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年味叫——黄米酒

2024-02-03 | 来源:本网 作者:宋增战
       有一种年的味道,叫黄米酒,它是从乡村的母体里生发出来的,它源自田野,发酵于灶台——那就是母亲酿的黄米酒。随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母亲酿的黄米酒也在慢慢地变得香甜。
  在我眼里,飘逸着黄米酒香气的年,才是幸福吉祥的年。
  在陕北吴堡、绥德、米脂一带,老百姓做的“黄米酒”十分出色。 
  黄米酒,在陕北也叫稠酒,甜酒、黄酒。每年一入腊月,勤劳的陕北婆姨们,都要为过年准备这道佳酿。要制做好黄米酒先要做酒曲。?
  记得,每年夏季一入伏,母亲便会把新打的麦子,在石磨上磨一遍,把带着麸皮的麦子粉,用温开水淋湿,团成一个个大馒头样,然后用新鲜的南瓜叶包裹住,再用麻绳绑好,挂在空窑通风的窗户上。母亲把这叫做酒曲。这是陕北妇女在夏天都要做的一道工序。这道工序是冬天做黄米酒时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到了冬天,母亲便把当年新收的软黄米,用水泡一夜,第二天捞出,放到石碾子上压成米面,拌上夏天发酵好的酒曲,盛到一只瓷质的小缸或是一只圆坛子里,盖盖密封,裹上被子,放到陕北热乎乎的土炕头上。此刻,酒曲就如夏季发酵成熟的一枚种子,埋植在温润、潮湿的米粉中,只需发酵5-7天,一坛子酸甜香醇的黄米酒就做好了。
  黄米是由糜子脱壳而成,早在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有了种植糜子的历史。糜子分为软糜子和硬糜子。糜子耐旱,耐贫瘠,产量高,陕北贫瘠的黄土地常年干旱,少雨,所以陕北农民喜欢种植糜子,因此有了很多种糜子的美食做法,黄米酒就是用软糜子去壳后的软黄米酿造的一种美味。
  黄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极具保健的优质粮食,含有很多种维生素及人体所需矿物质,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黄米能养肾气、除胃热,治消渴(糖尿病),利尿活血、同时因其富含色氨酸,还具有一定的催眠作用。因此,常饮此酒,具有,滋肝养肾、健脾暖肝、开胃消食的功效,也是陕北老少妇孺最喜爱一种养身健体的饮品。
  黄米酒,口感细腻、酸甜,香醇;那种甜格滋滋酸,酸格溜溜甜的感觉如同陕北的信天游一样惹人喜爱,也如陕北的黄土地一样饱满、厚重,博大;又如黄河水般绵软,悠长;黄米酒心性温和、亦如一位祥和的母亲,优雅,不温不火;那米香与酒香混合后的氤氲缭绕,那恰到好处的酸甜口感,经常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陕北人,喜欢喝黄米酒,是与生俱来的。从母胎里汲取了米酒的养分,根植在血液里的。
  在陕北人的年夜饭上、在正月闹秧歌和接待亲朋的招待上,吃了一肚子油腻腻的食物或在雪花飘飘寒冷的冬天,来一碗热腾腾的黄米酒,真是通体的温暖和舒畅。那种感觉是多么让人魂牵梦绕,留连忘返呀。
  沉醉,回味。一碗黄米酒的香甜,不正是生活的况味吗?
  母亲去世已有十多年了,如今,我漂泊在千里之外的异地,对黄米酒的那种感情与日俱增,如根植在血液里的一枚沉睡的酒曲的种子,在夜深人静时,突然醒来,迅速发酵,牵引着我灵魂,飞向那魂牵梦绕的黄土高原,飞回到我大山深处的故乡……
  “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咿儿呀那么咿儿呦” 一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唱出了陕北人民的热情好客,滚滚的米酒捧在手,喝一口沁人心脾,暖人肺腑。
  遥想当年,北宋的范仲淹当年在延安写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甚觉真切。浊酒,便是米酒,古来常有文人提到。明代杨慎那“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被用于《三国演义》卷首,成了千古绝唱。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思乡之情越来越浓,想娘的情愫,妈妈的味道在心中不断荡漾开来!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