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
2023-07-31 | 来源:本网
作者:陈辉
写在八一建军节,仅以此文敬献英雄先烈。
他们追击的脚步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他却仍然躺在这里静静地睡着,因为他真的是太累太累了,连日来的急行军和激烈战斗,使他疲惫到没有一丝力气了。这个叫作马家山的高地,是这次战役中最重要的阵地,经过猛烈的冲锋,最后被胜利地拿下了,部队继续沿渭河向西突击。
连长临走时对他说:“万娃子,你好好在这里歇着,我们先去忙了,回转了再来看你”。说完,连长把自己的军帽小心翼翼、端端正正地给他戴上,就向远处走去了。
他的帽子不能用了,也找不见了。那一会他紧紧跟在连长身边,一路向前快速猛冲的时候,突然觉得额头上火辣辣的。一颗飞射的子弹把帽子连同一片肌肉挂走了,瞬间他就什么也不记得了。 身下是一片绿汪汪的苜蓿地,他不知道自己躺了多长时间,醒来以后只觉得渴的不行,好像口里在往出冒火一样。周围的苜蓿似乎在微微地摇晃,有很多紫色的小花在一同跳动。
他慢慢地试着动了动,好像手臂不怎么听使唤,就用出了浑身的力气,揪下了一小撮水滋滋的苜蓿。终于,他把那撮苜蓿塞进了嘴里,慢慢地嚼着、嚼着,然后就静静地睡着了……
村里的老乡们来料理他时,惊讶地说:“这还是个碎娃啊”。当那位大娘用颤抖的手,一边擦拭着他模糊的伤口时,一边说了一句“这都没有我娃大呢”就放声大哭了起来。
田野里一片安静,仿佛远处渭河流水的哗哗声都能听得见。周围的庄稼地一片狼藉,这里的战斗早已结束,我们的部队已经西进远去了,只留下空气里弥漫的硝烟味道。 七月流火,在一九四九年的这一年里,注定在秦岭脚下渭河两岸,有一场惊涛骇浪要发生。七月十日,决定西北解放全局的扶眉战役打响。到七月十四日下午,共歼敌国民党胡宗南集团4.4万多人。以人民解放军大获全胜而结束,这是解放战争中西北战场上最大的战役。
他所参战的眉县横渠镇战斗,是战役里一个重要的攻坚战。经过英雄们的浴血奋战,我们胜利了、人民胜利了,而这个跟随兄长一块参军转战的娃子,却永远地长眠在渭河平原了。在扶眉战役中牺牲的三千多名战士里,他被安葬在眉县长兴镇的扶眉战役烈士陵园里,这里是当年战役发生的主战场。
每次来这个陵园瞻仰的时候,我都会在他的墓地前停留许久。当我第一次走进他的墓碑,看见碑文里年龄只有十七岁的时候,我的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
我在想如今的孩子十七岁的时候,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在想现在这么大的孩子要去旅游时,家长几乎给包办安排好了一切,而他这么大就扛枪打仗南征北战了;我更想在酷热难耐的夏日,我们的孩子想喝什么就有什么。而他在临别的时候,仅仅地嚼下了一小撮湿润的苜蓿。 每当想到这里,我痛彻心扉、泪如泉涌。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应当记住有这么一个十七岁的孩子。
翠绿的巴山郁郁葱葱,苍劲的松柏漫山挺立。一条苎溪河沿着蜿蜒的山坳,朝着东南方向缓缓地流淌,它一直流到了远方的长江里,这里就是他的老家。
也许,他曾经顺着河水玩耍过多少回,当他疯够了躺在河边歇着时,听见阿妈在山坡上喊他回家吃饭;也许,他还想着去河的尽头看一看长江;也许,他还有许许多多的也许……
我真的不敢仔细思量,在川北的那个小山村里,他的爸妈再也看不见那顽皮的身影、再也喊不到回家吃饭的万娃子。或者是当知道他们的万娃子,安息在北方秦岭山下的黄土坡上,该会是怎样地肝肠痛断啊。
那天,那位关中的大娘一边细心地照料他,一边撕心裂肺地为他痛哭伤心。老人家把对儿子般的哭泣,全部扬撒在了宽阔的渭河边上。 我多次去陵园祭奠烈士们,也多次去纪念馆发掘材料,可由于时间久远,当时战场的情况复杂多变,除了墓碑上确认标记的信息以外,再没有更多可资利用的资讯。我只了解到迄今发现为止,他是扶眉战役中年龄最小的烈士,我在心里默默地记着这位年轻的战士。
扶眉战役战场涉及周边几个县,区域里有几十个战斗点,几乎每一个点都有牺牲的烈士。一九五三年开始建设陵园,选择在当年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即眉县火车站狙击战原址附近,它位于眉县常兴镇街道东边一公里处,这就是现在的扶眉战役烈士陵园。
从陵园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从当年战场的各个地点,搜集、寻找、挖掘、迁移烈士们的遗骸,集中到陵园里更加妥当地安葬。大部分的烈士都是从别处迁移回来的,包括这位我们敬仰的年轻小战士。他是从马家山战场掩埋地迁移来的,距离此地有十余公里。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陵园里安葬了2160位烈士。一直到今天,寻找烈士回家、安葬忠骨进园的工作,仍然在不停地进行着。 烈士陵园是英烈们的安息地,也是我们后来人心灵的洗濯处。每次收集一些英雄的事迹,都会使我获得精神上的营养;每当走进这片肃穆的园地,不由让人产生出许多感怀。
我站在园区举目远望那青山的高处,一行“弘扬英烈精神”的红色大字映入眼帘,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继承英烈精神是赓续民族根脉的保证。一个没有了英雄崇拜的社会,是没有什么所谓的高尚精神的。
一年又一年的节日来到又复去,一次再一次的悼念追思又离开,我常怀敬重乐此不疲,一束鲜花芬芳常新。这里安寝着我们的先烈,他们是我们永远的亲人、永远的恩人。
今天又逢八一建军节,我写下了这些话语,权作是来看望他们,也算和他们说几句暖心的话儿。还有,那位叫作万娃子的小前辈。安好!安好!
