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天目山

2024-07-20 | 来源:本网 作者:梦萌
               
 
  7月4日至6日,我参加了上海某集团公司组织开展主题为“践行群众路线,争做时代楷模”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本着丰富教育形式、增强实践效果、深化活动内涵的原则,突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除了召开纪念党的93华诞暨创先争优表彰大会外,还赴浙西天目山参观了《民族日报》社纪念馆、周恩来演讲纪念亭、烈士碑前宣誓等活动,使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作风、精神境界得到了一次崇高的洗礼和升华。

《民族日报》社旧址
  7月4日,参加活动一行110人在党委书记的带领下,驱车数百公里,来到浙江省临安市天目山於潜鹤村《民族日报》社纪念馆,进行参观瞻仰活动。
  纪念馆旧址原为晚清时期的宗祠建筑。1939年1月5日,《民族日报》在此创刊,当时名义为国民党浙西行署主办,实际是由社长王闻识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掌握的爱国抗日宣传阵地。其创刊誓言、办报原则、宣传策略坚守我党团结抗战的正义主张,其发行量是国民党《浙西日报》3倍,被誉为浙西抗战的一面旗帜。旧址曾一度成为中共浙西特委的秘密住地,领导各地区开展党的工作。1940年7月至1941年12月,浙西行署两次下令改组,大肆搜捕报社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先后有19名地下党员和新闻工作者被捕,12名遭杀害。1945年10月该报停刊,历时6年10个月。
  在讲解员引导下,同志们认真地聆听着,观看着,思索着。有的仔细阅读当年的报纸,有的拍摄当年的印刷和装订工具,有的站在先烈工作的照片前久久沉思。大家看到这些照片、文件、实物,不禁浮想联翩,激动不已,当年艰苦生活与激烈战斗燃起烈火,像电影一样在眼前熊熊燃烧。“这就是星火燎原,共产党人是火种,舆论宣传是点燃与传播火种的工具。参观了民族日报纪念馆,不由就想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格言。”一名老党员深有感触地说。几个入党积极分子站在《民族日报》创始人王闻识坐像前,更是激情满怀:“这么简陋的设备,这么艰苦的环境,能创办如此好的报纸,发挥如此大的作用,真让我佩服和景仰。作为新时期青年,我也要像先烈们那样,在艰苦环境中锻炼和磨砺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更多的同志牢牢记住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和颠扑不灭的真理:《民族日报》不但为群众代言呐喊,而且就办在群众之间,深受群众支持和保护。由此证明党的群众路线是多么重要,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又是多么及时必要和深入人心啊!
  《民族日报》报社纪念馆前有一个院落,中央竖立一座民族日报社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算不上雄伟高大,但在四周青山掩映和嶙嶙民宅陪衬下,却显得格外绚丽多彩和庄严肃穆。参观完纪念馆后,全体党员排成整体的队列,在此举行庄严的宣誓仪式。
  纪念碑前悬挂着鲜艳的主题活动横幅和中国共产党党旗,两旁青松翠绿,鲜花簇拥。全体同志面向纪念碑,肃然而立。宣誓仪式由纪念馆馆长主持,纪念馆为公司赠送了图书,公司党委书记做了高亢激昂的献词。随后,大家左臂高举,跟随书记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在宣誓的队列里既有入党二三十年的老党员,也有新加入的预备党员。对老党员来说,这是一次重温誓词,是对自己过去入党宣誓的对照反思和今后履行入党誓言的再开启,所以他们表现得更加庄重和虔诚;对新加入的党员来说,通过这次宣誓,预示着人生的新起点和新标杆,必将成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标,所以他们显得非常亢奋和激动。还有几名新入职的学生党员,他们在大学入党时宣过誓,这是第二次宣誓,重温入党誓言对他们更是鞭策和激励。他们表示,希望每年七一都能在党旗下重新宣誓,更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在心中重温入党誓言,用誓言监督约束自己的言行,真正做一个无愧于入党誓言的合格党员。
  宣誓结束后,在《国际歌》声中,由新加入的预备党员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篮。
  周恩来演讲亭
  原周恩来演讲纪念亭位于天目山禅源寺韦驮殿东“百子堂”旧址。禅源寺为佛教圣地,四周环山,景色幽雅,历代高僧辈出,传法系临济宗,远播东瀛。1937年9月,浙江大学1000多名新生迁此上课。1938年,杭嘉湖地区大部分沦陷,9月在此成立了“浙西第一区联合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第二年5月改为浙江省立第一临时中学。1939年3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以国民政府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到浙江前线视察工作,在天目山下榻。3月24日上午,周恩来出席浙西一中开学典礼,并发表长篇演讲《敌我力量对比和抗战必胜》。1941年4月15日,寺院及校舍遭日机轰炸,大雄宝殿及东厢建筑化为灰烬,学校迁至於潜青山殿,再迁到分水靖胜寺,即今天的嘉兴一中。
