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风箱
2024-05-17 | 来源:本网
作者:郝玉静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女儿,我的童年是听着母亲风箱的“吧嗒”声长大的。母亲的风箱,在我的记忆中,是那么的悠长,那“吧嗒吧嗒”的声音,时不时回响在我的耳际,勾起我长长的回忆。
我至今还依稀记得,每当清晨时分,从灶间传出阵阵的“吧嗒”声,总把我从睡梦中吵醒,那是母亲烧饭时拉风箱发出的声响。随着风箱不断抽动,屋顶袅袅炊烟,便会飘向天空。
小时候,母亲几乎每天都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到了该做饭的时候,她总是急匆匆地从地里赶回来,放下锄头、镢、锨,钻进厨房给我们做饭。不大一会儿,就可以听见风箱“吧嗒”的节奏声响,房顶的烟囱冒出一股浓浓的黑烟,随即变幻成缕缕白烟,在空中缭绕。那时风箱的“吧嗒”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如烟般消失的饥饿感,也不仅是一种对温饱的期盼,而是母亲在家的那一份亲切和依偎感,是我们姐弟几个相依为伴闷在家中的那份无依无靠,霎那间消逝之后的愉悦和踏实。
那年月,地里好像有永远干不完的活儿,父母经常一整天随着铃声下地。早上离家前把我们锁在院子里,中午回来匆匆做饭,吃完饭又扛起锄头下地了。就是那中午短暂的时间里,风箱的响声,正如喂鸭养鹅人的哨声,让那些等待者有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慰籍和欣喜。
冬天,地里没什么农活了,母亲就在家按时给我们做饭。有时候,我们还没睡醒,母亲就“吧嗒吧嗒”拉着风箱,烧水、做饭,不厌其烦。腊八节、春节、元宵节,母亲总是天不亮就开始拉风箱熬腊八粥、煮饺子。“人勤春早”,母亲总会这样说。过节气就要早早吃饭,吃得越早,来年就有好兆头。虽然,那时候家里很穷,母亲做的即便是野菜就饭,也觉得是美味佳肴。
不上学的日子里,母亲做饭时,我就会帮母亲拉风箱烧火。特别是蒸馍的时候,拉风箱的时间较长,我们姐妹们换着拉风箱。拉风箱胳膊挺累的,但是我们从不言苦,甚至把拉风箱作为一种乐趣。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大风箱,听母亲说是分家时父亲请村上的木匠给做的。置办风箱,是一个新家庭成立的标志。那个风箱伴随家人足足有三十多年。如今,我一想起母亲的风箱,那种亲情不舍的乡愁,便涌上我的心头。
我家的风箱因年久的缘故,箱杆的下端已经被磨出一道深深的凹痕,成弧状,像是弓箭的绳弦,年轮纹理却清晰可辨,又异常的光滑。把儿也光溜溜的,有每天手抓推拉的力道和岁月磨砺的厚实感。听着母亲抽拉风箱发出的“吧嗒”响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侍候我们一家八口人的饮食生活。母亲的风箱,就像在演奏一首古老的交响曲。每当一曲终了,饭就熟了。用不了多久,母亲便开始招呼我们开饭了。风箱的拉杆磨细了,母亲就请人再换上两根,这交响曲一奏就是几十年,虽然单调,但始终是那么温馨,那么亲切!
