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系列 : 《年的记忆》吴定国

2024-01-30 | 来源:丝路影像 作者:吴定国
       “小孩过年、大人做难”。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妈妈在离年关快到的日子念叨这句话。
  对于小孩来说,过年就可以穿件新衣服,能吃点白米细面,还有几毛钱的压岁钱。
  要知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老百姓家中的日子十分艰苦,顿顿能有酸菜包谷糁填饱肚子就很不错了,更不用说那鱼呀肉呀,这些老百姓可望不及的事了!
  1987年的腊月底,年关快到了,这个来自陕西安康旬阳县神河镇农村的孩子衣着单薄的背着木柴在镇上最热闹的街上卖柴。   
  我的家在陕西省安康旬阳县城,是个贫困闭塞的秦巴山区小县。我们家有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装油的瓷罐罐,说是个油罐罐其实平日也没有多少油,特别装了猪油后,罐罐里还可残留点油。每次油用完了又没钱去买,妈妈就使唤我的哥哥吴定远,让他给油罐罐里倒点开水来回的涮涮再倒进酸菜里,也只是可见点猪油的油水花花而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的日子并不是多么好。这位来自吉河区的农民担着木柴春节前在安康城区等待买主!
  大年初一小孩儿才能穿上一件新棉袄。要知道我当年的棉妖可是多用途的衣服。到了春暖花开时,母亲就把棉花取出来,洗干净后就改成了一件夹衣了。到了夏季,又拆成单衣服。如此循环到秋冬,到第二年大年初一才可穿新棉袄。当然那件旧衣服,破了就补补,穿在里面。
  1984年春节前,安康城区大桥路边农村的村民们,在年集上卖完农副产品后回家。
  那个年代哪有毛衣或者防寒服。别说是穿了,见都没有见过。那个年代真的是“老虎下山 -----一张皮呀”!哪有多余的衣服经常换洗呢。
  1984年春节前,安康城区大桥路边,在年集上卖农副产品的老农民正在数钱。
  到了冬天,我冻的常流鼻涕,没有纸巾擦拭,只是用两个棉袄袖口处擦鼻涕。一个冬天下来,袖口处的鼻涕加脏物,那两个袖口简直就是一个油亮油亮的“黑皮子”一样,不过它是硬邦邦的!
  1978年腊月底,陕西安康县(如今是汉滨区)“汉白”公路旁,卖完菜的女孩正在数分分钱。我算了算,她今年也有六十岁了!  
  每到腊月底了,母亲总要用平日舍不得吃的自己磨出来的头道面来蒸馍馍。
  在这里我给读者解释一下什么是头道面粉。
  1988年春节前,来自天南地北工作的人春节前都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过大年,这个就是往来接送旅客的陕西安康旬阳县蜀河古镇的班船。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粮店买回来的是麦子,买回家后要自己用水淘洗,晾晒干后到有石磨子的人家里的磨坊去磨面粉,那麦子要推好几次。头道出的面粉最好、最白、最细,到后面磨出的面粉就越来越粗也越黑了。
  1980年春节前夕,安康县土产品门市部在凭票供应茶叶。   
  那个年代我还不到十岁,年长我五岁多的哥哥在假日里要和父亲出去给建筑工地干活挣钱来养家糊口。这推磨的活,我再不情愿干也得来干。我得和妈妈一起去推磨子,那推磨子的活可是个长工活,慢慢地推动那沉重的石磨子,既费力又费时。妈妈更辛苦,她还要挪面粉,更何况我正是吃饭长个子的时候还得饿着肚皮去推磨。
  1982年正月灯节时,安康城区大北街道的群众在观看灯节的表演。
 
