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出一条戏剧改革之路,创新之路(纪实文学)

2024-01-21 | 来源:丝路都市文化汇网 作者:赵智宝
——记岐山籍秦腔表演艺术家甘肃省秦剧团花脸演员郑春林
  郑春林,男,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北星村人,国家二级演员,甘肃省秦剧团二花脸演员。
  1978年-1982年在岐山县人民剧团工作,启蒙老师李振凯、赵德胜、杜汉民。
  1982年11月﹣1985年12月,就读于甘肃省艺术学校秦剧班,主攻戏剧花脸,同时参加甘肃省秦剧团的日常演出。
  1986年至退休前一直在甘肃省秦剧团工作,专职戏曲二花脸。师从陇上名家刘茂森老师、黄兴闽老师。在剧团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培养下,共参演剧目(本)折戏40余部。
  代表剧目有:折子戏《五台会兄》主演杨五郎获“广林杯”二等奖;《挂圈圈》主演郎儒虎,获全国戏剧小品一等奖;《禅堂会》主演杨五郎,获甘肃省青年演员大奖赛二等奖;《古城会》主演张飞,获第一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奖;《火烧裴元庆》《斩窦娥》分别主演辛文里和桃机,均获甘肃省青年演员大奖赛二等奖。
  郑春林出生在三国古战场五丈原下的北星村。也许,为了把光景过得更精彩,他选择了戏剧这条道路。郑春林自幼聪慧好学,酷爱秦腔。
  1978年,还是个毛孩子的他,抱着立志当一名秦腔演员的梦想,去了岐山县人民剧团,背粮学艺,拜李振凯、赵德胜、杜汉民为他的老师。
  1982年那年冬季,又报考了甘肃省艺术学校秦剧班就读,主工戏剧花脸,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省秦剧团的日常演出。
  3年后,他就职于甘肃省秦剧团,成长为一名国家二级演员。他一路走来,走得很艰辛,但也走得很成功,并且一走就是42个春秋。在这40多年里,他走的是一条戏剧改革之路,创新之路。
  郑春林在团里是一名二花脸演员,《五台会兄》是他演了多年的“看家戏”。他学的是甘肃省秦腔老前辈刘茂森先生的路子,刘老的《五台会兄》驰名甘、陕两地,郑春林几乎承袭了他的全部招数,因此,不少老戏迷竖指夸赞,说他是“刘派传人”,他一时也沾沾自喜。
  但随着对戏剧艺术认识的逐步加深,他对自己的表演越来越不满意。他深深体会到,表演是角色情感艺术化的自然流露,只有这样,才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1998年,郑春林参加甘肃省全省青年演员大奖赛,他特邀请本团编剧、导演对《五台会兄》这一剧目进行了重新制作,编排了一出《禅堂会》,参加演出后反映效果蛮好,获得大赛二等奖。他从这出戏中感觉自己“进戏”自然顺畅,参赛的其他青年演员同行也评价说很受感染。一些喜欢挑刺的青年朋友反映说:“老戏都像这样,我也会成戏迷。”
  从《禅堂会》到《五台会兄》,郑春林感触很深,悟出了三个新:
  一是本子有新意。
  因为本子严格按照“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基本原理结构人物关系展开戏剧矛盾,所以为演员刻画人物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演起来很顺畅,感情表达很自然,没有《五台会兄》剧中那种生硬感和为动作而动作的做作感。
  二是排导有新招。
  《禅堂会》剧导演对作为《五台会兄》剧精华的所谓十八个罗汉式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毅然扬弃了那些重复的,与塑造人物无益的舞台调度和程式的动作,重新设计了一系列新的符合角色的戏剧语言,没有了生硬做作,语言丰富了,看起来舒服,好看。
  三是音乐、舞美有新鲜感。
  《禅堂会》在保持秦腔音乐风格的同时,设计了新鲜、深厚的音乐和唱腔,取得了唱者感到既舒畅又活泼,听者认为既过瘾又新鲜,颇具现代音乐气息,效果俱佳。
  郑春林是团里一位名望很高的花脸演员,他扮演的不少角色深得戏迷及同行的好评。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其它,而是他追求创新的表演意识。
  在戏曲界里,谁都知道程式化是传统戏曲独有的性格,这一性格在戏曲自身的发展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当代的观众为什么对这门艺术兴趣不大,多数的回答是“听不懂”“看不明白”“大同小异”“没意思”。
