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促进会会长程亚龙率众参访秦汉战鼓传承基地

2024-05-17 | 来源:本网 作者:鲁华 唐先林
      5月16日,艳阳高照,万里无云。下午2时许,高温下的咸阳渭城热浪袭人。咸阳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程亚龙冒着炎热,驱车来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南面的大秦文明园,与常务副会长杨宏伟、副会长张崇英、任军厂以及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原常务理事兼西部工作站站长、丝路发现专刊杂志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王雪峰和渭城区政协法治与宗教委员会主任王战利一起参观访问了设在这里的秦汉战鼓传习基地,受到了传习基地负责人、秦汉战鼓第46代省级非遗传承人黄建民先生的热情接待。
  古代的指挥作战,靠的是旗和鼓传递信息。旗有旗语,鼓有鼓调,挥旗击鼓,号令三军。或是“击鼓进,鸣金退。”或是“偃旗息鼓”,秘密行军,出其不意,另攻不备。擂鼓助威是军中作战常用的指挥布阵打仗的指挥击打乐,以其一鼓作气,激励士气。
  秦汉战鼓又叫大秦战鼓,相传是秦始皇征战六国一统天下时,秦军作战所使用的军乐鼓调。秦军掌旗官张大麻子退伍回乡到咸阳市渭城区汉阳陵脚下的正阳镇掌旗寨,传下此鼓,保留至今。
  掌旗寨位于渭水北岸,在古秦都附近,这里的村民大都是秦旗鼓营将士的后裔们,每逢过年遇节,一直沿用着的这种秦军传留下来的鼓调。其鼓调节奏欢快,紧慢相接,加上调中夹杂着唢呐、螺号等,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也彰显了秦汉军队对阵相逢,战鼓声撼天动地、气势磅礴,尽显大秦雄风。有战必胜的气势和魅力。
 
 
  据黄建民先生介绍,战鼓队的演绎阵容可大可小,视需要而定,少则三五十人,多则数百人,着古代将士服,主鼓后有“秦”字大旗,旁有数面副鼓助阵,百面铙锣紧随鼓调而起伏,组成了现在的《战鼓三部曲》。即“出征曲”,也叫慢三火,威武雄壮;“交战曲”,也叫紧三火,还叫鸭子拌嘴,紧凑激烈,排山倒海和“凯旋曲”,也叫不紧不慢再三火,奔放欢快。
  黄建民感慨地告诉大家,秦汉战鼓年代较远,流传甚广,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鼓乐,之所以能够传留至今,一是自己把老先人交给自己的事当做事业来继承,要做到问心无愧和责无旁贷;二是与无数关心和热爱鼓乐的同行、亲朋和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秦汉战鼓能够支撑到现在,虽然广大群众喜欢者甚多,但近几年却面临诸多问题。象参加表演传承登记在册的一千多人中,平均年龄都在60岁左右,最大的达到78岁。由于是民间活动,买鼓,制作服装和传承经费全靠大家集资,靠成员自掏腰包。人员的青黄不接及杯水车薪的经费使秦汉战鼓的传承危机频现。
  今年已是80多岁高龄的王学理老先生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原秦汉研究室主任,曾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秦陵兵马俑和汉阳陵考古,为陕西省政府参事文史馆员,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曾任中国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出版学术专著32部,发表论文250多篇。听说咸阳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的领导要来黄建民这里访问,在老伴陪同下,特意赶来与大家相聚,交流对秦汉文化及秦汉战鼓的认知和传承。
  在谈到秦汉战鼓时,王老告诉大家,黄建民他们传承和弘扬的秦汉战鼓,通过“出征、交战、凯旋”三部曲调及八卦阵、三星镇、五星镇、七星阵等阵法和指挥作战的“追星棰、揽月棰、冲天棰、撼地棰”等棰法,不仅完整再现了中国大秦军队战乐的恢弘气势,而且对研究中国秦代军事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传习基地距离北面的秦城遗址博物馆不远,今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刚好要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办,而且把秦汉馆设为主馆区,这对宣传和弘扬秦汉文化,宣传大秦战鼓,都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
  程亚龙希望传习基地能够与传统文化促进会积极携手,共同探讨在传承和弘扬秦汉文化这个节点上,集思广益求谋略,齐心协力谋发展,把咸阳传统文化促上一个新台阶。
  王雪峰与黄建民是多年故交,回忆十多年前随掌旗寨战鼓团一同前往府谷县冒风雪、顶严寒,参演该县连续三天的“闹元宵”大巡游活动,威震黄河两岸观众的感人场面,情景历历在目。两人也都热切希望能够借助这次座谈和交底,达到互惠互利共促进的共识,把传习基地办得更有特色和富有活力,把秦汉战鼓的奇特魅力,发扬光大,越办越出彩。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