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豳文化之我见

2024-07-26 | 来源:本网 作者:王新民
  古豳国,作为周人早期的重要定居地,对研究周人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地理位置、都城遗址及文化影响等方面,对古豳国进行详尽的考证与分析。
  一、历史背景
  1.周人先祖的迁徙
  据《史记·周本纪》及《国语·周语》等文献记载,周人的先祖不窋在夏末时期,因夏政衰败,失去官职,遂率领族人北行至戎狄之间定居。不窋之孙公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豳国,积聚实力,争取民心,历经十余代,三百余年,至古公亶父时迁往周原,最终奠定了周朝的王业。
  2.豳国的历史地位
  豳国不仅是周人由西方小部族转变为文明礼仪之邦的关键时期,更被视为“周家立国之本”。古人有云:“周之王业由于此,所以传世历年之永也。”因此,对豳国地理位置及都城遗址的考证,对于先秦史和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二、地理位置
  1.豳国的地望争议
  关于豳国的具体地理位置,历代学者存在多种说法。最早为汉恂邑县境说,认为豳国位于西汉右扶风栒邑县(今陕西彬县附近)境内。此外,还有东汉许慎的美阳说(今陕西武功西北)、山西汾城说(今山西新绛)等。然而,这些说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和疑问。
  2.豳国的实际位置
  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豳国的实际位置应位于今甘肃省庆阳地区及其以北的宁夏、陕北等地区。这一地区在夏末商初时期,是戎狄各族活动的区域,与《诗经》等文献中描述的“戎狄之间”相符。同时,后魏文帝大统十一年在此地置朔州,亦证明了这一地区的历史地位。
  三、都城遗址
  1.不窋故城的建立
  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这座不窋城位于今甘肃省庆阳地区庆阳县城所在地,史称“周旧邦”,是周人先祖不窋在此地建立的都城。这座城址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成为推行农耕文化的奠基城。
  2.公刘邑的确定
  公刘作为豳国的领袖人物,其都城公刘邑的确定对于研究豳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元和志》、《读书方舆纪要》、《魏书·地形志》以及《大清一统志》等文献均记载公刘邑位于今甘肃省庆阳地区宁县城。该城址位于不窋城南130华里的马莲河东岸二级台地上,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文化层厚达1至3米,是一处重要的古代遗址。
  3.考古发现
  2022年,考古工作者在旬邑县张洪镇西头村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发掘工作,发现了丰富的仰韶、龙山、先周、西周、汉唐等各时期遗存,这些遗存包括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以及商周时期的遗物,证明了这一地区自古就有人类定居。为研究古豳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西头遗址的发掘面积4750平方米,先后发掘南头、鱼嘴坡、尖子、上庙、斜圳5个地点,其中发现面积约80万平方米的西周城址。城内发现大型建筑基址和冶铜遗存,城外发现西周时期粮食储藏遗迹。城外发现大型围沟墓地,面积15万平方米,已发掘带墓道大墓3座,中小墓葬及马坑100余座。在围沟墓地东侧,发现另一处大型墓地,已勘探带墓道大墓10余座。
  置身于西头遗址考古现场,观看规模宏大的西周遗址城厥,我们仿佛看到几千年前公刘率领部族从戎狄至豳,扩大生产,勤劳躬耕,训养家畜,发展经济,积累了丰厚财富,为后期戒兵建城打下坚实的基础。兵强马壮的商周聚落已形成了“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的康宁欣荣局面。他们思想上团结一致,行动上紧紧相随,人人心情舒畅,没有一个在困难面前叹息。据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上》右扶風枸邑縣下,自注言:"有豳鄉。《詩》豳國,公劉所都。"有關鄉,即公劉之關國之地。西晉張華《博物志》言:"扶風郇邑豳鄉,公劉所封。"唐《元和郡縣圖志》:豳城在三水縣西30里,彬縣東北39里。
  西头遗址考古遗存和史书上的厚重记录,历经3500多年历史长河的沉淀,从远古到未来,将古豳文化演进的丰厚而深邃。
  四、文化影响
  1.农耕文化的传播
  公刘在豳地“务耕种,行地宜”,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开拓者。他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发展农业生产,使周人逐渐摆脱了游牧生活,进入了定居农耕时代。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周人的生活水平,也为后来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周先祖公刘立国豳地之后,复修后稷之业,大力发展农耕生产,改革体制,传至古公亶父十余代,在豳地始展中华农耕文明的宏伟蓝图。后人追述周先祖豳国的农事诗《豳风·七月》就是其真实写照。这诗说:这个国家已不同于夏和商制。在这里,农夫们种地、打猎、养蚕、制衣、凿冰,修宫室,虽都为公家辛苦,但已感到自己是“人”了。公家给衣、给饭、给柴火。除过打猎所获的小兽,允许私有外,其余归公。但是出耕时,国君和他的夫人,一定都到田里去行“送饭礼”,以示对劳动者的关怀。农事完毕,还允许农夫到公堂上去饮春酒、食羔羊、欢庆丰年,相呼万岁。