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虽小,却有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评张正乾《七绝•游大唐芙蓉园有感》

2024-06-26 | 来源:本网 作者:张杰
  七绝•游大唐芙蓉园有感
  诗/张正乾
  桃花屋下风姿绝,金玉亭前舞袖新。
  游客谁知豪杰志,诗魂山上竟无人。
  赏析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篇游记诗,诗人以大唐芙蓉园为背景,在游玩的过程中,睹物思人,仿佛梦回盛唐。诗歌先写景,再抒情,前两句选取了园中两处风景:桃花屋和金玉亭,从诗中可联想,此两处或为皇家歌舞玩乐之地,一个小小的缩影展现了当时的盛世之貌,此两句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而后两句从游客过渡到豪杰及其志向,似要以此来抒发对盛唐诗人的景仰之情。而这句“诗魂山上竟无人”,这里的“诗魂山”描写的则是大唐芙蓉园里的一处景观,山上竟然没有游人的身影,写出了一种失落和无奈感。下面,根据以上分析,细品一番。
  先看第一、二句,这是由具体地点展开的想象,句中的“风姿绝”“舞袖新”,是对舞女美貌身段及靓丽舞姿的描写,这时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仿佛都在纵情享乐,哪里还有豪杰的志向,哪里还有一片诗心在。作者处在当下忆前朝,看见今日似昔日,似乎今日的桃花屋和金玉亭就是当年的桃花屋和金玉亭。诗歌的景物描写是与下文紧密相连的,从舞女到豪杰、诗人,这一过程的转变,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有歌舞、有美女,只看见舞女风姿妖娆;而豪杰、诗人在哪里?体现了诗人内心的隐忧。
  再看第三句“游客谁知豪杰志”,这里的游客应当指现代人,人们只管在大唐芙蓉园里玩赏,但是领略不到古代豪杰的志气、志向。说明园中,过分的外在华丽堆砌,而人文方面,特别是历史豪杰的推介显得少之又少,对这最重要的部分不多加体现,而把重点放在风流韵事之地,显得现代人的肤浅,对传统文化的不够重视。而游客只能浮于表面,走马观花,不能深入到历史中去感受豪杰志士的风采,仿佛是游园一大败笔。诗中一词“谁知”,用疑问表达了遗憾和感伤,暗示了文化的衰败似的。或许,诗人是过分担忧了。
  最后是第四句“诗魂山上竟无人”,和第三句一样,前面是不知豪杰志,这里是不见游人,总之就是一种人文的缺失。当然,这里还可以理解为,诗魂山上没有游人,暗示大家对人文方面的东西不太感兴趣,只停留在前朝肤浅的享乐层面上,暗示当今在旅游行业上应当注重文化建设,而不应当将一些腐朽的消极的东西作为吸引游客、拉动经济、增加收入的重点。
  对于这首诗,可以采用以古观今,以今观古的方式进行对比探讨。诗人在古今之间来回切换,大大扩展了诗歌内在及表达的延伸。诗歌以其一点,即窥全貌,以局部描写,透视整体。诗歌情感的表达也颇有意味,因为人文景观和宣传上的缺陷,导致诗人不太理性的联想。本质上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没落,以及对现代人某些文化缺失的担忧之情,有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让读者肃然起敬!
  诗歌所诠释的意义,读者不可不察,
  ——评张正乾《七绝•悯旷野》
  作者:张杰
  原文
  七绝•悯旷野
  诗/张正乾
  座座银宫缀广田,熠然灯火似星躔。
  荧光闪闪耀天宇,旷野生炉沃袤蜷。
  赏析
  这是一首哀怜旷野的诗,而哀从何来?似乎来自那熊熊燃烧的野火。从诗人的描绘可以感受火光冲天的景象,场面之壮观,超出读者的想象。诗人看着眼前燃烧的火焰,内心产生了一种悲天悯人的复杂心情,一把火几乎可以将眼前的事物尽数毁灭,一切化为灰烬。面对生与灭,存与亡的瞬间巨大落差,即时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叫人感慨万千。这对于一位年迈的诗人来说,恐怕是件伤感之事,不说老泪纵横,内心有所触动是非常自然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哀怜之意,而诗中并没有明显的情感流露,而伤感应是隐藏于诗文之下的。下面逐句分析一下。
  先看第一句“座座银宫缀广田”,这描写的应该是一堆堆大火,从火的外形来看,如同一座座银宫点缀在广袤的田野。从这一描绘来看,场面甚是壮观。诗人这种类比的修辞手法,似乎让大火有了一种美感,一时间,不知道是惊叹还是感伤。这也只是诗人最开始的观察,一上来,情绪不可能低落。然而,这极具美感的画面,还是相当震撼人的。
  接着是第二句“熠然灯火似星躔”,这个字“躔”读音是chán,星躔是一个词组,意思是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如果说第一句是火的整体外形的静态描写,那么这句着重描写的是火的动态感。从熠然一词可知,诗人强调的是火的闪烁之貌,如同日月星辰的运行一样,熠熠生辉。这一句,诗人赋予了火更加光辉灿烂的形象,但是,隐约间感到一丝丝伤怀,这主要是因为宏大叙事中的莫名感伤滋味。
  再看第三句“荧光闪闪耀天宇”,这一句可以说是对火光冲天的最好诠释,从侧面反映了火势的凶猛,仿佛从地面烧到了天庭一样,整个天宇都银光闪耀。这同样是一种波澜壮阔的,姑且说是美景。
  诗歌前三句,重点描写了大火的壮观和美丽景象,画面感十分强烈,非常具有视觉冲击,仿佛火就在读者眼前燃烧一样,生动且形象。诗人对火的整体和局部及动态、静态刻画惟妙惟肖,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既视感。
  最后是第四句“旷野生炉沃袤蜷”,这一句诗人的情绪就上来了,和前三句相比,形成巨大的落差,前三句诗人一直在铺垫一种壮观和美感,在第四句情绪急转直下,来了一个大转折,一种悲伤顿时释放出来,正式回应了诗题的“悯”字。具体来看这句,“旷野生炉”,就是指一堆堆火在炙烤大地,而“沃袤蜷”,所表现的是旷野被烧得蜷曲身体,仿佛是不堪忍受这熊熊烈火,把大地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显示出一种弱小的状态,也显示了一种对旷野的摧残毁灭,如同对生命的漠视。所以,引起了诗人之悯。
  此诗,前三句大肆铺垫,主要是为第四句服务,这让诗在情绪上充满戏剧性的一幕。第四句的转折恐怕也是让读者意想不到的,读前三句,还以为作者要脱离诗歌的主题,在第四句即刻将情绪拉满并释放,造成了诗歌巨大的张力。这首诗,展示了诗人的诗技及艺术表现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关怀及敬畏之心。诗歌所诠释的意义,每位读者不可不察,人与自然是互惠而生的,和谐相处才有永恒的家园。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