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桥镇古代为何称为古公塬

2024-08-08 | 来源:本网 作者:王新民
  旬邑县土桥镇不仅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著称,更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遐迩。据《清一统志·邠州》记载:土桥镇有城,当古公塬之冲。明时建镇,商贾云集,三日利市,纳四方民众,集八方财源。古代,这里被称为“古公塬”,这一名称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传承。

古公亶父
  旬邑县土桥镇古代为啥要称“古公塬”?追本溯源,还得从周先祖居豳(今彬州、旬邑一带)说起。旬邑,这片古老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诸多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周代先祖的足迹。周人先祖古公亶父(今旬邑人),作为周族的重要领袖,其迁徙与定居对周王朝的兴起具有深远影响。据史书记载,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率领族人从豳地迁徙至岐山之下,开启了周族的新篇章。
  《史记•周本纪》把周人由豳迁岐的情况作了概括,“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从司马迁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豳地的周人到古公亶父时,又一次率领部族从豳地南下,逾越梁山(在今乾县、永寿一带),度过漆水和沮水河,定居在岐山之南、渭河以北的周原地区了。
  周人为什么要从豳迁居到周原呢?除司马迁提到的这些,民间还有不少饶有趣味的故事。唐孔颖达注疏《诗•大雅•绵》篇时引用《书传略说》《庄子》《吕氏春秋》等书的记载说,古公亶父居豳时,曾不断遭到戎狄的侵扰。
  当时戎狄总不知足,无休止地向周人索取财物,把周人弄得毫无办法。随着狄人的欲望越来越大,他们甚至苛刻地要周人给他们土地和人民,直接威胁着周民族的社稷宗庙。
  当时周民族还是个弱小的民族,当时的戎狄就是史书上说的鬼方国,经常与商王朝打仗,势力较强,所以周人要与戎狄抗衡或发动战争,仍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古公亶父审时度势,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为慎重抉择何去何从,古公亶父充分发挥周人的集体智慧,召集德高多智的耆老商量对策。古公亶父认为,“不可以私害民”,于是“杖策而去,过梁山,邑岐山,周人束修奔而之者三千乘,之而成三千户之邑(约15000人左右)”,又《汉书•例奴传》亦说:“戎狄攻太王亶父,亶父亡走于岐下,那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于是离开了豳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之下重新建筑城邑定居下来。豳地的老百姓说:“这是一位有仁德的人呀,不可以抛弃他。”上述记载虽然有儒家孔孟的仁政思想,但充分说明古公亶父迁居岐下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开戎狄的干扰。
  民间传说,古公亶父东迁时,豳地民众不愿离开自己贤明的国君,扶老携幼,十里相送,挥泪而别。青壮男子随其东迁,开疆拓土,立国安民。豳地只留下老人、娃娃和妇女,青壮年妇女下地干活,老祖母在家看管娃娃。娃娃的爸爸都东征去了岐山,娃们就整天哭着要爸哩,为了哄娃不哭,娃娃们叫“爸”时,祖母就答应。时间长了,人就这样叫惯了,积习成俗,一直沿袭下来了。这一古老的称呼,见证了古公塬历史的久远。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先祖,便将这片他曾教民稼穑,秣马厉兵的土地命名为“古公塬”,以表达对其的敬仰与怀念。

古公亶父率周人由豳迁岐
  古公塬(今土桥镇)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厚重。境内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仰韶、半坡文化遗址以及秦直道、石门关,点将台、晾马台、扶苏墓等历史遗迹。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此外,古公塬还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如唐勋臣侯君集,北宋吏部员外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丞(副宰相)范仲淹等文臣武将,他们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代变迁,古公塬(今土桥镇)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当地政府和人民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镇。如今,土桥镇已成为旬邑县的重要经济中心和文化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历史文化。

高速土桥出口
  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土桥镇始终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修缮历史遗迹、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不断挖掘和弘扬古公塬的历史文化内涵,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一地名的由来,不仅是对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的纪念与敬仰,更是对这片土地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古公塬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简介:王新民,1954年生于旬邑县土桥镇牙里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1991年出版《旬邑风情》获陕西省优秀编辑奖,1998年出版民俗专著《旬邑风情》(续集),2002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风乡韵》,2008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韵醴尘》,2013年出版民俗文集《俗海拾贝》,2015年出版《豳风·旬邑民俗风情录》,陕西省第七届民间文艺奖获得者,“旬邑好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