在这个农奴制的政体中,已露出了淡淡的封建性契机。我国农业文明的远洋,就从此航,为国家一次又一次从黄河三级、四级流域,转向二级一级流域铺平了基石。我们称它是农耕文化发祥地原因是:1:、这时农耕生产,居于社会经济主导地位。2、耕种、畜养、桑蚕是农事的根本。3、作物种类繁多(请参看《豳风·七月》)。4、养猪、养羊已为家常。5、有了定居的房屋、村落。6、有了军制、彻法的雏形。所以历代都以“豳”作为农耕文明的光辉标志。历代封建王朝,都以珍重“豳风”和《豳风图》来表示敬重农业,遵守传统。《名画记》载:晋明帝有《豳风图》。唐宰相、名画家阎立本画有《豳风图》。《元史·高宜传》说:英宗时,塔失不花以《豳风图》呈进。《宣德实录》说:上阅赵孟頫《豳》,遂赋长律一章。《经义考》载:吴宽月曰:林子奂作《豳风图》,每幅都篆诗于后,学士解公又疏而总题之。《明史辑略》载:宋濂上《豳风图》,皇太子览而善之。又载高宗纯皇帝有马和之《豳风图》。石渠宝阁旧藏有《豳风图》。近清代,则更重其图,而且扩而大之,以“豳风”来命名许多事物。
  2、传统思想道德的形成
  传统是指事物的发展已成体统,美好有益,具备可贵的永久性和传扬性。
  我们伟大祖国,数千年来在修身治家、富国强民、发展生产、开创文明的诸多领域,聚积了非常丰富而珍贵的思想道德传统。从发展的观点看,其策源与孕育,就在豳地。
  这在古公亶父迁岐前的豳地,有哪些主要内容呢?我们仅从历代认为是:“天下之大经大法”、“上所言,下为史所书”、“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的古档案性的经典《尚书》中都有记载。
  公刘立国于豳,这些思想道德,治国大论,就是他的指导思想,我们可以归之为以下九条:
  1、以民为本(得民失民,是存亡的决定因素。民心民意是考察为政好坏的根本原则)。
  2、以政养民(政治措施,要能爱民、惠民、裕民、强民)。
  3、以德治国(民有德会自觉守法利人;民无德则违法损人,虽有吏也不可治)。
  4、以仁律己(仁是人的最高德行,不仁者即是衣冠禽兽)。
  5、以行治功(诚信力行,才会取得各种成功)。
  6、以和徕远(和谐平等,才能取得异域外国的真诚归服)。
  7、以“九德”教(教导臣民遵行“九德”)。
  8、以“六戒”劝(惊禁勉励运用“六戒”)。
  9、以身作则(凡事自身先立榜样)。
  周先祖还有一条,就是强强不息精神。公刘及其十代传人,都是这种思想、道德的承继与遵行者。《诗经》以“笃”(仁厚宽和)称颂,就是实证。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说,公刘迁豳时,“诸侯随其迁者,共十八国”。历代学者,都称公刘为“仁者”。王先谦说:公刘迁,“邰之民亦有老病而不能行者,则以积仓与之。”胡承珙说:“改邑徙民,未尝全弃其故都,而欲为行者利,先谋居者之安,此公刘所以仁厚也”。古公亶父更是典型的仁人。《孟子》中说:滕文公问孟子,小国该怎样对待大国。孟子以“仁者无敌”来回答他。并以周太王迁岐的史实为例说:从前太王居豳,狄人入侵,太王以皮裘、丝绸、良马、珠玉送他们,都不可止,于是太王对国人说“狄人想要的是这块土地。土地是养人之物,我不能用养人之物而使人受害,我打算迁居岐下。”人们听了太王的话,都说:太王不愧为伟大的仁人,跟着的人就像赶集似的众多。其后更以“大德”享誉天下。就是这种传统思想,才使先周以一西方小国,在居岐迁沣,不到百年,就灭了大商,统一了天下。所以历史事实表明,豳地的源头一开,继承、研究,中国传统道德的思潮,便排山倒海,很快地就把伟大的农耕文化和中华文明,推向久远领先于世界的地位。
  3、中华文学艺术的摇篮
  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自从有了人类生活的实体,也就有了文艺。她和孩子成长一样,也需有其摇篮期和哺育期。豳地就是我们中华文艺的重要摇篮。
  鲁迅说:“诗经的国风里的东西,好多都是不识字的无名氏作品。因为比较优秀,大家口口相传,王官们捡出可做行政上参考的记录了下来,此外消灭的正不知有多少。”我国最早期的文艺,只有诗歌、舞乐和神话。在先周豳地及其以前,都靠口口相传,所以被记录下来的很少。我们现代人,只能从诸如《诗经》、《尚书》、《周易》这类典籍里窥探信息。相传这个时代,主要的艺术是诗、乐、舞、结合一体的文艺。由于乐与舞极难记录,自然几乎全部都失传了,只有诗歌还可以从《诗经》中看到一点凤毛麟角。
  4、文明礼仪的形成
  豳国时期,周人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明礼仪周礼。
  周礼有两层意思:一是周代的礼法、政法制度,其中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及与其相对应的政法、礼法制度,有力地维护了周的统治;另一层意思是礼俗,包括周代的各种文化制度、风俗,后代各种礼法制度的制定多参照周礼。
  周礼分为五礼:吉礼,用于各种祭祀活动;凶礼,用于丧葬和哀吊各种灾祸;宾礼,用于诸侯朝见天子;军礼,用于军事和相关的领域;嘉礼,用于各种吉庆的活动,包括饮食、婚冠、宴享、贺庆等。
  这种礼仪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渗透到了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周人通过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了内部凝聚力,为后来周朝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综上所述,古豳国作为周人早期的重要定居地,在周人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变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豳国地理位置、都城遗址及文化影响的考证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周人的历史和文化。同时,这一研究也为先秦史和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