我家的风箱历经岁月磨砺,也有撑不住的时候,风箱也坏过几次。任你怎么推拉就是没有风,但这对于细心的父亲不是什么难事儿,拆开来一会儿就修好了。有时是“舌头”坏了,有时是塞进去了异物,偶尔也会钻进去老鼠。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乡亲们烟熏火燎的烦恼越来越少了,陆续用上了沼气灶、煤气灶、电磁炉、微波炉,风箱已经卸下曾经的历史重任。风箱大概是80年代末淘汰的,替代它的就是现在的鼓风机。鼓风机是随着农村通电的普及而逐渐完成的。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液化气灶普遍使用,旧时风箱、灶台告别农家,千百年的传统灶具,就在这风箱的一推一拉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一个在生活中看来很普通的平常物件,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时,你去琢磨这个伟大发明的作用,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过去农村有专门以制作风箱为业的木匠,随着风箱的淘汰,他们也逐渐转行去做别的事情谋生。再过上几十年,制作风箱的手艺也将随着他们的离世而要永远消失了。风箱不仅是农家烧火做饭的好帮手,曾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生活用品,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虽难登大雅之堂,却备受人们青睐。现在风箱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加之它是纯手工制作,这门独特的制作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但故乡的袅袅炊烟和熟悉的风箱声对我来说并没有走远。我时常会想起母亲拉风箱做饭,汗流浃背的身影,这永远让我心怀敬意和感恩。同时又让我对生活,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但对于我,风箱就只能存在记忆中的某个角落了。风箱伴随我整个童年,那“吧嗒吧嗒”的声音缭绕于心。在那年月,每次做饭,它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它的存在,才使我们顺利度过贫穷的艰苦岁月。
如今母亲做饭,再也不用拉风箱了。风箱被搁置一旁,成为了古董。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风箱声,却依旧时时入耳,入心……
偶然的机会里,我在不经意间,看到了那闷闷不乐地蹲在墙角,似曾相识的母亲的风箱,勾起我长长的回忆。那”吧嗒吧嗒”的风箱声,是那么的悠远、绵长…… 作者简介:
郝玉静,教师,耀州区作协会员,自幼酷爱文学,编撰了《我的平凡世界》《我的教师之路》《曾经走过的日子》《花絮》《生活拾零》《阿娇的烦恼》《我这三十年》《我的学生时代》,其中《我的师范生活》一文收录在《一代中师生》一书,200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新课堂组聘为研究员,《诗颂新中国70华诞》大型诗词评选活动中《祖国啊我的祖国》荣获金奖,自己被授予“新时代爱国诗人”荣誉称号,2019年《教育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获陕西省教师节征文活动二等奖;在网刊、杂志、报刊发表诗文百余篇。我坚信,人生的路有多长,笔耕就有多远。
我至今还依稀记得,每当清晨时分,从灶间传出阵阵的“吧嗒”声,总把我从睡梦中吵醒,那是母亲烧饭时拉风箱发出的声响。随着风箱不断抽动,屋顶袅袅炊烟,便会飘向天空。
小时候,母亲几乎每天都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到了该做饭的时候,她总是急匆匆地从地里赶回来,放下锄头、镢、锨,钻进厨房给我们做饭。不大一会儿,就可以听见风箱“吧嗒”的节奏声响,房顶的烟囱冒出一股浓浓的黑烟,随即变幻成缕缕白烟,在空中缭绕。那时风箱的“吧嗒”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如烟般消失的饥饿感,也不仅是一种对温饱的期盼,而是母亲在家的那一份亲切和依偎感,是我们姐弟几个相依为伴闷在家中的那份无依无靠,霎那间消逝之后的愉悦和踏实。
那年月,地里好像有永远干不完的活儿,父母经常一整天随着铃声下地。早上离家前把我们锁在院子里,中午回来匆匆做饭,吃完饭又扛起锄头下地了。就是那中午短暂的时间里,风箱的响声,正如喂鸭养鹅人的哨声,让那些等待者有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慰籍和欣喜。
冬天,地里没什么农活了,母亲就在家按时给我们做饭。有时候,我们还没睡醒,母亲就“吧嗒吧嗒”拉着风箱,烧水、做饭,不厌其烦。腊八节、春节、元宵节,母亲总是天不亮就开始拉风箱熬腊八粥、煮饺子。“人勤春早”,母亲总会这样说。过节气就要早早吃饭,吃得越早,来年就有好兆头。虽然,那时候家里很穷,母亲做的即便是野菜就饭,也觉得是美味佳肴。
不上学的日子里,母亲做饭时,我就会帮母亲拉风箱烧火。特别是蒸馍的时候,拉风箱的时间较长,我们姐妹们换着拉风箱。拉风箱胳膊挺累的,但是我们从不言苦,甚至把拉风箱作为一种乐趣。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大风箱,听母亲说是分家时父亲请村上的木匠给做的。置办风箱,是一个新家庭成立的标志。那个风箱伴随家人足足有三十多年。如今,我一想起母亲的风箱,那种亲情不舍的乡愁,便涌上我的心头。
我家的风箱因年久的缘故,箱杆的下端已经被磨出一道深深的凹痕,成弧状,像是弓箭的绳弦,年轮纹理却清晰可辨,又异常的光滑。把儿也光溜溜的,有每天手抓推拉的力道和岁月磨砺的厚实感。听着母亲抽拉风箱发出的“吧嗒”响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侍候我们一家八口人的饮食生活。母亲的风箱,就像在演奏一首古老的交响曲。每当一曲终了,饭就熟了。用不了多久,母亲便开始招呼我们开饭了。风箱的拉杆磨细了,母亲就请人再换上两根,这交响曲一奏就是几十年,虽然单调,但始终是那么温馨,那么亲切!
