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光门与含光路

2024-07-09 | 来源:本网 作者:朱文杰
  一
  西安古城墙的含光门,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皇城留下的城门名。而唐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开掘的唐城墙遗址。它见证了西安城墙1400年意义非凡的历史,并把明代西安城墙朝前推了600多年,颠覆了不少人以前对西安城墙的肤浅认识。
  从唐含光门遗址来看,其夯土保存达8米以上,也就是说,隋唐的含光门门洞,最起码身高8米。三个门道的尺寸清晰,东、西两门道的宽度均5.3米,中间门道宽度为5.5米,含光门进深处长度为19.6米。考古证明,含光门内两侧都有砌砖,有过梁式门道,老百姓叫城门洞,门上有门楼。唐代的城门楼建筑体量都很大,比现在西安城墙上的箭楼要大很多,通过考古发掘,揭示了含光门昔日三个城门洞的交通用途。中门洞作为权贵门道,利用率低,所以几乎没有维修过,基本上保留着大唐初期砌门的材料与形制,大气精致;东、西门洞主要通行车马行人,使用率高,经过多次维修,基本上保留着晚唐时期粗糙的砖砌形制。每个门道砌砖上都抹有白灰墙皮。门洞道路上车辙尚在。每个门洞中部的石质门槛也都存留着。门洞过梁和门楼的柱础等也保存完好。
  在唐代,含光门是一个无人不知的地方。含光门内连接着含光门大街,大街向北直通皇帝所在的宫城。
  含光门内的东北角,也就是含光门大街的东边,就是鸿胪寺和鸿胪客馆,鸿胪寺是当时专门负责管理外交、民族事务的机构,鸿胪客馆则有些相当于今天的国宾馆,唐代所有的外事接待活动都要经过含光门街。含光门内的西北边,是隋唐长安的社稷坛。社稷坛也称大社、太社、是帝王亲祭土神与谷神的祭坛所在,是王朝政权的标志和代称。如此归纳之,含光门应为外交之门、礼仪之门。
  唐含光门向北的含光门大街两侧又分列有许多行政机构,鸿胪寺、太史监、司农寺等,所以含光门又是办理行政的必经之门。
  隋唐含光门与西市不远,仅隔一条半街。当年各国的官员、丝绸客商就是通过含光门,进入西市,然后再西行到达中亚和西亚。可以说,含光门是唐代丝绸之路在长安城的重要起点之一。
  象征大唐王朝泱泱大国的开放包容,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以及外交之门、礼仪之门和进入皇城的必经之门,命名为“含光门”,意味确实特殊。在中国古代,“含光”两字首先有“含弘光大”之意,《诗经》中就有“含弘光大”一句。当然还有“含光醇德”“含藏美德”“曜德含光”,以及“华色含光”“敛影含光”“蕴含光彩”之多重深厚而深长的寓意和内涵。
  汉代蔡邕《陈大丘碑文》中有:“含光醇德”。唐代李白《行路难》诗中有:“含光混世贵无名”。含光:含藏美德。此句有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唐赵嘏《广陵答崔琛》诗中有:“碧水含光滟滟长”。意指处则韫椟深藏,韬曜含光。读之都发人深省而有所启悟。
  汉长安城有含光殿,是汉成帝宠妃赵合德居住昭阳殿东阁内的一所殿。赵合德为赵飞燕的妹妹,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赵飞燕和杨贵妃。传说赵合德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多情,连赵飞燕也自愧不如。唐代大明宫遗址也有一座含光殿,还发掘出了一块石刻的门石,上面清楚写有含光殿球场,说明当时皇帝就在大明宫含光殿前广场打马球。
  含光之意则体现了大唐盛世上百万人口的世界第一大都市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辉煌。
  含光门自然有它的盛衰历史,到了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封闭了含光门的中门洞和西门洞,保留了东门洞,北宋以后全部封闭。
  我认识这座门还是懵懂的孩题时代,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在紧邻含光门的东西甜水井街小学。那时含光门这个地方,就是一个破旧的城墙豁口。据老居民说:五十年代之前,这里西半部一段的明、清城墙即已倒塌,形成这个豁口。五十年代初,铺筑沥青路面,豁口成为出入城的南北通道。而两边城墙也是损毁触目惊心,城砖剥落,残破不堪,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情景之中。
  1984年整修西安城墙时,发掘出含光门遗址,现在已把新建券洞城门置于遗址东侧,对遗址作框架结构保护,外包城砖,使外观与城墙一致。并建立唐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给你一种旧貌换新颜,再现历史风貌的全新感觉。
  含光门外建成一座宽阔的跨河广场。广场南面竖着三面铜镜,铜镜是按文物原件放大仿制的。南侧镜面叫“海马飞天葡萄镜”,西北角镜面叫“月宫镜”,东北角镜面叫“双龙镜”。铜镜的底座石头侧面,镌刻有唐太宗李世民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立此铜镜。我想,除过美化装点环境,烘托历史气氛外,无非是以铜镜含光敛影的特性,对含光门寓意的一种诠释。唐代刘禹锡诗中有:“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郭子仪:“肃勺群慝,含光远方”;宋之问有:“天使下西楼,含光万里秋。”李颀有:“含光待明发。”另外,铜镜亦有避邪纳吉,光鉴四方的功能,竖三面铜镜也有对应含光门之意。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