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耀州

2024-05-27 | 来源:本网 作者:郝玉静
  从西安城沿西铜一级公路向正北方向行驶70公里,视野中800里秦川旖旎的平原风光便逐渐消失,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地形颇为复杂的丘陵沟壑地带,再往北走便是黄土高原-耀州地带。
  耀州城就坐落在四周都是山和塬的小盆地里,小城向阳背风,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里,小城里的气温也不觉的有多低.这也许是受地形影响,也和人口集中,热力环流都有极大的关系.
  耀州城,一座承载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县城,以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久负盛名。耀州号称“一圣四杰”故里,一圣是药王孙思邈,四杰是魏晋哲学家、文学家傅玄,唐代史学家令狐德,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北宋画家范宽。孙思邈、傅玄、令狐德、柳公权的墓今天仍然静静地卧在耀州的黄土塬上。远道而来的客人,也不免要去药王山和药王故里孙塬村一游,颇感自豪。
  耀州城虽小,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如今好多的古建筑已经拆得差不多了,文庙、宋塔尚存。还有明初建筑,一些散落的古碑、石刻,土墙子也有遗迹。
  历史上,耀州离长安很近,又是关中通往北方的咽喉,可以说是京畿重地,置县很早,文化人辈出,“一圣四杰”是杰出的代表。宋代大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曾在耀州作知州,大文学家司马光也曾在耀州上过学。城里的许多巷子,在名字上依然焕发着古文化味,像里仁巷、学古巷、邻德巷、渠岸巷、东安巷、新民巷等。这里的民间艺人很多,民间民俗文化很是丰富,老百姓多多少少都有些文化味。任茂里、林继荣、宋雅玲、王如海、任旭华的书法,王立家(岱石)老先生的国画,冯华荣的烙画,还有皮画、刺绣、剪纸、根雕,都散发着古风雅韵,为小城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小城里爱收藏、懂收藏的人很多,收藏的古玩主要是瓷器、陶器和石雕,附带一些杂项,这些物件大多是店主从老百姓家搜集来的,古耀州窑和陈炉窑烧制的青瓷黑瓷是他们收藏的特色,以藏养藏。
  耀州人都爱秦腔,不论老人、青年人还是小娃娃,都能哼唱几句。秦腔是耀州最古老、最传统的戏剧,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平日里,广场上,巷道里,时常可以听见秦腔演唱会,夏夜广场,更是热闹非凡,四面八方聚拢来人们,或站或坐,都在耐心地观看着秦腔。台上的演员,不论是剧团的演员,还是业余爱好者,都会使尽全身气力吼起来,高亢激昂,气势雄浑,震天动地。那乐队的乐器品种特多,有板胡、二胡、低胡、三弦、扬琴、边鼓、大鼓、竹板、锣、铙等。台下的人不知疲倦地看着、乐呵着,叫好着。人们劳作一天之后,吼上一段秦腔,会感到遍体通泰,忘却所有的烦恼和疲劳。就是老头、老太太都能站上三四个钟头,饶有兴趣的看着、陶醉着。近些年来,虽然农村传统文化的开展比较萧条,区秦腔剧团还是保留下来了,正是耀州老百姓都有这个喜好,才使她顽强地生存下来。
  耀州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来耀州的客人,往往因为品尝了这里的面食、小吃,而觉大饱口福、回味无穷,从而对耀州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面食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传统风味,品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耀州盛产小麦,女人们用她们的一双双巧手打理出色香味俱全的各种面食,一些传统的做法和技巧流传下来了,也培养出了人们嗜面如命的秉性。
  咸汤面是耀州传统的风味小吃,也是耀州人的早点,人们捧上一个大海碗,蹲在街头上吃,却吃得津津有味。耀州咸汤面以其“味浓适口,筋韧香辣”而独领风骚。“不吃咸汤面,不算来耀县”。“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窝窝面”。这是一位当代大作家对耀州风味小吃的由衷赞扬。
  说起耀州面条,真可谓名目繁多。咸汤面、饸饹面、臊子面、窝窝面、油泼面、棍棍面、剺面、扯面、麻食,等等。除了各种面,还有羊肉泡馍、肉夹馍、荞面卷、搅团、锅盔、石子馍、煎饼、袖珍饺子和开口饺子。咸汤面、剺面、窝窝面号称耀州的“三碗面”。
  肉加馍的名字起得很有趣,没见过的人想像不出肉是如何夹住馍的,吃时才发现原来是馍加肉,馍烤得皮焦内软,肉肥而不腻,冒着热气,咬起来香韧可口,还解饱。
  石子馍是将面兑水和好,里面掺进盐、香油、少许花椒等佐料,薄薄地摊在已经发烫的石子上,上面再压上一层小石子,用文火烤熟,薄得透明如纸,吃起来外脆内酥,香咸爽口。
  在耀州小城,还有手指肚大小的袖珍饺子和开口露馅的饺子,真让人称奇叫绝。水饺做得很精致,一个个都张开樱桃小嘴向你笑着,还真不忍心一口吃下去。据说这开口饺子有很悠久的历史,令我感到惊奇的是这开着口的饺子是如何能够在沸水中煮却皮不裂,馅不掉,汤不流的。
  “辣子一道菜”是陕西十大怪之一,耀州人口重喜辣。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好汉乱吼秦腔,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人们每餐离不开辣子,辣酱是餐桌上的镇桌之宝,面里要拌上辣子,馍里夹上辣子,菜里当然更少不了辣子,没有了辣子,饭就没味,菜就不香,人也就没有食欲。
