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大雁塔(上)

2024-08-13 | 来源:本网 作者:朱文杰
  一、大慈恩寺与大雁塔溯源
  慈恩寺是西安古寺之一。位于西安城东南八里。在唐长安城晋昌坊东部。原为隋"无漏寺",唐武德初年废。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太子李治为追念亡母文德皇后(长孙皇后)立为大慈恩寺。该寺南临黄渠,水竹森邃,风景秀丽,为京都之最。时寺内重楼复殿,琼宇精舍,共十三院,总1897间,度僧300人。因是唐高宗李治为追念亡母所建皇家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显赫地位和宏大规模。这座寺院当年面积达340亩,是现在寺院面积的7倍。寺成之日,高宗亲幸至寺,佛像幡华并从宫中出,以太常九部乐送额至寺。大慈恩寺里遍植奇卉名木,景色怡人,鸟语花香。《唐语林》:慈恩浴室院有牡丹两丛,每开有五六百朵。《唐诗纪事》;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甚盛。慈恩寺元果院花最先开,太平院开最后,又有凌霄花……。
  该寺西院建有七级佛塔,称"大雁塔"。说大慈恩寺,就得先说大雁塔,因为大雁塔即"大慈恩寺佛塔",而大慈恩寺就是玄奘大师主持、设计、督造,甚至亲身背砖运石,修造起来的。可以说,没有玄奘法师就没有大雁塔。“大雁塔”是玄奘法师留给世人的一座精神之塔。
  《西游记》里的唐僧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原型就是我国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唐太宗李世民称玄奘法师为“法门领袖”,鲁迅称之为“民族脊梁”,而光耀千秋。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向世界宣传我国古代五大圣贤,其中就有玄奘法师。其他四位圣贤是孔子、老子、孙子、屈原。
  玄奘(602-664)唐朝高僧。本姓陈,名祎。河南缑氏(今偃师)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旅行家,佛教经典著名翻译家。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贞观三年(公元626年),离开长安到天竺(今印度)游学求法,途经中亚和阿富汗等地,饱经风霜,历尽艰险,最后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从戒贤学佛两年余,由于学识出众,精通五十部经律论,获得了佛教"三藏法师"的崇高地位。公元642年,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上任主讲,获得印度众多名僧的赞誉。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他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所闻所履,百三十八国",并带回大小乘经律论共520夹,657部及佛像舍利等,先后在长安宏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翻译佛经,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冬,又迁往宜君玉华宫继续译经,总计历时二十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解深密经》《称赞净土经》《成唯识论》《俱舍论》等。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
  著名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以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口述,由他大弟子辩机执笔完成的。此书成为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的重要文献,填补了印度等国家缺少文字历史的空白。《印度通史》称赞玄奘:“他几乎访问了印度的每一个邦,记下了对这个国家的古迹、人民和宗教的无数正确观察。”被誉为“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印度尘封已久的真实历史。
  由于积劳成疾,玄奘法师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在宜君玉华寺肃成院圆寂,享年六十二岁。最初葬于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白鹿原上。当时朝廷操办丧事,用金棺银椁藏其骨灰。《旧唐书·玄奘传》载:当时长安"士女送葬者数万人"。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又将其骨灰迁葬于长安城南少陵原畔,并建兴教寺,立玄奘葬骨塔,以为祭祀和纪念。
  玄奘法师人格高迈,坚毅果敢,智慧超人,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玄奘立志往印度求法,不仅在佛法的造诣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对印度风俗民情、地理历史等的了解之深,也少人能及,其所翻译经典之多,中国翻译史上同样无与伦比。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巨大的,盛唐的文化,受佛教影响极其深远,成为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的光辉,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曾以“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盛赞他的卓荦不凡。