  郑春林认为,究其根源,就是程式化过多过滥。《火焰驹》中的“爱廉传讯”中,他为了表现催马传讯的急切心情,在摒弃了一般的“趟马”程式中可有可无的动作之外,加入了一个“三大步”,很夸张,又很适度,一方面是马的飞奔,另一方面是人的心急如焚,作为这一段舞蹈的主题,得到戏迷的认可及肯定。“三大步”从而成为一个新的程式,融入传统程式之中,使之有了新面貌。
  深谙此道的郑春林懂得,净角的“画脸”是戏曲艺术中的精粹之一,它既有国画绘画艺术的特点,讲究色彩搭配,笔法流畅,立意深远,又不同于纸上绘画,而且“谱”规严格。
  郑春林说,固然画脸有“谱”,离“谱”就不行。但是,正如歌曲有谱,但歌手可以“处理”发挥的道理一样,脸谱也是可以“处理”的,“处理”得当,便是创新。
  郑春林在反复琢磨研究中,对一些角色的花脸在不违规不离“谱”的原则下试行改造,客观效果比较好。在这方面,他的做法是,首先是同一人物在不同戏里的脸谱予以“微调”。
  如张飞,同是一张以黑白为基调的“十字门”脸,因为在《古城会》与《芦花荡》中主从地位不同,情绪各异,因而在勾画面部线条时,特别是在眼眶翘起的角度上稍做变化,使人物内心的喜怒表形于色。
  这一小改,就招来了戏迷观众的关注,认为很有新意。
  再如包公,他额部的月牙图案含义深刻,表示铁面无私兼管阴曹之意,此“谱”万不可离。可是,月牙的颜色、造形、方向等各种剧种有所不同。
  郑春林在演出实践中,一改秦剧的月牙太正太呆板的旧制,吸取京剧特点,画出似秦非秦、似京非京的包公月牙,使开口朝左上方翘起,以表现包公在邪恶面前的凌然气概,看上去更具威仪。他这一小小改动,同行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传统戏中,通过挖掘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这是郑春林又一创新。
  他在出演《芦花荡》这一剧目中,反复掂量张飞的这场戏在三国整个故事中的地位,前半段突出“粗中有细”,在对那片沼泽地的硬软、高低、水势、苇草等的反比试中,表现出张飞对打好这场伏击战,活捉敌首周瑜有十分把握。
  后半段突出一个“气”字,尽力使张飞的言行足以使规定情景下的周瑜气得口吐鲜血、败归而亡。
  郑春林通过对张飞心理状况的把握,清醒地按照捉周、逗周、辱周、骂周几个层次推进,表现张飞捉放周瑜的过程。同老传统做戏相比较,郑春林突破了框框,他每演这出戏都能容易进入角色,招招式式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许。
  多年来,郑春林是团里的净角台柱,先后演出《铡美案》《回荆州》《战洪州》《火焰驹》等大小20余出剧目。
  郑春林自幼刻苦自励,热爱艺术,对所演的角色总是孜孜不倦地琢磨,用美的艺术技巧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由衷的赏识。
  郑春林是一位老老实实的演员,他追求的是脚踏实地创造真实的艺术形象。他不是在舞台上单纯的卖弄功架,他是在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镇定、乐观和必操胜券的思想情感。
  如前所说,他演的《禅堂会》的杨五郎,思想深处总是潜隐着一种悲愤、羞愧和思念父母的哀伤以及不甘遁入空门的矛盾。
  当他发现六弟杨延景捧出父亲的遗骨时,肝肠欲断,五内如裂。特别当唱道:“见父骨肝肠裂哭声大放”一句时,倾泻了满腔的悲痛,尤其在唱“裂”和“大”字上,几乎撕开了胸膛,掏出了心来在哭嚎。真情实感,颇为动人。
  作者简介
  赵智宝,男,汉族,1948年出生于岐山县蔡家坡镇王其村,中共党员,副编审职称,宝鸡市老科协银发人才专家库专家,宝鸡市政协文史员,岐山县政协文史研究员;长期从事新闻宣传文化工作,曾荣获陕西日报社二十佳通讯员、宝鸡日报社十佳通讯员;出版着作有《足迹》《桑榆集》《乐耕录》《大唐科技奇才李淳风》《春华秋实》《西岐戏苑》,主编《岐山县科学技术志》《夕阳正红》《中国礼仪文化之乡创建工作专辑》(政协岐山县文史资料第十五辑)等;其中《大唐科技奇才李淳风》被宝鸡市社科联评为社科类着作三等奖;《西岐戏苑》被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宝鸡市秦腔博物馆收藏,并荣获宝鸡市老科协、杂文散文学家协会“着书立说奉献奖”。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