  耀州小城的生活是悠闲舒缓的,绝少有步履匆匆,绝少有紧张疲惫,很多老百姓还保留着每天吃两顿饭的习俗。街头树下,广场花园边,老人们聚在一起,下下象棋,玩玩花花牌,周围站满一圈人,争相支招,七嘴八舌,乐此不疲,忽而传出哈哈大笑声,这些娱乐也给老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粗犷的耀州人,不论男女,说话都是大嗓门,像是在吼,又像是在吵。女人们虽缺乏阴柔妩媚却明快亮丽,外向大方,富有朝气。她们聪明能干,巧手打理出各色美食,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男人们耿直粗犷,倔犟刻板,直来直去,有棱有角。本分好客、勤劳节俭、忠厚老诚、重传统、喜改革是耀州人民的显著特点。
  耀州地处在渭北“黑腰带”上,水泥制造和煤炭开采成了这里工业的支柱产业,水泥企业和煤炭企业既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又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贡献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也逐渐变得亮丽起来。耀州山多,盛产一种当地人叫作磬玉石的石灰石,环境资源对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耀州的经济与社会事业是稳步发展的。­
  耀州的黄土塬土质好、日照足、昼夜温差大,是苹果适生区,生产的红富士苹果又脆又甜,很受市场欢迎。于是,农民便大面积种植,还采用“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技术提高苹果的品质和产量,苹果成了这里的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一些村子还发展了蔬菜、药材、干杂果种植和奶牛养殖。国家在西部地区实施的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整体搬迁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千年工程,耀州的许多农民也受了益。农民的生活逐渐变得好起来,有的农民也盖起来二层、三层的小楼,美好生活蒸蒸日上。
  古耀州城道路狭窄,路面坑洼不平。如今的耀州城,路面宽阔车辆多,古色古韵的文庙一条街,潺潺小溪流曲径通幽,漫步其中,浮想联翩,仿佛和古人相携,赏景购物,乐此不疲。
  锦阳新城的崛起,超凡脱俗。昔日锦阳川杂草丛生,如今已是高楼耸立,花红柳绿。锦阳新城转瞬间成为渭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新星。
  耀州区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耀•新风”“耀•传承”等“耀”字品牌,涌现出王家砭村助人为乐先进群体最美乡村医生李文强等500多名“耀州好人”,构筑了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新风尚,好人之城叫响全国,成为了耀州的标识,是耀州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的历史性跨越。
  耀州区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掀起了城市建设热潮,
  定位全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城市商业持续繁荣,积极传承历史文脉,修复了耀州名人馆,于右任纪念展馆等,恢复了文庙街,永乐坊、天宝坊等一批古街巷,也使这耀州这座城市更有韵味、更有魅力。这里有文物古迹遗存较多的药王山、大香山寺,它们享誉海内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如今的陕甘边照金革命纪念馆,被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是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耀州的变化让世人瞩目,走“循环、绿色、生态、创新”发展之路,已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往日“无风三尺土、下雨一地泥”的景象不复存在,耀州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如今的耀州城,天蓝、水绿、楼高、车多,道路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高。耀州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奋斗不息,耀州的腾飞是耀州人的期盼。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自主创新,耀州的明天,一定会更靓、更美、更富、更强。
  作者简介
  郝玉静,教师,自幼酷爱文学,工作二十多年以来,坚持写日记、生活随想,把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编写了《我的平凡世界》,《我的教师之路》,《曾经走过的日子》,《花絮》,《生活拾零》《阿娇的烦恼》,其中《我的师范生活》一文收录在《一代中师生》一书,论文、诗歌、散文文章发表在网刊、杂志、报刊近百篇。200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新课堂组聘为研究员。新中国七十华诞大型诗词赛中《祖国啊我的祖国》荣获金奖,自己被授予“新时期爱国诗人”荣誉称号。我坚信,人生的路有多长,我的笔耕就有多远。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