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延平引领王雪峰一行走进“秦汉馆”

2024-04-17 | 来源:本网 作者:唐先林 张莉苗 江涛
  2024年5月18日,前“咸阳博物院”今被定名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作为“‘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将正式对公众开放。自此,作为丝绸之路起点上的重要文化地标和“一带一路”文化桂冠上的璀璨明珠,将向世人呈现出另张“陕西文物”的金色名片。

  2024年3月25日上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前常务理事兼西部工作站站长、丝路发现专刊杂志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王雪峰与自媒体张莉、苗江涛一行有幸在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前党组书记樊延平的引领下,详尽参观了正在开放的秦汉馆。
  樊延平书记原来是咸阳市文物局局长,与旅游局合并后担任文物旅游局党组书记,从“咸阳博物院”立项、图纸设计、工地奠基开工建设及馆内布展至今,已经为此坚守了10多年。说起秦汉馆简直就是如数家珍。而秦汉馆的现址,也是记者10年前遵照樊书记的指示,用相机逐一记录秦汉馆建筑工地的见证地。
  樊书记告诉记者,秦汉馆总占地面积约300亩,建筑面积39809平方米,展陈面积10362平方米,是目前全省最大的博物馆。秦汉馆主体建筑是建筑世家、建筑大师梁思成、莫宗江的弟子,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主持设计,建筑总体采用平面以“北斗七星”作为建筑组合方式布局,象征秦朝宫殿“象天法地”的浪漫主义思想。各单体建筑之间通过架空廊桥以“复道”相连,高低错落,虚实结合。设计者有意拉大了空间结构,以小体量的建筑单体,组合成具有超宏观尺度,充满想象空间的建筑群。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北斗七星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的。建筑群浓缩“象天法地”理念,而博物馆展览则从室内向室外延伸,打破了展览空间界限。展览以天地山水为背景,以花草木石为点缀,阐释秦汉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造型特征,再现诗文中复道行空、廊腰缦回、横桥卧波、冀阙凌空的胜景。尤其是布展中打破了常规的观展顺序,不时贯穿中西文化对比,以古代艺术引领当代时尚,为观众打造了全新的观展体验。

  樊书记告诉记者,自2023年12月29日秦汉馆试开放,周边久盼看展的市民群众纷纷前来观展,开展几天便位列“中博热搜榜”评选的2023博物馆热门跨年展览第一位。馆内“‘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游客的热议话题。
  秦汉馆地址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宫殿区和西汉帝陵遗址带,馆门正南一路之遥,就是大秦文明园。秦汉馆的建成开放,会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科普教育、旅游服务等功能集于一体,成为国内唯一一座以集中展示秦汉文明缘起、发展、贡献为宗旨的博物馆。为了迎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目前馆周边配套的交通工程、设施建设等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实施,聚力推动秦汉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利用、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记者在“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中看到,馆内基本陈列围绕秦汉两代开创性的制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交流等6个方面展开,梳理秦汉文明的成就与贡献,从多层面、多视角展示秦汉文明的特质,整体上以大历史串联小专题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秦汉文明进行诠释,表达其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奠基作用。

  秦汉两代共历400余年,其创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2000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序厅以“‘制’启华夏”开篇,将秦汉时期中国版图的变化置于当时的世界格局之中,表达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各种制度奠基时期的重要性;“制度——秦汉文明的基石”以制度文明的建构为核心,说明制度的创立是秦汉文明的基石;“蓄力——农耕经济的迅猛发展”讲述秦汉时期农耕经济迅猛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与蓄力勃发奠定基础;“入世——儒家思想的确立”则记录了秦汉时期社会思想的变迁;“创新——文化力量的展现”呈现了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哲学、目录学、堪舆学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动能——科技成果的助力”以造纸术、医学、数学等学科为例,充分体现秦汉时期科技的发展水平;“互鉴——中国对世界的探知”重点展示秦汉王朝与域外世界逐渐展开的交流与互动;以“中国大宁”结尾。
  秦汉馆的展览主要展示秦汉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贡献。同时,利用主、辅两条平行线索来进行叙事,主线阐释秦汉文明的特点,辅线描述世界其他地域的古代文明,将秦汉文明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视角之下,架构文明交流互鉴的对话空间,让观众从中更全面、更立体地看待秦汉文明,突出其对世界古代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
  看完展览,大家与樊书记一起回到序馆,重温“天下同一”和“大一统”的主题,合影留念,感慨万千。祖国要富强,民族要复兴。只有“中国大宁”,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千秋伟业,万古长青,永立不倒。中华必强,中国永昌!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