  1985年正月灯节时,安康城区的各单位欢天喜地的舞龙舞狮,热热闹闹的过大年!
  最为享受的事莫过于过年时我帮妈妈包包子了。每当那热气腾腾的馍馍和包子出笼后,妈妈用洋红给馍馍中间点上代表年味和兴旺发达的红点点,这个时候也是我最开心的。我最爱吃的是红豆沙加白糖包的豆沙包子了,过完年了想吃,就要等到来年了!
  1983年陕西安康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后的第一个春节。腊月三十夜,我的夫人和女儿正在包“元宝饺子”呢!    
  1955年的春节我是在远离旬阳县城70华里的神河镇的外爷家过的。
  外爷彭子麟是个有文化的人,他的书法、国画在当地是首屈一指的,外爷在农村小学教书勉强能养家。外婆是善良的人,他对于孙子辈的我哥俩是疼爱有加。
  除夕夜了,我听到鞭炮声响了!外爷又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买炮竹。我哭着闹着抱着外爷的腿让他给钱买炮,外爷无奈的对我说:“娃呀,我没钱给你买炮呀。”外婆见状后则悄悄地到邻居家借来几角钱给我买一串小鞭炮,总算是把我打发了!
  那时候的我,人小不懂事。等我懂事了,可以孝敬他们的时候他们早已去世了!在我心中只留下深深的怀念。
  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传统文化的汉剧“穆桂英招亲”的剧目在安康城区体育场公演。观看的人们好多呀!安康县汉剧团的优秀演员顾铭(右前年病逝)扮演的是穆瓜。他那诙谐幽默风趣的表演艺术博得观众的阵阵笑声。    
  童年时代,虽然极为寒酸,但对于我和我年龄相仿的同时代的40后的人来说,都有十分近似的经历吧!
  让我铭记于心的是1969年2月14日(农历1968年的腊月二十八日,这天,是我结婚的大喜日子。后来听说,我妈妈在这天,在旬阳县城的家中哭了一天。原因很简单,我家当年要强行被赶下农村,我嫂子去粮店买粮时,购粮本也被强行收走了。家中断了粮,必须到远离县城80公里外的高山农村去落户。我妈妈哭着说:“国娃结婚,家里啥也没给。前些天他还托人带回家15元钱和20斤粳稻米,我们对不住他们呀”!
  1980年春节前,安康地区农业机械所里,几对新人正在举办集体婚礼。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米,是安康城区文革中武斗被围城断了粮,后革委会成立后给我补发的。15元钱在当年是我个半多月的工资还多点。
  现在结婚随份子最少要二百元起步,关系好的最少要五百元以上了。而我们那个年代的份子钱是五角钱,还有两角钱,关系好点的是一元钱的份子钱。
  1985年,陕西安康白河县城的人在正月里走亲戚回娘家。
  家住安康城区小北街银行家属院的我三姨家日子也十分的艰苦,我们结婚时,她给我们买了新热水瓶胆,没有外壳,她只好把家中的旧热水瓶的竹外壳取下来装上新瓶胆,上面贴上大红纸剪的喜字,带着她的两个女儿给我们送过来。
  1998年腊月三十,修建安康城区汉江大桥并桥的工人们,围坐一起在吃这别有风味儿的团年饭。    
  如今,这些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陈芝麻烂谷子”的故事给后人说多了人家不爱听,一个字----烦!
 
  2002年春节,安康旬阳县城表演的彩船。那个“老摇婆”子朱汉春老人是当地有名的文艺爱好者。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等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我们国家越来越好了,老百姓再也不会为吃穿发愁了!和过去的岁月相比,我们现在天天是过大年。现在的人白米细面吃腻了,还专门去找粗粮野菜吃,说这样才健康。
  如今的压岁钱最少是千元了!这是我给孙女儿的压岁钱。我孙女儿拿着钱得意的笑着。外孙子低头玩手机。如今他们都是大学生了。
  新的百年征程开始了,在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带领下,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一定会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作者简介:吴定国,原安康日报社主任记者。他的镜头记录了安康半个世纪的变迁,“镜头记录历史,摄影书写人生”,这是他的人生经历。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