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浓浓陕北情 陕西榆林榆阳非遗京城绽放绚丽光彩

2024-01-02 | 来源:榆阳宣传 作者:贾赟 秦庭
      走进惊鸿岁月,文化的书写总是笔下生花;悠悠历史长河,孕育着人类无数的珍宝。中华文明的殿堂里,非遗文化无疑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凝结着匠人的灵气与才华,而如何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走出去,是榆林市榆阳区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1月1日,“榆林·陕北民歌展”榆阳专场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开展。在一声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中,陕北民歌、榆林小曲、陕北说书、非遗技艺、榆阳好产品悉数亮相,集中展现陕北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为北京和全国人民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文化盛宴。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在杜朋朋、赵大地、贺国丰等顶尖陕北民歌手们的歌声中,鲜明的陕北地域特色、浓郁的时代气息、充沛的情感表达、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现场观众。
 
  “感觉这样的展览很有特色,特地带着小孩过来看,在现场看到复刻陕北的地貌,就像去了当地一样。通过参观这次展览让我对陕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算今后带着孩子去榆林看看。”游客裘文文说。
  “这次能够在北京,在我们的国家非遗馆参加陕北民歌展,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的陕北民歌从来没有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全国的平台上,让广大游客能够对陕北民歌及其内涵有更为深刻的认知。作为一名歌手我有义务给大家演唱和阐述陕北民歌,观众在现场可以听到不戴话筒、没有任何混响、干嗓子吼出来的陕北民歌。在这样的时代里这样的声音我觉得是很宝贵的,希望这样的声音能继续传唱出去,唱给更多的听众。”陕北民歌手贺国丰说。
  “很高兴能够参加榆阳区在北京举办的专场展览活动。陕北民歌能够在北京进行展览,成为陕北历史、文化的窗口,对陕北民歌的发展和未来意义非常重大。”陕北民歌手赵大地说。
  在非遗展示区,五位非遗技艺传承人用匠人的巧手和智慧铸造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一张张普通的红纸、一块块平常的木头、石头,都在他们手腕纷飞间变成了石雕、木雕、剪纸、刺绣等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非遗作品。
  这些古老的非遗项目,是指尖上无限辽阔的艺术世界,承载着榆阳丰厚的历史与人文魅力,更是属于陕北传统文化的独特记忆。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老非遗,正在绽放出熠熠的时代光彩。
  “作为榆阳非遗的传承人,我们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全国这么高的平台上展示非遗技艺,让全国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看到了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对非遗文化的重视,作为传承人我更有信心把这个事业做好,让榆阳非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陕西省美工大师、枣木雕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彦飞说。
  “我们非遗传承人希望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特色传承好非遗技艺,今天我就用剪刀、红纸向全国游客展示榆阳剪纸。”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陕北剪纸第五代传人曹宏霞说。
  近年来,榆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各级文旅部门的精心指导和支持下,对陕北民歌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保护和弘扬。2018年,榆阳区高质量建成全国唯一的陕北民歌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2021年成功创建为“陕北民歌之乡”;2023年协助榆林市文旅局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邀请全国近200个非遗项目、400多位非遗传承人来榆阳交流展示。同时与东方演艺集团深入合作,成功恢复组建陕北民歌合唱队,共同承办了“唱响新时代·放歌迎未来”2023陕北民歌群众广场歌汇活动,掀起传唱陕北民歌的空前热潮。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的文化瑰宝、文化符号,三秦大地的一张金色名片,饱含着陕北人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它始终植根于人民生活,始终与民族命运相联系、与时代旋律紧相随。我们在北京办这次展览,目的就是展示陕北人民的奋斗史、发展史,展示新时代榆林人民精气神,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同时,我们希望通过独特的展览形式,给首都人民献上别样的陕北民歌体验,丰富百姓的文化艺术生活,带动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事业。”区长崔飞说。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