陈辉,陕西乾县人。作家、评论家、刊物总编。长期从事文化工作,作品散见于各类媒体达二百多万字,并获各级多种奖项数十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陕西省分会副主席。
——题记
连长临走时对他说:“万娃子,你好好在这里歇着,我们先去忙了,回转了再来看你”。说完,连长把自己的军帽小心翼翼、端端正正地给他戴上,就向远处走去了。
他的帽子不能用了,也找不见了。那一会他紧紧跟在连长身边,一路向前快速猛冲的时候,突然觉得额头上火辣辣的。一颗飞射的子弹把帽子连同一片肌肉挂走了,瞬间他就什么也不记得了。
他慢慢地试着动了动,好像手臂不怎么听使唤,就用出了浑身的力气,揪下了一小撮水滋滋的苜蓿。终于,他把那撮苜蓿塞进了嘴里,慢慢地嚼着、嚼着,然后就静静地睡着了……
村里的老乡们来料理他时,惊讶地说:“这还是个碎娃啊”。当那位大娘用颤抖的手,一边擦拭着他模糊的伤口时,一边说了一句“这都没有我娃大呢”就放声大哭了起来。
田野里一片安静,仿佛远处渭河流水的哗哗声都能听得见。周围的庄稼地一片狼藉,这里的战斗早已结束,我们的部队已经西进远去了,只留下空气里弥漫的硝烟味道。
他所参战的眉县横渠镇战斗,是战役里一个重要的攻坚战。经过英雄们的浴血奋战,我们胜利了、人民胜利了,而这个跟随兄长一块参军转战的娃子,却永远地长眠在渭河平原了。在扶眉战役中牺牲的三千多名战士里,他被安葬在眉县长兴镇的扶眉战役烈士陵园里,这里是当年战役发生的主战场。
每次来这个陵园瞻仰的时候,我都会在他的墓地前停留许久。当我第一次走进他的墓碑,看见碑文里年龄只有十七岁的时候,我的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
我在想如今的孩子十七岁的时候,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在想现在这么大的孩子要去旅游时,家长几乎给包办安排好了一切,而他这么大就扛枪打仗南征北战了;我更想在酷热难耐的夏日,我们的孩子想喝什么就有什么。而他在临别的时候,仅仅地嚼下了一小撮湿润的苜蓿。
翠绿的巴山郁郁葱葱,苍劲的松柏漫山挺立。一条苎溪河沿着蜿蜒的山坳,朝着东南方向缓缓地流淌,它一直流到了远方的长江里,这里就是他的老家。
也许,他曾经顺着河水玩耍过多少回,当他疯够了躺在河边歇着时,听见阿妈在山坡上喊他回家吃饭;也许,他还想着去河的尽头看一看长江;也许,他还有许许多多的也许……
我真的不敢仔细思量,在川北的那个小山村里,他的爸妈再也看不见那顽皮的身影、再也喊不到回家吃饭的万娃子。或者是当知道他们的万娃子,安息在北方秦岭山下的黄土坡上,该会是怎样地肝肠痛断啊。
那天,那位关中的大娘一边细心地照料他,一边撕心裂肺地为他痛哭伤心。老人家把对儿子般的哭泣,全部扬撒在了宽阔的渭河边上。
扶眉战役战场涉及周边几个县,区域里有几十个战斗点,几乎每一个点都有牺牲的烈士。一九五三年开始建设陵园,选择在当年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即眉县火车站狙击战原址附近,它位于眉县常兴镇街道东边一公里处,这就是现在的扶眉战役烈士陵园。
从陵园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从当年战场的各个地点,搜集、寻找、挖掘、迁移烈士们的遗骸,集中到陵园里更加妥当地安葬。大部分的烈士都是从别处迁移回来的,包括这位我们敬仰的年轻小战士。他是从马家山战场掩埋地迁移来的,距离此地有十余公里。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陵园里安葬了2160位烈士。一直到今天,寻找烈士回家、安葬忠骨进园的工作,仍然在不停地进行着。
我站在园区举目远望那青山的高处,一行“弘扬英烈精神”的红色大字映入眼帘,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继承英烈精神是赓续民族根脉的保证。一个没有了英雄崇拜的社会,是没有什么所谓的高尚精神的。
一年又一年的节日来到又复去,一次再一次的悼念追思又离开,我常怀敬重乐此不疲,一束鲜花芬芳常新。这里安寝着我们的先烈,他们是我们永远的亲人、永远的恩人。
今天又逢八一建军节,我写下了这些话语,权作是来看望他们,也算和他们说几句暖心的话儿。还有,那位叫作万娃子的小前辈。安好!安好!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陈辉,陕西乾县人。作家、评论家、刊物总编。长期从事文化工作,作品散见于各类媒体达二百多万字,并获各级多种奖项数十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陕西省分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