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作品】大草挥毫写人生/赵智宝(陕西)

2024-12-31 | 来源:丝路都市文化汇 作者:赵智宝

  2025年新年前夕,在2024年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中,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档案局干部黄宗科榜上有名,他凭借卓越的艺术才华,两副作品分别获得书法艺术大赛书法特等奖、一等奖。

  在这个数字信息化年代,这消息一瞬间传遍了他的故乡岐山大地,一时成为网红,不少书法业界专业人士、书法爱好者、亲朋好友都纷纷为他点赞,投去敬慕的目光。

  墨缘堂书画大赛是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国性书画比赛,参赛者包括众多知名书画家和艺术家。该比赛的奖项设置包括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表明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2024年累计参赛晋级作品1322副,黄宗科获艺术大赛书法特等奖。

  黄宗科这个名字,熟悉的人都知晓他博学多才,表面为人谦逊低调,内心清高淳朴,犹潜龙卧于乡野,潜心学问,敏于时事,编纂志书,弘扬传统文化,在诗书画、地方志等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在岐山算是个大名鼎鼎的文化人。

  他对文史、书法等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研究,在岐山县民间负有盛名,他不愿混迹于团团伙伙的名利圈子,不阿谀攀附,甘为布衣,清贫乐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始终保持着他内心的那份高雅与纯真。

  这次获得书法大奖,并非偶然,这是他对书法研究和自己胸怀心声的流露,是对如今喧嚣尘世的无声抗争。

  黄宗科,生于1967年,陕西省岐山县蒲村镇双桥村人。字公正,又号竹节、桃花源隐、孤独子,这些字号不仅体现了他对公正、坚韧、隐逸与独立的追求,也映射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学术情怀。

  他身任岐山县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岐山县志》《岐山县年鉴》的主编。

  为宝鸡市档案学会与地方志学会的会员,宝鸡市地方志专家委员会专家,宝鸡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近年来,黄宗科先后受聘中国名酒酒志《西凤酒志》副主编,担任主笔。至2023年底,连续主编出版《岐山年鉴》7卷(2017-2023)。

  《岐山年鉴》(2018)被评为陕西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三等奖,《岐山年鉴》(2019)被评为陕西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二等奖,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三等奖。

  指导完成《岐山农商银行》《北寨子村孟家堡志》《岐山慈善志》等志书编纂出版,真可谓是工作业务与书法艺术创作双翼齐飞!

  黄宗科自幼聪敏,对语言文字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和记忆力。他写字时下笔特别重,入木三分。

  小学二年级时,他的一位本族堂叔教他们语文,字写得很好,也很讲究,特别是写横折时,总爱在转折处斜压一下再下行,使字右上角圆滑而不是直接方折,有点像瘦金体的横折,但又不那么明显,处理好横折笔画是写汉字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书法与写字的区别之一,无意间这位族叔就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位书法启蒙老师。

  黄宗科崇拜毛泽东,喜欢李白。少有胸怀天下,兼济苍生之志。在他人生失意、彷徨、迷茫、醉生梦死的至暗时刻,他把诗词、书法艺术作为他的精神慰藉和寄托,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黄宗科的书法初以颜体楷书入道,兼习王羲之、颜真卿、怀素、黄庭坚、赵孟頫、于右仁、毛泽东、启功等古今名迹,勤学细悟,广采博取,兼收并蓄,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后学习林散之,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

  其书以草书见长,遒劲秀美,飘洒自然,墨法多变,气势磅礴,颇有毛体风范。

  此次有两副作品参加墨缘堂艺术书画大赛。其中草书王昌龄诗二首获得特等奖,毛泽东七律长征获得一等奖。

  专家对王昌龄诗二首的评语写到:黄宗科老师书写的王昌龄的两首经典边塞诗,将诗歌的雄浑悲壮之情与书法的流动美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力。

  观赏这幅作品,仿佛不仅读到了诗句中的壮丽景象,也感受到了笔墨之间的力量与情感的共鸣。

  从整体风格来看,黄老师采用草书体进行创作,笔势奔放流畅,字形结构多变而富有动感,极具表现力。草本本身讲究“以简驭繁”,不拘泥于每一笔画的规范,而重在体现线条的连贯与气韵。

  黄老师的运笔潇洒自如,纵横挥洒间充满了力度和节奏感,行气贯通,给观者以磅礴的视觉冲击力。

  从用笔来看,黄老师将中锋与侧锋灵活结合,笔触淡淡相间,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

  例如在“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中,“明月”二字用的笔轻盈舒展,仿佛描绘出了明月悬空的清冷意境;而“长征”二字则运笔厚重,力量感十足,生动地传达了征途漫长而艰辛的画面感。

  特别是“飞将”中的“飞”字,笔势飞扬,充满动感,仿佛看见了驰骋疆场的英雄形象,草书之妙于此可见一斑。

  再看章法布局,作品将诗句分为数行进行排列,整体气势贯通,上下呼应,留白有度。字形大小错落有致,疏密之间自然流畅,打破了单一呆板的结构,形成了富有律动感的视觉效果。

  特别是在关键字句,如“黄沙百战”“不破楼兰”等部分,黄宗科将字形略作夸张,笔势更加飞动,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和诗句的情感表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幅作品的墨色变化也十分自然,浓墨与淡墨交替使用,赋于作品丰富的层次感,营造出一种苍茫的意境,仿佛与诗中“青海长云暗雪山”“黄沙百战”的边塞画面遥相互应,体现了黄老师对诗意的精准把握。

  总体而言,黄老师的这幅作品气势恢宏、笔力遒劲,将诗歌的壮丽意境与书法艺术的动感完美融合,既彰显了节书的奔放洒脱,又体现了诗歌的悲壮豪情。实属实力之作!