  玄奘法师曾为大慈恩寺上座,并在此主持翻译佛经,还在此寺创立了佛教的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法相宗。此宗崇奉大乘佛教中瑜伽一系的学说,研习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典据,阐扬法相、唯识的义理,故又称之为法相唯识宗。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该宗剖析一切事物(法)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法相宗,因其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法相唯识宗"或"唯识宗"。唐初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因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又称"慈恩宗",大慈恩寺为其祖庭。
  上世纪的1986年,笔者还撰写一首诗《玄奘法师的大雁塔》来赞颂之,特录一段以记之:“打开一扇窗的通明,转染成净,转识成智。驮一个精灵,眼光射穿了铅云锈雾。一生于艰难中寻求,功成后却面壁清贫。天竺取回了佛光,自己也修成了金身。”
  大慈恩寺历经沧桑,但在唐武宗废佛时,幸得保留不毁。明天顺(公元1457~1464年)秦藩宗室重建,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修葺时,虽缩小了寺院规模,仅保留了大雁塔所在的西院,还在塔身唐砖之外,又紧砌了一层明砖,使其更加坚固。清代时经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总制鄂海,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巡抚叶伯英等多次重修。大雁塔历经千年风霜,如此修了再废,废了又修,至今仍巍然耸立。
  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申遗,其中就包括大雁塔。
  二、令世人仰视的大雁塔
  大雁塔高七层,塔身为方形四角锥体,唐代诗人有“七层摩苍穹”“高标跨苍天”的描写,夸张得神驰意飞。再加上“突兀压神州”“登临骇孤高”的慨叹,更让你心怀一种敬畏,走近大雁塔时,惟有仰视了,那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会不由自主的从内心深处滋生。
  其实大雁塔始建之时只有五层,是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的玄奘法师为了安置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在高宗的资助下,仿照印度的佛塔建筑制度,由玄奘亲自设计,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五层佛塔。后来又被加高至九层。唐大历年间,大雁塔再次增高至十层。这在唐代宗大历六年进士章八元《题慈恩寺塔》诗中就有“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的描写。再之后,由于此塔为砖表土心,后草木蔓发,加之风蚀雨淋,逐渐颓坏。由王公大臣施钱积资重建。新塔七层,经历加固修葺,大雁塔最终固定为七层。人们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即指此。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译过来的。佛塔起源于古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大雁塔最终固定为七层,可能也与佛教把七层定为最高等级的佛塔有关。
  七层的大雁塔,外为方形,立于高4.2米、边长25米的四方基座之上,塔高64.5米。用砖砌成的楼阁式砖塔,磨砖对缝,坚固异常。
  塔下面两层为九间,三、四层为七间,最上三层为五间。塔内有木梯可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此塔气势雄伟,建筑坚固,千余年虽经多次地震,仍巍然不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此塔从建成时起,就有"雁塔"之称。是研究古代建筑技术和石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且是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品。它的得名,可能和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鸽救生的佛教故事有关。唐人习尚雁,举凡言鸟常以雁代之,故慈恩寺塔亦称为雁塔。由于它较荐福寺的小雁塔更加雄伟高耸,故称大雁塔。
  三、大师级著名画家汇聚之地
  慈恩寺中有著名画家吴道玄、尹琳、尉迟乙僧、杨廷光、郑虔、毕弘、王维、李果奴、张孝师、韦銮等人的壁画,而大雁塔底层的四面门楣下精美的石刻建筑和佛像,则传为唐阎立本的手笔。
  其中被诗圣杜甫称之为“画圣”的千古一人的吴道子(道玄),开元年间唐玄宗曾把他召入长安宫中,担任宫廷画师的御用画家,一般情况下他“非诏不得画”,即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画,所以吴道子作品特别珍罕。《唐朝名画录》,又名《唐画断》,唐·朱景玄撰,中国唐代画史著作,也是已知中国最早的一部断代画史,此书记载的“慈恩寺塔前文殊、普贤,西面庑下降魔、盘龙等壁”,就是吴道子所绘,无不妙绝一时。
  苏轼有“画至于吴道子”之说。还有:“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邪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而“神品”画家阎立本,以绘人物驰名天下,作品有《秦王府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历代帝王图》等,曾奉诏画唐太宗御像。阎立本在绘画史上地位显赫,并以画家身份,最后官居宰相。其一生所绘作品以重大历史题材为主,似可称为“以画记事”的史迹画。其画被《唐朝名画录》列入“神品”,而在他前的仅有吴道子与周昉两人,大雁塔中有画圣吴道子、神品画家阎立本此二人的作品,可见此寺在大唐盛世时的地位显赫。
