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何处寄?

2024-04-18 | 来源:渭南日报社 作者:吕东奇
  “从乡村到城市,人类大概花费了一万年的时间,如果把这一万年比作一小时,那么直到最后的四分半钟,我们才开始进城。而在中国,这一普遍的情形还要晚一些,晚到最后的一分半钟。”这是纪录片《中国村落》开篇中的一段话。
  泱泱华夏五千年,无论是黍麦的发祥地半坡,还是水稻的发现地河姆渡,都提醒我们: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农民来说,村落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而言,村落又何尝不是精神的慰藉之所?

韩城市党家村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乡土风情,寄托着人们浓浓的乡愁。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一些传统村落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因此,如何让传统村落“新”起来、“活”起来,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话题。

  一
  梁漱溟先生有言,“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要想振兴乡村,建设有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首先要认识村落。
  《旧唐书》中记载:“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这是描述唐代城市与乡村的一句话,意思是在城市居住的人,他们所居之处叫“坊”;在乡野田间居住的人,他们聚居之处则叫“村”。这是有史可查的中国基层管理制度中,首次以城、乡为单位分开治理的官方记载,制度层面上的“城乡分野”由此开启。

澄城县尧头村
  现存典籍中,最早出现“村落”的是《三国志》:“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到唐代,官方才有明文规定,“村”要设“村正”,即相当于今天的村委会主任,来进行专门管理。这被认为是中国乡村治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北宋《吕氏乡约》作为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对明清村落内部治理模式的形成影响巨大。
  可以说,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为重要和最具生命活力的发生体与承载体。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经历的每一次转型,作为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的村落,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参与并见证着中国的变迁。
  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了传统村落调查和保护工作。12年来,渭南潜心挖掘全市农耕文明优秀基因库,先后有43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00个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名录、18个入选渭南市级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渭南成为第一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

  二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勾起多少人的故园记忆、人生回味。作为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渭南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拥有规模最大、历史最长、资源丰富的渭北土壤耕作制度及其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华阴市双泉村里吼老腔
  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渭南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原则,积极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以村民为主体,深入挖掘保护传统村落中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比如,白水县史官村依靠仓颉文化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坚持旅游+文化+镇村融合,以发展苹果产业为中心,以村容整洁为重点,从“面子”到“里子”内外兼修。华阴市双泉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诞生地,通过在双泉村设立华阴老腔博物馆与传承基地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充分结合,吸引不少游客前往体验。
  被称为“民居瑰宝”的韩城党家村,鼓励居民参与到规划设计、规划实施、古宅维修、景区整治等具体工作环节中来,形成新型“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模式。千年古村灵泉村成立了“村庄建设监督委员会”,对村庄建设规划进行监督指导,保护“影壁脊兽、两檐流水、青砖蓝瓦”的关中民居风格。
  ……

富平县莲湖村
  如今在秦东大地,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传统村落,已逐渐成为农村居民的幸福家园和城市居民的心之向往。
  在澄城县尧头村,你可以踩着碎瓷片铺就的道路,抚摸匣钵堆成的墙壁,穿过制陶匣钵、古老民居和千年古树,感受生生不息的黑瓷古村魅力;在合阳南社秋千谷里,你能够原汁原味体验到农耕时代的秋千文化及淳朴民风;在韩城党家村,重大节假日里的传统婚俗表演、秧歌小戏、踩高跷等独特民俗已然成为引流爆款。
  在秦岭北麓“三峪两水”之间的潼关县桐峪镇上善村,你可以在诗意田园中体味善车口战役的金戈铁马;在富平老庙镇笃祜村,你会为诤臣杨爵清正廉洁的一生感佩,为非遗传承人杨如见一把剪刀下的万千世界所震撼;在白水县杜康镇康家卫村,你能品尝到古老神秘的酒,体验造酒始祖杜康千年酿造的文明魅力。
  从千年窑火不熄的尧头窑,到青石板路、古树古宅的千年古村,到烽火当年、革命印记遍布的红色村落,传统村落给人留下的不只是古朴的历史、当年的记忆,更让人在纷繁扰攘的现代化生活中与古人进行一场场心灵的对话,感受历史文化的底蕴与魅力,探寻一份平和与静谧。​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以多样化为美,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农耕文化悠久的渭南,如何把传统村落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如何在时间流逝中留住乡村传统风貌,让它们不断焕发新生机?

合阳县灵泉村
  留住“形”。在传统村落中,最好不要搞大拆大建,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街道、景观等原有风貌,不破坏村落的整体格局和历史文化价值。重视居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权益,共同制定保护方案。在不影响传统风貌的前提下,积极对传统建筑等进行保护性修复,并推进村上各项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守住“魂”。如果说古建筑、老房子是传统村落的“形”,那么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就是传统村落的“魂”。应坚持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共进、优秀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文化保护兼顾,提高传统村落抢救保护和适度利用水平。比如,加大对传统艺术、地方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力度,以传承当地人居营建经验的特色为导向,实现本土工匠、本土材料、本土技艺三者结合。
  吸引人。保护传统村落关键在于人,要结合乡村发展需求实际,坚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通过引进高端紧缺人才下沉一线、激发本地人才潜能、做优人才发展环境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和打造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特色文化产业,让村民待得住、能致富。
  抬头可望清澈星空、低头能闻泥土芬芳,村中可品美食感受人间烟火气、赏非遗体验历史厚重感……诗意流淌的山野间,正等着每一位游子归家。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