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九大奇迹”面世的前前后后——人民雕塑家孙霁岷印象记

2023-05-27 | 来源:本网 作者:姚村社 宋健
  说实在的,我是不喜欢傲气之人的。初识孙霁岷先生,总觉得此人多少有点傲气,特别是谈艺术、谈雕塑、谈他的《华夏之碑》时。
  2021年10月25日,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播出了对孙霁岷的访谈。该节目首次披露了先生的巨型雕塑作品《华夏之碑》,入选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期间,孙霁岷顺着主持人的话将《华夏之碑》称为“国家名片”,并将国内雕塑界颇负名望的人士对《华夏之碑》的评价和盘托出:
  ——宏思巧构。
  ——世界第九大奇迹。
  ——多少人用了多少办法想表现黄河,都没有解决问题,我认为你解决了。
  ——很有气派,当代表五千年中华之文化,不愧是一件杰作。
  ——十分宏伟的艺术巨构,若能建成,会是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时代标志性大作品。
  ——《华夏之碑》的主像华夏,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几千年都不曾出现过这样的作品,无论怎样评价这尊雕塑都不为过,雄浑大象。
  其实人们没有必要怀疑这些评价的真实性,但在这样的节目里,面对国内外受众,对于自己的创作初衷、思路、过程以及作品的特点、优长等等,你可以大谈特谈,是否一定要将这些溢美之词都展示一下呢?
  诚然,任何东西都是需要时间检验的。《华夏之碑》需要细细品味,国内雕塑界颇负名望人士的相关评价需要耐心揣摩,作为一个西安美术学院毕业、为雕塑艺术奋斗了大半生的孙霁岷,也需要慢慢咀嚼。久了,始发现孙霁岷浑身所透出的并非傲气,而是傲骨。
  一、我这一辈子还没有碰到过拿不出作品的时候,脑子里总有东西排着队,几乎都是青一色的“重大题材”
  穷则思变。小时候的孙霁岷家境贫寒,兄妹四五个,母亲过早病故,父亲又在参加村里修建学校的义务劳动中受重伤骨折。
  转机还是来了,1951年爱画画的孙霁岷经考试参加了工作。1960年,在一次展览筹备的美术工作中,他深得组长渭南师范美术老师易兴登赏识,极力鼓励其报考西安美院。其实,彼时的他曾一心想当演员,报考美院雕塑系只能算是某种好奇和冲动。
  孙霁岷是幸运的。在古城的这座艺术殿堂里,他遇上了马改户、陈启南、林士岳等好老师。马的作品有很好的示范效应,让人容易领悟如何从生活到艺术,从而较快掌握创作方法;陈的理论则把你的思想提得很高很高。
  有了近二十年艺术实践、且取得了创作多件作品的成绩之后,40多岁的孙霁岷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不惧别人见笑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一年。他非常珍借这次学习机会,欣喜自已兼蓄了两校之长,对雕塑特征的理解更为透彻:雕塑语言一以当十,凝炼,最具永久性、纪念性特征,便于说“狠话”,干“大活”。
  让我们信手撷取几件作品印证一下主人公的“大活”吧:
  文革中在筹备“湘区党委(长沙清水塘)纪念馆”时,文字组送来一个非常冗长的雕塑题目:毛先生在中共湘区党委对工农党员进行路线教育,大家一看摇头不止。结果是,由孙霁岷操刀、后来被舆论大加赞赏的《东方欲晓》横空出世。老艺术家钟灵着文,将《东方欲晓》与他的诗、石鲁的国画相提并论。
  展现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英雄形象的作品《母恩辉煌一一蔡和森满门忠烈碑》面世后,有专家情不自禁地感叹:这样的构思构图一般人是拿不出来的。《义勇军歌祭》经过全国数十家报刊报道评介后,最终被收入《图文·20世纪中国历史》。
  孙霁岷的这几句话给笔者印象很深:我这一辈子还没有碰到过拿不出作品的时候,脑子里总有东西排着队呢,几乎都是青一色的“重大题材”。
  二、这些人文的、自然的景观,时间的、空间的艺术,蕴藏着中华民族巨大的文化密码和美学智慧。“秦中”实在还是作家、艺术家的福地
  任何艺术都须臾离不开文化沃土的滋养,出生于陕西华阴的孙霁岷更是得到家乡文化的熏陶。秦中自古帝王州,三秦大地有着数也数不清的历史文化遗存,单就帝王陵墓,孙霁岷去过秦陵、杨陵、杜陵、茂陵、昭陵、顺陵、乾陵陵墓。每到一处,非得爬到陵顶才肯罢休。  一次,五六位艺术家同路去乾陵,大伙只在陵前看看石雕,论论长短,再瞧瞧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的墓室便完事,孙霁岷则向陵顶爬去。到峰顶一看不禁脱口而出:哇,武后选中之地,依关中,望秦巴,气度非凡,真乃风水宝地!