  塔南面东西两侧的砖龛中,嵌有唐太宗、高宗分别撰文,由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二碑。碑侧与碑座有蟠螭、蔓草花纹及天人舞乐等浮雕,画面严谨,线条流畅。
  唐代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记载:“慈恩寺塔内面东西间,尹琳画,西面菩萨骑狮子,东面骑象。塔下南门,尉迟(尉迟乙僧)画。西壁千钵文殊,尉迟画。南北两间及两门,吴(道子)画并自题。塔北殿前窗间,吴画菩萨。殿内杨庭光画经变,色损。大殿东轩廊北壁,吴画,未了。旧传是吴,细看不是。大殿东廊从北第一院,郑虔、毕宏(毕弘)、王维等白画。入院北壁,二神甚妙,失人名。两廊壁间阎令(阎立本)画;中间及西廊李果奴画行僧。塔之东南中门外偏,张孝师画地狱变,已剥落。院内东廊从北第一房间南壁,韦銮画松树。大佛殿内东壁好画,失人名。中三门里两面,尹琳画神。”
  吴道玄、尹琳、尉迟乙僧、杨廷光、郑虔、毕弘、王维、李果奴、张孝师、韦銮,《历代名画记》书中均有记载。看来他们都是唐朝同时代的著名画家。
  其中尉迟乙僧,于阗人,是与吴道子,阎立本齐名的大画家,说他“画外国及菩萨,小侧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画的“外国鬼神,奇形异貌,中华罕继”。
  再就是杨庭光,为“画圣”吴道子的首席大弟子。杨庭光此人作画用心极苦,每一画成,动辄耗时年余,又因深受唐玄宗宠爱,是以除内宫外,极少为私人作画,当时纵然是国都长安的王亲贵胄欲求其墨宝一副也极是难得,偶有作品流出,市价之高也是令人瞠目结舌。
  而王维,我们都相对熟悉,笔者也撰写过不少有关他的文章。例如《“诗画双绝”王维的〈辋川图〉》等,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等,最是感人肺腑,难以相忘。
  王维字摩诘,名字取自前身为金粟如来的维摩诘,实为中印合璧之名,因之王维也被称为“诗佛”。而且他“诗画双绝”,还被推为中国“南宗山水画之祖”。苏东坡评价其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四、雁塔题名与雁塔诗会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在大雁塔题名留诗就已蔚然成风。凡新科进士及第,首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之后就要登临大雁塔,在塔壁上题诗留念,并将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被称为天下“第一流人做的第一流事”。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曾登临大雁塔,并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名篇。
  雁塔题名最早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登塔题名,后文人们竞相效仿,相沿成习。《嘉话录》:雁塔题名,起自张莒。莒及进士第,本于慈恩寺中闲游,而题其同年姓名于塔壁,后因以为故事。《唐国史补》卷下载:"既捷,列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所题之名",妙有行列,宛若雁阵"。
  唐代士子考取进士后,都要登上雁塔赋诗并将姓名、籍贯、及第时间用墨笔题留于雁塔墙壁之上。日后升为卿相的还要用朱笔改写。“雁塔题名”被视为人生一大荣耀之事。白居易在考中进士,登上雁塔时就作诗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反映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悦心情,而刘沧《及第后宴曲江》写的“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则把雁塔题名似同登仙籍,可见他高兴中也有感慨。据《唐才子传》载,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一位最少年,一位白发苍苍,俩人对雁塔题名的欣喜之情还是有所区别的,读来令人感觉味气略有不同。
  在慈恩寺塔建成初期,时为太子的李治就率百官亲临赋诗,当上皇帝后,又亲谒慈恩寺赋诗一首:“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阔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唐中宗时,专置修文馆,招纳文人雅士,往往随驾游宴。修文馆的馆主上官婉儿也是一位女诗人,她写有《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酒》:“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其中提到“帝里重阳节”,据记载:当时在长安,每年九月九重阳节,皇帝都要亲临慈恩寺登大雁塔远眺终南山,吟诗作赋。学士们则纷纷唱和,曾被编辑为四十卷诗集,广为传诵,雁塔诗会一时蔚然成风。
  重阳这天也是敬老日,唐代长安还盛行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大雁塔,远眺终南山和观望长安皇城的风俗活动,并沿习成风。远眺终南山,对应的是“寿比南山”。
  唐代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有《大雁塔前醉写》一诗:"青冥倚天开翠屏,黄首南飞大雁塔。”
  杜甫
  诗圣杜甫于天宝十一年(752)秋,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每人各赋五言长诗一首,除薛据所作的诗失传外,其余四首都流传千古不衰,并保存了下来。如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的:“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储光羲《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等等。
