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在南京(散文)

2023-11-09 | 来源:丝路都市文化汇网 作者:宁业龙(江苏)
  在南京最繁华的中山南路上,有一个特别的旅游打卡地一一熙南里。这个宏大而阔气的甘家大院里,又有两间引人注目的房舍一一严风英旧居。一间是卧室,另一间是琴室。
  前来参观严凤英旧居的游客络绎不绝,多数是五十岁以上的人,是怀着对严凤英的崇敬和仰慕而来的,可谓“严迷老粉”。他们看得仔细认真,边看边和身旁的游客谈论几句,回忆严凤英的艺术生涯和在南京的一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
  我也是个“黄梅严粉”,凡是严风英参演的黄梅戏,我几乎全看过,就连电视剧《严凤英》也看过几遍。这回来甘家大院,也是为了采集严凤英与甘律之的那段特别感情故事而来。
  举目琴室,我看到悬挂着严凤英面露微笑而深思的照片,似乎听到她在诉说,自己来南京的那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解放前夕,不满20岁的严凤英,为躲避国民党兵的迫害,谋求生计,辗转到南京,在一家舞厅当伴舞。一次偶然的机会,严凤英被一间京剧票友茶座吸引,由此认识了茶座的创办者甘律之。
  我和游人都对甘律之此人关注起来,寻找到他的资料介绍:他是南京解放前赫赫有名的甘家大户的少爷,相貌堂堂,举止儒雅,斯文达理,善解人意。他平时爱好京剧和昆剧,不仅老生小生都会唱,京胡也拉得精彩。认识严凤英后,甘律之教她唱昆曲、排戏、练功,没有一点阔少爷的清高。
  严凤英很快就接受他的才艺辅导和经济资助,并在甘家大院快乐地生活着。每天下午,甘律之陪着她一起去京剧票友俱乐部练唱会友,这对她在日后戏剧表演道路上的发展,起到筑基石的作用,俩人也因戏而结缘,互相产生爱慕之情。
严凤英与甘律之
  甘家大院里,常年丝竹悠扬,来往访客络绎不绝。严凤英受到昆剧世家的甘贡三老先生和甘律之的父子倾心指导,很快学会了《大登殿》《游园惊梦》《御碑亭》等京昆名曲,吸取昆剧、京剧等表演艺术的营养元素,改进黄梅戏的表演技巧和伴奏音乐,使其唱腔流畅,音色优美,吐字清晰,富有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
  晴空响春雷,新中国成立了,到处莺歌燕舞。严凤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出于对黄梅戏的酷爱,在甘律之忍痛割爱的支持下,恋恋不舍离开南京甘家大院这个温馨的港湾。
  回到安庆黄梅剧团后,她把在南京学到的京昆艺术元素,大胆创新运用到黄梅戏的表演和唱腔中,其中,《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牛郎织女》等优秀作品,都蕴含京昆剧的艺术魅力。《天仙配》更是一部上品佳作,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由中国上海电影代表团,推荐到芬兰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一炮打响。着名表演艺术家秦怡,把国际友人高度评价此片的消息告诉严凤英,她激动得晚上睡不着觉,及时把喜讯转告给所有的剧组人员分享。
  从此,严凤英的名字和黄梅戏在全国传颂,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
  爱情的力量强大而温馨,有情人终成眷属。1954年9月,严凤英参加上海华东地区戏剧曲艺汇演后,带着一等奖的桂冠和鲜花,赶到南京,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心上人甘律之,走进婚姻殿堂,我国着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亲自为他们主持婚礼,南京的文化界和艺术家们,欢聚一堂,为心结梨园、志同道和的一对新人庆贺,轰动南京城,天仙配的故事,神奇地演绎在南京这座文化古城,展现在我们的身边。
  如今,甘家大院(南京民俗馆),已成为南京的又一旅游热景点,严凤英的老粉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黄梅戏表演大师,那段精彩绝伦的人生经历和爱情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宁业龙,江苏作家、摄影家、业余诗人。军旅生涯二十多年,七次荣立三等功,曾在《解放军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南京日报》及诗刊发表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一百二十多篇。《神奇的猎手》《黑脸财神》等,编入全军《报告文学集》。出版写作专着三十多万字。现代诗《一抹夕阳红》获全国三亚杯一等奖,《父亲的扁担》获二等奖,《阳光与雪》刊登于《印尼日报》。参加多部电视剧和短话剧创作,多次获奖。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