我家的风箱历经岁月磨砺,也有撑不住的时候,风箱也坏过几次。任你怎么推拉就是没有风,但这对于细心的父亲不是什么难事儿,拆开来一会儿就修好了。有时是“舌头”坏了,有时是塞进去了异物,偶尔也会钻进去老鼠。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乡亲们烟熏火燎的烦恼越来越少了,陆续用上了沼气灶、煤气灶、电磁炉、微波炉,风箱已经卸下曾经的历史重任。风箱大概是80年代末淘汰的,替代它的就是现在的鼓风机。鼓风机是随着农村通电的普及而逐渐完成的。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液化气灶普遍使用,旧时风箱、灶台告别农家,千百年的传统灶具,就在这风箱的一推一拉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一个在生活中看来很普通的平常物件,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时,你去琢磨这个伟大发明的作用,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过去农村有专门以制作风箱为业的木匠,随着风箱的淘汰,他们也逐渐转行去做别的事情谋生。再过上几十年,制作风箱的手艺也将随着他们的离世而要永远消失了。风箱不仅是农家烧火做饭的好帮手,曾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生活用品,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虽难登大雅之堂,却备受人们青睐。现在风箱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加之它是纯手工制作,这门独特的制作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但故乡的袅袅炊烟和熟悉的风箱声对我来说并没有走远。我时常会想起母亲拉风箱做饭,汗流浃背的身影,这永远让我心怀敬意和感恩。同时又让我对生活,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但对于我,风箱就只能存在记忆中的某个角落了。风箱伴随我整个童年,那“吧嗒吧嗒”的声音缭绕于心。在那年月,每次做饭,它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它的存在,才使我们顺利度过贫穷的艰苦岁月。
如今母亲做饭,再也不用拉风箱了。风箱被搁置一旁,成为了古董。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风箱声,却依旧时时入耳,入心……
偶然的机会里,我在不经意间,看到了那闷闷不乐地蹲在墙角,似曾相识的母亲的风箱,勾起我长长的回忆。那”吧嗒吧嗒”的风箱声,是那么的悠远、绵长…… 作者简介:
郝玉静,教师,耀州区作协会员,自幼酷爱文学,编撰了《我的平凡世界》《我的教师之路》《曾经走过的日子》《花絮》《生活拾零》《阿娇的烦恼》《我这三十年》《我的学生时代》,其中《我的师范生活》一文收录在《一代中师生》一书,200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新课堂组聘为研究员,《诗颂新中国70华诞》大型诗词评选活动中《祖国啊我的祖国》荣获金奖,自己被授予“新时代爱国诗人”荣誉称号,2019年《教育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获陕西省教师节征文活动二等奖;在网刊、杂志、报刊发表诗文百余篇。我坚信,人生的路有多长,笔耕就有多远。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