  黄宗科擅长书写毛泽东诗词,书写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更是大气磅礴,耐人寻味。

  专家评语写到:黄宗科老师的这幅书法作品《毛泽东·七律·长征》以毛主席经典诗词为书写内容,通过遒劲洒脱的书法风格,将诗中波澜壮阔的意境和不畏艰险的豪迈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幅作品无论从整体布局、书写气韵,还是个别字的笔法和墨色变化来看,都展现了黄老师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对诗词内涵的精准把握。

  从整体布局来看,这幅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节奏感和流动感。

  诗句分成多列排列,字距和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显得疏密有致,又增强了整幅作品的动态美。每列书写中,字形大小略有变化,但并未失去整体的和谐感,呈现出一种自然流畅的视觉效果。

  这种布局既表现了诗词内容中“远征难”“万水千山”等纵深感十足的壮丽意境,又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的艺术美。

  从书写风格来看,线条流畅有力,笔势充满张力。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红”“军”“难”三字,笔画雄浑,力度十足,字形开阔舒展,营造了一种豪迈壮阔的气势,与诗句的开篇语境完美契合。

  而“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万”“千”“闲”三字的用笔更加灵动,笔画间的顿挫和提按处理自然洒脱,仿佛能感受到红军轻松穿越千山万水的从容气度。

  尤其是“等闲”二字,收笔转折之间留白恰到好处,既呼应了诗句的意境,也为整幅作品增添了一丝灵动的韵味。

  用笔与墨色的变化是这幅作品的一大亮点。黄老师在书写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书法的特色,用笔或刚或柔,墨色或浓或淡,层次分明。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中的“云”字,用墨稍显干枯,笔画轻盈却不失力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云崖之上的轻柔之感。

  而“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则用墨浓重,笔画厚实,收笔处略带顿挫,突出了大渡桥铁索冰冷的沉重感,与诗句内容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章法布局中,上下行之间的连贯性处理得当,书法中的“连绵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一联,字与字之间通过自然的笔势连带,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充分表现了红军爬雪山的豪迈情怀和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这种连续性不仅让作品充满了节奏感,也增加了诗词内容的张力。

  总体而言,黄宗科老师的这幅《毛泽东·七律·长征》通过书法的自由洒脱与刚劲有力,将诗词内容的壮丽意境与书法艺术的独特美感完美结合。作品整体气势磅礴,笔法遒劲流畅,布局疏密有致,是一幅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同时,诗词中所传递的不屈精神与乐观态度,也通过黄老师的书法风格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真可谓:黄家有女赛貂蝉,长在深闺人不知。等闲识得桃花面,万紫千红第一春。

  艺无止境。只有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才能书写人生的精彩,才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期待黄老师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多兼具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优秀作品!

  黄宗科,男,汉族,生于1967年11月,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蒲村镇双桥村人;字公正,又竹节,号桃花源隐、孤独子;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理学学士,宝鸡市档案学会、地方志学会会员,宝鸡市地方志专家委员会成员,宝鸡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岐山县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岐山县志》《岐山年鉴》主编。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宝鸡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1990年9月至1997年5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7年。1997年6月,招考到岐山县档案馆(局),从事档案业务指导和档案行政执法工作。2005年后一直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2015年3月,被聘为宝鸡市地方志专家委员会成员。2016年1月,被评为“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2017年3月,主编完成二轮《岐山县志》编纂出版。2017年6月,被宝鸡市档案局授予“宝鸡最美兰台人”荣誉称号。

  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任岐山县凤鸣镇资福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

  2018年5月,受聘中国名酒志《西凤酒志》副主编,担任主笔。至2023年底,连续主编出版《岐山年鉴》7卷(2017~2023)。《岐山年鉴》(2018)被评为陕西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三等奖、《岐山年鉴》(2019)被评为陕西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二等奖、《岐山年鉴》(2022)被评为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二等奖、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三等奖。指导完成《岐山农商银行志》《北寨子村孟家堡志》《岐山慈善志》《白雀寺志》等志书编纂出版。

  自幼聪敏,对语言文字异常敏感,过目不忘。小学时爱摹仿老师板书比比划划,小学三年级开始独立办黑板报,字迹刚劲,入木三分。大学毕业后,闲遐之余,兼习王羲之、颜真卿、怀素、黄庭坚、赵孟頫、于右任、毛泽东、启功等古今名迹,勤学细悟,广采博取,兼收并蓄,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后学习林散之,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其书法遒劲秀美,飘洒自然,墨法多变,大气磅礴,颇有毛体风范。

图片

  (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李欢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