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读者(四)

2024-05-09 | 来源:青青水竹 作者:李奎
  这几天我生活在恐慌和抑郁中,恐慌的是电话铃声,电话铃一响,我肉皮一紧,精神高度紧张。
  老婆见我整天惊慌失措,魂不守舍的样子,又连挖苦带讽刺地说:“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活该!不砸出血,不砸折骨头,你就不长记性!”
  “我都蹓到崖边上了,你不拉一把,还背后再掀一巴掌,踢一脚,你就是个落井下石的货色。”
  “滚下去板日踏了才好,免得我跟着一路担惊受怕,不得安然。”
  绳子偏逢细处断,就在我魂不守舍,整天人心惶惶,四门不敢出的时候,电话打来了,一看,还是一个陌生号,听到电话铃响,我浑身筛糠一样,三魂已去了两魂。不接吧,电话不停的打,接吧,不晓得会出现么事问题。几次三番,翻来覆去地想,不接也不行呀,若真像治安主任说的那样,是泒岀所或者网警找,我连领导电话都不接,这不是对抗组织、蔑视领导?这不就是罪加一等?于是,我壮着胆子接了电话。
  接通电话,对方把我一阵责怪。
  “哥,这两天地里活忙得很呐?是在挖红薯,还是在种洋芋?连电话都顾不得接?”对面是我堂弟在说话。
  “我以为是谁呢,吓我一跳。”我说,“又换号了?”
  “是呀,小半年了。”堂弟说。
  “你个书呆子,只懂得开会、作报告,五黄六月,啥季节了,还挖红薯、种洋芋的,祖上代代农民,让你把脸丢完了。”我笑话堂弟,我们之间经常调侃,喜欢胡扯乱吹,喜欢相互作践。
  “故意的,故意的,我走哪里都带有一股土腥味,连这点基本常识都忘了,那还得了。”堂弟一阵好笑,又问,“最近忙啥?”
  “弟,我不不忙呀。”我赶紧给堂弟回话,“你有么事?”
  “就想和你谝谝。”
  “唉——哪有心情谝!”
  “咋了,是不是又欺负我嫂子了,嫂子把你伙食停了?”堂弟还开着玩笑。
  “伙食停了,都是屁大点事,这次怕是惹大麻烦了。”
  “咋了吗,哥?””弟弟问我。
  于是,我把这段时间写文章得罪人的事情前前后后讲给他听。
  没等我完全讲完,堂弟知道我要表达的意思,打断我的话说:“哥啊,我正想为这事找你,今天纪委一位朋友来办公室谝,他想见你,我正寻思着,该如何给人家一个交代呢?”
  “娘啊——这回怕是板了!老弟呀,你在外面混得好,赶紧帮哥处理下,化多少钱都行,只要哥不进笼笼就行。”我几乎是哀求他了。
  “这不是钱的事。”
  “那可咋办?你不保哥,哥进去了,你脸上也无光啊。”我央求着说。
  这时候,我听见电话那头弟媳还噗哧地大笑,我心里想:弟媳真是的,哥平时也待你不薄啊,今日儿哥落难了,连一点恻隐之心都没有,亏得你还能笑得出来,亏得你还是人民教师?
  “哥哥,最近嫂子身体咋样?”堂弟叉开话题。
  “和我一样,神经了。”我说。
  “给嫂子说,心放宽展些,高兴些。叫嫂子准备点菜,我明天就来你家,尽量把事情摆平。”
  听了堂弟这些话,我的心才免强平静了些。这一晚,我与妻子俩左眼瞪右眼,几乎一夜没睡,几乎无话可说。
  图片
  第二天下午,堂弟如期到了我家,我的心已提到嗓子眼上,等待政法公安询问调查。然而,下车只见堂弟一人,还拎着些书和水果,我试探着问堂弟:“人呢?”
