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记忆》——我经手修建的“柞水第一国营食堂”

2023-11-30 | 来源:柞水县政协 作者:周友斌
     
      1964年,我(王兆明)在黄花岭修路,1966年修路结束后把我们七八个人分到副食公司下设的服务公司当临时工。
  我才去的时候,县城里无论机关单位还是私人没有一幢两层的楼房。当时第一食堂、亦叫中街食堂,是在原邮电局北边隔壁小小的两间房,一间房子做餐厅、一间房子为操作间。土楼上住客,很不适应当时的形势。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中街这个食堂为中心成立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站”。当时公司经理韩树魁,食堂负责陈锦文。他们确定叫我写个翻盖改造扩建食堂的报告,我说不干则已,要干就大干,好好重新修一个像样的食堂。公司同意了我的建议,于是叫我把报告送到县政府,没想到很快就批了。公司决定由我负责征地、规划设计、具体基建等。本来1968年手续就批准了,因发生“4·26”武斗事件后,人们吓得都四散回家而搁置。1968年10月单位职工才陆续回单位上班。当时也没有人管事,乱糟糟的。
  1969年上半年,我着手征城关二队的近二亩空闲地,北边紧挨县委大院(现今的迎春广场)、南边是食品公司的空地,请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做规划设计,记得设计费是4000元。我读书少,看不懂图纸,还到宝鸡去学习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就动工平场地、挖基坑,基础施工用水泥40吨,请省设计院来人验收基础,他们看了说:“你们这个基础就是建10层楼也没问题。”
  当时柞水县没有建筑队,也无人能修楼房。是安康五里建筑队队长尹正乔自己上门来联系承建的,这个建筑队是民间建筑队,采取包工不包料形式。修建这座两层楼工程总预算4万元,先期只拨了2万元。正式施工后,物资局的材料供不上,我到石镇供销社找负责基建的王添满借钢筋、钉子、油漆等,总之是东拉西扯,凑凑合合的。加之资金缺口大,政府追加了5000元,总投资不到4万元。门窗是自己从营盘林场拉木料,建筑队木工自己做的。楼板是建筑队自己预制的凹形楼板,请人用架子车从什家湾砖厂拉回小青砖。直到1970年5月底建起这座坐东向西临街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柞水第一楼。
  该楼是双面楼(即筒子楼)每层10间,3.3米的开间,进深11米,其中过道占了1.5米,两边的房间进深就不大了。一层以大门为界,大门过道占了一间,大门南端一层临街五间是餐厅,北端有一间营业室、一间大通铺、一间值班室,一间商店。二层全部是客房。
  1970年7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当时招了一批服务员,连同中街食堂的服务员叫来一块培训接待礼仪。虽然没有剪彩,也算是搞了一个仪式。吃饭的人不多,去看热闹的人不少。由于新修的食堂规模大,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一食堂”,中街食堂成了附属地,便改为第二食堂。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