  华阴所在的渭南市,不光是字圣苍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三圣的故里,大诗人白居易,唐大将郭子仪的家乡,还是杨虎成将军的家乡。华阴市也不容小觑,关西夫子杨震、文学家杨修、杨迥、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都生于华阴。西岳华山、华岳庙,黄、渭、洛三水交汇处,都是华阴的“代表作”。
  从孙霁岷所在的岳庙曲城村那个角度观赏华山全貌,整个一个金字塔结构,山体略呈青兰,赤橙的仙掌高擎云端,那是着名的关中八景之首——华山仙掌第一景,奇险壮美,冠绝天下。华岳庙是五岳之中规模最大的岳庙,号称陕西的故宫。有城廓、角楼、东西牌楼,灏灵门、五凤门、棂星门、金城门,金水河、桥,灏灵殿,寝宫,御书楼,放生池,万寿阁等等。当然,还有伴随孙霁岷长大的秦腔、眉户、老腔皮影、时腔(碗碗腔)皮影。孙霁岷不无自夸地说:这些个人文的、自然的景观,时间的、空间的艺术,蕴藏着中华民族巨大的文化密码和美学智慧。“秦中”不仅“自古帝王州”,实在还是作家、艺术家的福地!
  三、如果我有精力,《华夏之碑》面世中所遇到的麻烦和经历,即使按照其原始状态记录下来,不加修饰都能成为一部主题深刻的长篇
  要想追溯《华夏之碑》的创作历程,恐怕得从1976年说起。当年主席纪念堂正门和南门的雕塑,原本是为了配合纪念堂的落成作为一个过渡,接下来会继续组织创作,成功之后再置换。于是,在全国雕塑家中启动了全面的征稿活动。
  孙霁岷1960年从西安美院雕塑系毕业后,分配至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工作6年后转调湖南省革命烈士公园,1979年又调至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美术家协会工作。
  孙霁岷的一组稿子得到来湘检查征稿工作的领导王克庆(中央美院)的高度赞赏:这组稿件从毛先生诗词出发,并未拘泥于诗词本身,而是充分调动雕塑艺术之长,加上自身的联想……只是由于多种原因,征稿活动后来不了了之。
  1980年夏季,孙霁岷在京期间住中央美院。每晚去天安门广场,他总是不自觉地到纪念堂的南门,用自己三步两米的方法丈量纪念堂到正阳门的距离,大概只有80米左右,想着自己的作品真要作的话,这里恐怕放不下。
  稿子在脑海中开始发酵,《华夏之碑》的雏形渐渐清晰起来。适逢《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行将筹备,1983年的全国预备工作会议期间,某一天下午集中看稿,各省、市按要求把各自的稿件(照片或画稿)上墙,相互观摩。
  雕塑界的领军人物刘开渠先生在总结讲话的最后说:各省除了这次会议看的稿子外,还有没带来或有新的想法也可以报个题目。孙霁岷稍稍犹豫后站了起来:“我们湖南报一个——《华夏之碑》。”
  会场顿时鸦雀无声。晚饭后大家去棉花胡同看电影,广州美院梁明诚院长赶上来问孙霁岷:“老孙同志,您下午报的那个什么《华夏之魂》——”孙霁岷赶忙纠正:“之碑。”
  对方接着说:“您能不能给我说说什么情况?”孙霁岷毫无顾忌地把《华夏之碑》构思的梗概讲了一遍,梁明诚院长表示:“这当然行啦,你给刘先生汇报一下,他一定会支持的。”
  孙霁岷这样对笔者说:如果我有精力,《华夏之碑》面世中所遇到的麻烦和经历,即使按照其原始状态记录下来,不加修饰都能成为一部主题十分深刻的长篇。
  说这话是有原因的。次年《华夏之碑》送展,不知何故,包括评选条件在内的种种迹象也表明,展会领导层有人在极力阻止其入选,但在主持正义的全国各地代表面前,阻力最终被冲破。最后进行无记名投票,《华夏之碑》以19:7的压倒多数毫无悬念地胜出。
  一位画友不无同情地告诉孙霁岷:“你太天真了,你把天捅了个窟窿,人家一个个惨淡经营大半辈子,你这一步把所有人都跨过了,岂能容你!”