  “么事人?”堂弟回答我。
  “公安啊?”我说。
  “哦,你烂子懂得不浅。”弟弟一本正经地说,“他们今天忙,叫我代表他们来处理,走,屋里说。”
  堂弟平时来我家,我感觉那么随意与亲切,今日进门使我万分拘谨,甚至敌对。因为他代表政府来的,已不是我那个堂弟了。我把政府恭敬地请回屋里,双手敬烟,双手敬茶。虽然,我知道他平常也不抽烟,但是,今天这礼节不能少,这是表达我对政府人员的谦卑、恭敬与热忱,以便赢得政府的宽恕、同情与好感。老婆也洗了一盘水果端上茶桌,甚至把哄孙子娃最灵验的麻辣条都凑上桌来,让堂弟吃。
  堂弟正喝着茶,却噗哧一笑,满口茶水喷了一桌,连水果和麻辣条都沾满了水。
  堂弟见我和妻子脸色傻白,语无伦次,便笑着说:“哎呀,哥嫂,有点对不起,玩笑开大了。”
  于是,堂弟讲了他听到我的电话后,得知我担惊受怕的样子,他就借机吓我一下,开出这么个玩笑来。
  原来如此,妻子一阵苦笑,同时我也来了精神,对堂弟说:“你个小鬼,小时候哥的毛栗壳子(音译:手指头打人)还没挨够吧?老了还想䃼上?”
  “不说不笑不热闹吗?”
  鬼崽子,敢拿哥开这大的玩笑,我真不知道如何报复是好,我指着桌上的水果,还有麻辣条说:“这两盘东西算你的了,是你用口水号了的,你不吃,已没人吃了。”
  “我吃,我吃,吃不了我兜着走。”弟弟一边吃水果,一边又说。
  堂弟给我讲,他在微信朋友圈读过我写的《猫与鼠》后,突然像发现了新大陆,原来,我还有这样能力,写岀这等好的作品来。如是,他决定回趟老家,深入和我交流,谈我《猫与鼠》的那点事,他要向更高的平台推荐,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我的作品。
  堂弟与我年龄相差无几,在县政协文史办公室工作,喜好文学,经常有小说、散文、诗歌之类的作品见于报端、杂志,或网络平台。据说一年稿费都是大几千小几万的赚。他为了活跃家族文化,创建了一个公众号,让大家发挥特长,勇跃写稿,推广宣家族中的好人好事。但是,大家文化水平有限,公众号上大部分都是他的作品。
  听了堂弟的话,我的心宽展了一些,但我还是将信将疑地问:“你没日晃(欺骗捉弄)我吧?”
  “好哥哩,咋不信任你弟了?”
  “我写的没触犯政策,没犯错误?”
  “好着哩,揭露假丑恶,宏扬真善美,多正能量的作品!”弟弟还这样赞扬我。
  “那主任还警告我,是咋回事?”
  “别理他,他是断章取义。”
  “唉!我那土的掉渣的东西,也能发表?”我说。
  “可以可以!现在的读者刁钻得很,就像城里人,大鱼大肉吃膩了,就想钻到山旮旯里面吃洋芋酸菜糊汤,才觉得天然、营养、过瘾。所以,我们就要用方言俗语,写乡村家长里短,这才贴近生活,接近现实,大家喜欢读。”
  堂弟的话,让我眉飞色舞起来。
  这时,堂弟又说:“我给哥说哦,虽然内容是健康的,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情节还得加工,语言还得提炼。不过,这是我的活,你就别管了。以后,大胆地写,你负责写,我负责号脉、把关、润色,保你丰收在望。”
  一贯文质彬彬的堂弟,一段土里土气的话,却让我倍感亲切,我心中的那堆死灰又重新燃起来。
  “行的,我试着来。”
  这时,弟弟把老婆叫到跟前,拿岀发表在《青青水竹》上我的文章,教我俩如何查看观众的流览量,观众评论等等,鼓励我要脑勤手勤,说不定还真能整岀个老来红,让作协邀请到北京去呢。
  今日,堂弟真给我长脸面了,也叫我飘飘然了,老婆一向阴沉的脸,今日也阴转晴了,她说:“你弟兄俩谝,我去忙了哦。”
  图片
  老婆离开后,我高兴地把前两篇伤害过我的作品,翻出来让弟弟看。弟弟看后高兴地说:“哥呀,你还隐藏得这么深呢,人才啊!”
