”和西安的负责人以及刀客们(渭北民军的主要力量)在大雁塔秘密召开一次大会,拟定腊月初八乘西安清廷各官员出城之日,举行武装起义。当时会议中分急进和缓进两派,此计划因意见不一未能执行。
  辛亥革命西安起义(绘画)
  1911年10月22日西安起义成功后,急促之间筹建“秦陇复汉军政府”,军政府设置“三大统领、六大都督”组成,分别是:大统领张凤翙,副大统领钱鼎、万炳南,兵马大都督张云山、粮饷大都督马玉贵,军令大都督刘世杰、东路征讨大都督张钫、西路征讨右翼大都督万炳南、西路征讨左翼大都督韩福祥,其中除大统领张凤翙外,其余皆出自大雁塔“三十六兄弟”。
  大雁塔歃血为盟“三十六兄弟”中不少人,笔者都撰写过。例如《冰窖巷》中的张钫(张伯英);《西安北院的笠僧楼》的胡景翼;《西关正街》的张光奎(张聚亭),此文还提到钱鼎、万炳南等人;《开元寺》中还提到邹子良、马开臣;《南马道巷》的张云山等。
  八、民国时发生在大雁塔的故事
  朱子桥
  民国十九年(1930),佛教护法居士朱子桥首先筹款修复玄奘大师驻锡译经的大慈恩寺。
  当时的陕西荒旱,赤地千里。佛教护法居士朱子桥,在上海多方呼吁,筹募赈款,到陕西放赈。30年代初的大慈恩寺"殿宇倾颓,门窗多不完具,知被连年兵燹之厄"。朱子桥到陕西,得到康寄遥的全力支持与协助,二人共议如何复兴西北佛教,他们首先筹款修复唐代玄奘大师驻锡译经的大慈恩寺。
  《明清西安词典》载:民国二十年(1931)朱子桥等捐资,"添筑献殿五楹、观堂一座,寮房、香积、方丈十余间,修补钟鼓二楼以及墙垣数十堵"。还"基正"浮图七级,使其"金碧辉煌,栋梁灿灼,莲台、佛像焕然一新"。刘宗汉撰《朱子桥重修大慈恩寺功德碑》和《重修大慈恩寺纪念碑》皆记有其事。
  康寄遥居士在他所撰的《大慈恩寺记》中称∶“环长安多梵刹,而城南尤胜,城南丛林布,而慈恩尤胜,盖隋唐盛时,龙象踵起,故长安一隅,成为佛教之第二祖国,而玄奘、窥基二公均驻锡慈恩,朝夕宗仰,风动寰宇,故三秦之大慈恩,恍同五印之那烂陀,陵夷至今,寺塔仅存,回忆前尘,为之凄然。”
  大慈恩寺修复后,聘请在湖南弘化的宝生法师住持。宝生法师戒行精严,他入主慈恩寺后,实行丛林制度,上堂过殿,早晚课诵,树立了丛林规模。
  另外,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陕西旱灾期间,灾区孤儿,无家可归,流落街头。朱子桥与康寄遥见而悯之,他二人与众多居士捐资在大慈恩寺内东院菩萨殿开办慈恩孤儿院。收容11-15岁孤儿百余名,上午从事织毛巾等工作,下午上课,至二十五年(1936),有专业技艺的孤儿相继离院后结束。
  接着在杨虎城支持赞助下,朱子桥又与康寄遥、李福田、唐慕汾等,共同发起创设"慈恩宗学院",以恢复慈恩学说。民国后期,寺内驻有军队,四周挖掘战壕,又致使殿堂残破,寺院荒芜。
  朱子桥(1874-1941)名庆澜,字子桥。浙江绍兴人,生于山东省长清县。因在北方长大,故有北人慷慨刚直的气质。曾任督军,人称朱将军。为人爽直,居官清正,两袖清风。平时对地方公益善举,无不勉力捐输,玉成其美。自皈依印光大师后,笃修净土,行持不苟。其时陕西亢旱,饥民死亡甚众。印公筹款放赈,命子桥全权董其事。朱子桥尽瘁赈务,不辱师命,深得印公嘉许。
  朱子桥与康寄遥都皈依佛门,同出印光法师师门。笔者在《解放路的民乐园》写过朱子桥,1929年在民乐园东北方向创办灾童教养院,是一位大慈善家。还撰写有《佛化之人康寄遥》一文,称他为至善至诚的佛化之人。
  康寄遥
  康寄遥(1880~1968)名炳勋,字寄遥,法号法真,自号寂园居士。陕西临潼人。1894年就读关中书院,毕业后关中书院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康留校任教。辛亥革命时随张凤翙起义,1912年任陕西省财政司次长,1913年主办西北大学预科,任校长。
  1914年,正遇复辟称帝的袁世凯势力控制陕西,康寄遥因之愤而脱离官场,主编《国民杂志》《正报》杂志,却遭当局查封。这些际遇,致康寄遥的政治愿景全部破灭,陷入迷惘之中。
  1921年,康先生在上海结识了“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法师。印光法师还是咱陕西郃阳(今合阳)路井镇赤东村人。于是,康寄遥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随之皈依印光法师门下,成为一名佛教居士。
  因缘际会,志同道合,朱、康等人合作修复大慈恩寺、共同发起创设"慈恩宗学院"、联手开办慈恩孤儿院等光耀史册的义举,确实功德无量,感天动地。
  2023年12月12日至25日
  朱文杰:1948年生于西安,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西安市文史馆馆员、“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长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城墙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曾任《陕西百年文艺经典.诗歌卷》主编、《太白诗丛》主编、《诗书画文丛》主编、《大地文化丛书》主编、《西安城墙(文化卷)》主编、《中国名家书画文库》主编。《情系黄土地~陕西知青老照片》主编、《集邮年华》主编、《集邮情怀》主编、《国家名片上的丝绸之路》主编,还担任《名人眼中的碑林》《十说碑林》《名人看未央》《名人话未央》特邀编审。
  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2019年《记忆老西安》(第一卷上下册),2020年《记忆老西安》(第二卷上下册),2021年《记忆老西安》(第三卷上下册),2022年《记忆老西安》(第四卷上下册),2023年《记忆老西安》(第五卷上下册);2021年《长安吉祥说》(四册);2022年《碑林老字号》。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