耋耄老人谱新篇(散文)

2024-03-29 | 来源:丝路都市文化汇 作者:陈日铭
       在一年多来的《如东日报》上,我常常看到一位作者不断发表新篇。
  他的文章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多彩,令我喜爱,也让我的朋友作家孙同林老师关注点赞。
  这位作者今年86岁,精神状态良好,名叫任乃朋,是一位军队转业干部。
  我与他相识较晚,但他留给我的印象美好,我怀着敬意走近他。
  他原在北京海军司令部延庆海字151部队任职,1990年转业至如东县人事局,因部队为其落实政策,提前10年退休,转到掘港镇城中街道享受退休生活。
  前年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他所在城中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总支第一书记张松林,听说他在部队做过新闻报道工作,请他写3篇征文参加县里比赛。
  当时与截稿只剩10天时间了,任乃朋接到这个任务后有点担心,虽说当年在部队担任宣传报道工作。
  曾在《解放军报》《北京日报》《人民海军报》发表各类稿件240多篇,但毕竟30多年没有挥笔撰文,能及时完成任务吗?
  军人的顽强性格让他树立信心,借阅资料,走访有关领导和群众,第一篇题为《参观纪念馆,银发生光辉》的文章写成。
  可是写这篇文章,竟然花了几天时间。
  剩下的两篇,他马不停蹄,奋力赶稿,终于在预定时间内完成题为《苦读发展史,继承老传统》和《一位海军转业干部的几点回忆》。
  不久,他接到通知,三篇文章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他感到十分欣喜,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文章还能发“光”。这注兴奋剂,让他重新燃起写作之火。
  从普通战士到营级领导干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写作的源泉。
  他的老部下鲁南,是一位充满传奇故事的宣传干部,他对鲁南印象深刻,经过较长时间打“腹稿”,终于写成《鲁南的故事》。
  他在部队政治处任宣传股长时,有一次到居住在北京海军大院内的六连,进行学习宣传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教育活动,他到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海军少将吴西家里,把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老将军请到六连给男女官兵讲长征故事。
  这位将军作报告,与众不同,他不是坐在台上讲,而是反复走到每一位官兵面前,像谈心一样,讲述生动感人的长征故事,讲得每位官兵热泪盈眶。
  前不久,他写成《听将军讲长征故事》一文,在《中国老区》及今年《如东老区》杂志第一期发表。
  今年6月23日,《如东日报》三版头条加编者按发表此文。
  关于他个人经历的文章,已写的有《我八次见到毛主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海军首次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他作为机关院校代表团新闻记者,于1963年12月3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二楼西大厅,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
  《难忘建国十周年庆典》《一个老兵的回忆》《和战斗英雄一起疗养》(麦贤得)、《终生难忘的回忆》《天坛军训永不忘》《亲历首届全运会》等,让我羡慕不已。
  写地方上的文章有《如东的桥》《县城大发展,老人乐开花》《老劳模新作为》等,让我十分看好。
  写英雄历史的文章有《革命烈士永垂青史》《英雄的黎明》《黄旭华的人生决择》等,让我赞赏。
  写身边普通人的文章有《人院一保安》,让我感动。
  《马五瞎子豆腐店》,则让我看到一位普通百姓的美好形象。
  有关个人旅游的文章《八十老汉逛三亚》和《在栟茶老街品茶》,则与我一起分享快乐。
  今年春节正月初一下午,他与孙子孙媳、重孙女任舒瑶及儿媳一起,游览了栟茶镇。
  在栟茶中市街西侧,走进一家古色古香,大门上方挂着李金华手书《古茶清韵》匾额天水茶馆品茶。
  与这家店的老板张尚锁相识,并听他详细讲述了浙江吉安白茶的冲泡,必须按照“四个步骤”和十三种方法,茶才好喝,才能口齿留香。
  任老觉得这位老板身上有故事,边喝茶边对他进行一个多小时采访。回到掘港第二天,写了一篇《在栟茶老街品茶》。
  3月1日《如东日报》“范堤潮”栏目发表后,中共如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蔡东(现任如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在网上朋友圈举大拇指给予点赞,多位战友、朋友打来电话表示祝贺。
  任老还写了《词坛泰斗庄奴的故事》和《浩然先生的如东情缘》等,让我走近名人,感受大师风范。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文章,他都是在手机上写成的,这远比在电脑上打字麻烦。
  他就是凭着一只眼睛(2011年右眼失明),以顽强的毅力在手机屏幕上写文章。
  右手握不住笔,只能用右手食指撰写。
  一笔一画地写,几分钟后将手指放开、捏紧锻炼一会,或者走动走动,活动一下腿,再甩甩手臂,扭动扭动身子,再继续写下去。
  有时为了赶写文章,坚持到午夜一两点才休息。
  战友朋友见他这么累,担心他弄坏身体,劝他多休息,可他仍然坚持写作。
  每当一篇文章写成后,内心充满欢乐。
  他说:“凡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觉得疲劳,相反是轻松和愉快。”这种良好的心态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是的,他就在“不觉疲劳”的状态下,写出了一篇又一篇让读者青睐的文章。
  他年事已高,虚心学习的精神可佳,《如东日报》的“人物周刊”、“范堤潮”、“文化如东”、“如东回忆”、“书香如东”、“文艺”等专版,他坚持每期必看,并收集他最喜欢的文章。
  如汪益民的诗歌《妩媚》、《听三首吉他名曲》。
  孙同林的《秋风吹过孙庄》《向麦子致敬》。
  袁泉的《如东的海》《我是你的眼睛》。
  康海群的《用音符编织时代画卷》。
  陈皓的《他用奋斗书写青春》。
  顾光燧的《有桥,路才是通的》《认识路》。
  缪文山的《美丽的桃花园》。
  潘晓星的《回听时代先声之后……》。
  本人的《宾城灯光》等,他都非常欣赏。
  有位作者在《如东日报》上发表了《笔墨情谊》一文,文中讲到作者几十年来辛勤耕耘,撰写的文稿垒起来有3米高,他深受感动。
  于是一日,他冒着大雨,专车特去拜访作者本人,见证惊人之举。
  当他亲眼目睹该作者发表的6500多篇文章的杂志和报纸,还有3米多高的文稿时,大为惊叹:“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他懊悔自己与这位作者相识太晚。
  这位作者比他小10多岁,他虚心求教,详细询问写作经验,一一记在心中。
  他对这位作者说:“你的文章文字优美,开头引人入胜,正文丰满,结尾精彩……”
  此后的日子里,他与该作者频繁交流,互相修改稿件,有时合写美文。
  两位素不相识的人,因“文缘”,将两颗火热的心紧紧相连一起。他们决心,拿起不老之笔,在有生之年并肩作“战”,为人民、为社会谱写一篇又一篇新作。
  歌唱家罗姣演唱的一首歌曲《人间第一情》,歌词中有句“辛勤的白发人,事业总年轻。”任乃朋就是这样的人。
  我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动,在本文结束的时候,我献给他诗人金裬读《生命之光》有感中的两句诗:“壮志不已人未老,再研新墨写春秋!”
  作者简介
  陈日铭,江苏省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如东日报》、南通《江海晚报》《江苏省广播电视报》;20多个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章6500多篇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