  “过讲了,我不过是癞蛤蟆支桌子——强撑。”
  “一个农民,还能写出这样的东西,你是‘被窝笼里放屁——能(闻)文能(捂)武’哩。”堂弟夸赞我,又说,“嫂子,赶紧去炒一盘子酸菜洋芋片,我跟哥俩喝几盅。”
  “客还能文能武,我看客是‘铁丝穿豆腐——提不上串’,是‘经堂上的木鱼子——尽挨打的货’。”
  “不要尽糟蹋我哥,他爱读书,喜欢写作,并且还有两下子,作品一出手就是‘神仙放屁——不同凡响’呢。”
  “好了好了,酒、菜早都给你准备好了。”妻子说,“收拾桌子。”
  我收拾好桌椅,准备上菜喝酒,堂弟说:“不急,我再去请两位重量级人物来陪我俩一起喝。”
  “谁是重量级?是你说的那政法公安朋友吗?”
  “我请谁,你不用管。”他就岀门去了。
  没过一会儿,没见政法朋友,只见他和村治保主任,以及先前伤害过的那位老哥一起,有说有笑地进了家门,并喊道:“嫂子,上菜。”
  我一边准备酒菜,一边纳闷:堂弟真是个胡吹冒撂的人,这两个土巴拱子,什么重量级人物?就算治保主任在村上还有点地位,但那位找我麻烦的邻居不就和我一样,更何况那次把他当瘟神一样送走后,就再也没来我家串过门了,我也不想他再上我门,今天,堂弟还把他当重量级人物,哎——。但不管咋样,上门都是客,还得热心诚意招待。
  开始喝酒了,酒过三巡,治保主任夸堂弟能文能武,还不张不狂,回乡谦逊有礼等。还说以后要堂弟多关心家乡,为家乡发展,费些神,岀些力。
  堂弟说那是应该的,酒好也怕巷子深,人家五粮液、茅台都打广告哩,可见宣传的重要性,这就是软实力,文化的力量。
  堂弟还说贾平凹写《商州三录》时,商洛人骂声一片,说贾平凹是在贬作商洛,糟蹋商洛,给商洛摸黑等。贾老师背负骂名,忍辱负重,勤奋写作,到今天,他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著名作家,贾平凹就是商洛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丹凤县借助贾老师名气开发棣花古镇,打造旅游景区,靠贾老师,繁荣了经济,造福了一个镇子,甚至全商洛。
  堂弟拿岀我写的那几篇文章,夸大其词地夸我,说我写得如何如何好,还说假以时日我还有可能是商洛第二个贾平凹。
  你听他说的话,“这么贴近现实、接地气作品,不就是写身边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吗?不就是在为家乡出谋献智吗?反映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戳中某些人的痛处,我们可不能断章取义,戳是弄非,更不能把文章中的人和事硬往自已身上套。”
  堂弟的一通话,治保主任的脸色似乎有些不好看,那位老哥一声不吭,只顾闷头抽烟。
  “老弟,你说话就像孔老二——文不吊吊的,我们哪个听得懂,你嫂子炒的猪肝子都拿回去热好几次了,再扯题外话,罚酒三杯!”我赶紧挡住堂弟的话头,说,“好了好了,好好喝酒!”
  堂弟适时收住了话题,他开始打通关。划拳、打杠子、美女缠身、一炮三响、加三减二正一盅,他把酒场气氛搞得热热闹闹,我们个个都喝地开心,不一会儿都晕头转向了。
  送走了治保主任和那位老哥,我才感觉到晕晕乎乎的。
  晚上堂弟喝了酒,不能开车,就住在我家,还要和我俩睡一张床,说要和我好好谝谝。
  这一晚,迷迷糊糊、昏昏荡荡,不知我俩说了多少话,也不知说些啥话。据老婆说,一直到天快亮了,才听我俩起鼾声,才开始吆(赶)野猪……
  (全文终)
  作者:李奎,网名秀府工匠,山阳县南宽坪镇街道社区后坡组人,文学爱好者,有多篇小说散文诗歌发表。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