  1989年,为纪念周恩来西天目山50周年而建了新纪念亭。由于禅源寺复建,按复建总体规划需要,原周恩来演讲纪念亭旧址需要搬迁,新址选在原址往后50米左右的大雄宝殿东侧。新建纪念亭基本保持和恢复了原纪念亭的风貌,造型精巧,独具一格。亭中竖有原“周恩来讲演旧址”石碑,碑题为著名艺术大师刘开渠亲笔。周围松柏葱郁,花卉飘香。登亭四眺,天目山景,历历可望:旭日峰雄峙亭南,满山流翠;昭明峰、阳和峰高耸亭北,松竹挺秀;东绕清泉,西傍古寺,集古今于视野,汇山水之精华,缅怀沉思,激情奋发。
  同志们冒雨来到纪念亭前,聆听导游讲解当年抗战形势和周恩来讲演的过程,以及日机轰炸寺院的惨烈情景。7月4日这天,正是七七事变77周年前夕,此情此景,加深了大家对周恩来的敬仰,激发了同志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随后,一些同志还自发登上大雄宝殿平台,抚今追昔,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和日机轰炸寺院的战争罪行历历在目,深感抗战胜利来自不易,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更是势不可挡。党办主任孙丽深有感触地说,从新闻媒体得知,这几天,北京、南京等地正在开展抗战开始77周年纪念活动,所以公司党委安排这次系列活动很有意义,强化了党员干部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的基石,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7月5日上午,同志们冒雨走进天目山,亲自拥抱大自然的美好,阅尽天地山水所包容的哲思理趣,激发自我的潜能内质和创业奋斗的激情。
  天目山位于杭州临安城北,因东、西峰顶各有一池,宛若双眸仰望苍穹,由此得名。天目山地质古老,地貌独特,被称为“华东地区古冰川遗址之典型”;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峡谷众多,自然景观优美;植被保护完整,大树古树成群,被称为“大树王国”。其森林景观以“古、大、高、稀、多、美”称绝。保存有中生代孑遗植物野生银杏,有高达60余米的金钱松,有被清乾隆皇帝题为“大树王”的柳杉,有全球仅存5株的天目铁木等。该保护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MAB)网络,成为世界级保护区,并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单位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天目山是集儒、道、佛于一体的三教名山和历史文化名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这里分经编《文选》,西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出生修道于此。晋代佛教入山,曾有寺院庵堂50余座,最盛时僧侣多达千余人。建于1279年的狮子正宗禅寺和建于1665年的禅源寺,均为江南名刹。幽邃奇奥的景色,优越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天目山璀璨的历史文化。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苏轼,元代张羽等,都留下了优美的诗篇佳作。明代有100多位文人登天目山穷幽探奇,吟咏志游,留下160多篇诗文。
  导游还给大家讲述了天目山群众营救美国飞行员杜立特等5人的故事。杜立特是二战时期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之一。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率领12架B25轰炸机,从离日本东京800海里的美国“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首次轰炸了东京。任务完成后,按预定计划在衢州机场降落,但当飞机进入衢州机场上空时,因燃料耗尽,决定弃机跳伞。飞机坠毁在西天目山西麓的豪迁关山岭上。在碧淙等地,杜立特等5名飞行员被当地群众营救。1947年,劳昂埃特(被营救之一)夫妇致信感谢参与营救的教师朱学三等中国友人。1990年,美国“杜立特中国考察团”来到天目山回访。1992年,美国邀请朱学三等5位救护美军飞行员的老人访美,报答救命之恩。
  细雨纷纷,山路崎岖,攀登非常艰险。但当人们零距离融入大自然,看到天目山的优美景色,听到天目山动人的人文故事时,无不为之激动和亢奋。大家有的望着山峰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充满“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探索和攀登的勇气;有的仔细观察山水走势和山道索桥的构筑原理,似乎要以现代建设规范验证古代建筑的科学合理性;有的久久地在“大树王”下徘徊踯躅,仿佛追索世事沧桑和人生阅历,表情储满浓重的经验和智慧;特别是一些青年,面对一棵棵古树新苗,不禁想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哲理格言,从而张扬起“罗甘十二为宰相”的凌云壮志。
  总之,无论老同志还是青年朋友,彼时已忘记自我,忘记平日的辛苦和烦恼,全然将一个纯粹的个体交于天地,交于山水,交于莽林,成为它们的宠儿,任凭大自然随意抚摸、触碰和融入,以此纯化心灵,迸发激情,放飞自我。
  【作者简介】
  梦萌,工程师,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爱河》《悲喜娱乐城》《倾城》《金喽啰》《新部落》,中短篇小说集《绿太阳》《和谐的比例》,长篇纪实文学《水经泽被》,文论集《论梦萌与梦萌论》,散文集《随意即风景》《多梦人生》《真情最好》,报告文学集多部。小说《爱河》在省台长篇连播,散文散见于《散文》《中华散文》《读者》等各类报刊,有的作品介绍到国外。曾获各类文学大奖10余项。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