  孙霁岷闻之不由自言自语起来:难怪圈子里流传什么“南霸天”、“西霸天”什么的。
  四、《华夏之碑》不仅能激发全世界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爱国热情,也能在服务和推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肩负起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友好交往的使命
  孙霁岷对雕塑艺术的理解是透彻的、精辟的。《华夏之碑》正是在此基础上,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创作而成。作为一座超巨型纪念碑,《华夏之碑》由一个平面呈倒“”形,分别为三段不同高度的平台构成一体化的基座。起始段约15米,最高段约22米,末尾段约9米,最长处约600米,最宽处约292.5米,上层建筑为四座高约55米的编钟型殿堂,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高约450米的主像及其基座。
  数十座自然形史碑,分置于第二殿堂之后的甬道两侧,形成一种参差错落、疏密有致、体量有别的韵律和节奏,仿佛一部雄浑的乐章。纪念碑外观通体为白色花岗岩,基座上甬道为红色花岗岩,史碑材质为深色亚光玻璃。朝瞻者循着一条螺旋形线路,起伏前行,隐喻历史前进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大势。
  四座殿堂门楣上端嵌有四大发明的青铜馏金浮雕,并以据称为“第五大发明”的三千个常用汉字真、草、隶、篆四种书体分别镌刻在四座殿堂的外立面。数十座自然形史碑分别刻有历朝大事记,四座殿堂内展现的是辉煌璀璨的五千年文明画卷,以雕塑和绘画全方位再现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以及为人类作出的不朽业绩和历代风流人物。
  《华夏之碑》的主像《华夏》既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运用艺术形式和宇宙对话的最具佳语言,也是人类终将获得彻底解放,汇聚起磅礴智慧和力量的自由象征。其创作手法多维,从内容出发,力求尽可能创造出鲜明的、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气派,融汇其他文化之长,跌宕起伏、廽环升腾、内外呼应、依次展开……
  《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香港《文汇报》、《美术》、《中国美术》、《世界画报》以及百度、腾迅等曾连篇累牍的予以报道和评介。孙霁岷也因此获得许多荣誉和称号,不过他最认可的是“人民雕塑家”这5个字。
  作为作者,孙霁岷对《华夏之碑》的评价是:不仅能激发全世界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爱国热情,也能在服务和推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肩负起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友好交往的使命。
  此可谓一语中的,并与一些业内人士的说法不谋而合:《华夏之碑》可在必要时为国家或者其他什么重要的活动提供一个显赫而得体的平台,能开展各种国际文化交流及研讨活动;能以多种方式把爱国主义教育延伸至大、中、小学的教室、礼堂、图书馆以及各种各样的公共场所;也能以高仿真的复制品提供各种高端需求。
  《华夏之碑》早已获得双重版权,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目前,一个颇为令人振奋的消息是,渭南一家科技公司对《华夏之碑》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华夏之碑项目建议书》已经出笼,初步选址于华阴。
  此址位置独特,北可腑瞰黄、渭、洛三河,南可对峙“华夏之根”的华山,周围有关中平原、黄土台塬、秦岭、风陵渡、中条山以及潼关古城和函谷关层层拱卫,山河雄盛,壮哉壮哉。还可进而由各地接连开发更多旅游项目,西有唐都长安,东有唐东都洛阳,北有史马迁故里韩城及上游的壶口瀑布等,以《华夏之碑》为依托,将这些古今名胜串连起来开展游艇旅游活动,最终东可达海,西可至内蒙古、宁、青、甘诸省区。
  孙霁岷不无自嘲地告诉笔者:我内心其实很朴实的,只是生了一副不太朴实、不够接近群众的外表。不说别的,在单位或者上街,我经常会与那些保洁员、清洁工拉呱,拉着拉着有时竟走不开了……
  至此,拙文也将收笔,笔者还想再说一句,事实证明,孙霁岷只有傲骨,没有傲气。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