  由于各人生活经历不同,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意境也有明显的差别。高适、储光羲是盛唐时期年辈较长的诗人,作品更多地体现出雅致平和的诗风,而杜甫的诗则以隐喻的方式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历代学者对岑参所作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推崇备至。诗云:“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硷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呼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腾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岑参当年38岁,在这五人中最为年轻,常年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雄浑豪放,在这首诗里,作者主要着眼于登高望远时的奇幻景观与奇特感受,风格清丽俊逸,意境新奇,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
  雁塔题名中最让人赞誉的有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这首题名诗曾历经风险,差一点就和其它题名一起遗失了。说是到五代时修缮大雁塔时,让一层白灰抹了,这一下孟郊等人的题诗被尘封百年。好在到北宋元丰年间,大雁塔的一场火灾使五代抹上的那层白灰断裂,让一位叫王叔正的匠人发现了画壁背后的唐代题名,于是抄录了几十条,雁塔题名重见天日。
  说来奇巧,当年出任陕府西路判官的柳瑊听闻了此事,这位柳先生便慷慨解囊,把大雁塔的题名摹刻下来,这便有了“雁塔题名帖”的传世,可惜宋末战乱原石已亡佚,但幸好存有拓片,使得我们今人还能一窥晚唐时雁塔题名原始面貌。真正是一波三折呀!好在天公有眼。
  再有刘长卿的《冬夜洞庭有怀》:"雾散霓虹秋叶纷,晓寒起坐大雁塔。"王勃的《登鹳雀楼》:"山雨欲来烟满楼,大雁塔边吟千句。"宋之问的《游云门寺》:“雁塔鶱金地,虹桥转翠屏。人天宵现景,神鬼昼潜形。理胜常虚寂,缘空自感灵。”
  贾岛《慈恩寺上座院》:“未委衡山色,何如对塔峰。曩宵曾宿此,今夕值秋浓。”李泌《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有一句:"慈恩匝寰瀛。"匝,指四周,寰瀛,曲江池。意为慈恩寺周围为曲江池。
  还有孙佺《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一忻陪雁塔,还似得天身。"杨廉、李适都撰写有这首同题诗。杨廉:"慈云浮雁塔,定水映龙宫。"李适:“凤辇乘朝霁,鹦林对晚秋。天文贝叶写,圣泽菊花浮。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
  同题诗中还有诗人以“瑞塔”来形容大雁塔,例如宋之问:“瑞塔千寻起,仙舆九日来。”解琬:“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张锡:“仙游光御路,瑞塔迥凌空。”
  这首同题诗,不仅仅是孙佺、杨廉、李适、宋之问、解琬、张锡六人写过,还有毕乾泰、刘宪、马怀素、卢藏用、郑愔、张景源、李乂等七人都在九月九日的同一天中写过,总计已达13人,而我在网上一查,还有李恒、李从远、李迥秀、辛替否、崔日用、樊忱、萧至忠、周利用、王景,以及上官婉儿的《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酒》,也应该算进去,如此实名实姓已达23人,这个数字应该还有,看来都是奉和应制诗。
  至于毕乾泰的:"鹦林花塔启,凤辇顺时游。重九昭皇庆,大千扬帝休。"刘宪的:"香塔云霄半,清晨羽旅游。登临凭季月,寥廓见中州。"马怀素的:"季月启重阳,金舆陟宝坊。御旗横日道,仙塔严云庄。"卢藏用的:"化塔龙山起,中天凤辇迁。绥流牵画刹,杂佩冒香萸。"郑愔的:"涌霄开宝塔,倒影驻仙舆。雁子乘堂处,龙王起藏初。"张景源的:"飞塔凌霄起,宸游一届焉。金壶新泛菊,宝座即披莲。就日摇香辇,凭云出梵天。祥氛与佳色,相伴杂炉烟。"李乂的:"湧塔临玄地,高层瞰紫微。鸣銮陪帝出,攀撩翊天飞。"诗中尽管都没直接提到大雁塔,但却各以花塔、香塔、仙塔、化塔、宝塔、飞塔、湧塔来形容代称之。于是大雁塔也有另外七个名字。这在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邀西北大学教授张永禄主编的《唐代长安词典》中分别都有介绍,真正成了雁塔诗会中一段佳话。
  2023年11月至12月6日于龙首苑
  (未完待续)
  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卷
  朱文杰:1948年生于西安,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西安市文史馆馆员、“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长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城墙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曾任《陕西百年文艺经典.诗歌卷》主编、《太白诗丛》主编、《诗书画文丛》主编、《大地文化丛书》主编、《西安城墙(文化卷)》主编、《中国名家书画文库》主编。《情系黄土地~陕西知青老照片》主编、《集邮年华》主编、《集邮情怀》主编、《国家名片上的丝绸之路》主编,还担任《名人眼中的碑林》《十说碑林》《名人看未央》《名人话未央》特邀编审。
  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2019年《记忆老西安》(第一卷上下册),2020年《记忆老西安》(第二卷上下册),2021年《记忆老西安》(第三卷上下册),2022年《记忆老西安》(第四卷上下册),2023年《记忆老西安》(第五卷上下册);2021年《长安吉祥说》(四册);2022年《碑林老字号》。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