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盛唐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养正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2024-11-30 | 来源:闻朝野
作者:盛唐艺术
李养正院长简介:
李养正,西安蓝田人,同新中国一起诞生,中国老三届毕业,出身书香门第,其父亲原在青海省水利厅工作,自幼在其父教育指导下学写毛笔字和书法。
李养正先生创办和亲自担任西安盛唐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已有20年时间了,在以他为主要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已发展有2342名会员老师,建立起了86个分院或写生创作基地等。
李养正先生的书法,在社会上已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多年来,为全国许多地方题写了大量的公司牌匾、大型农贸市场及酒店、宾馆门头、杂志、报头等。他的书法忠于传统,不刁钻古怪,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有着十分深厚的扎实功底;同时,他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丑书深恶痛绝。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另外,不甘守成,经常组织专家、学者不断研究中国书法。书画研究院有书、画高研班。著名学者、书法艺术评论家刘冠琦先生著书评论他的书法说:“养正先生的书法潇洒有静雅,行笔用的是落日之圆满,落笔用的是泰山之沉稳。他的书法透露着书卷气,心有平正而在险绝处开拓,历尽险绝之后务归平正。他不任性张扬,也不古怪刁钻,结构正大,笔法自然,粗观之有清风,久赏之得明月。他的书法,可挂于书房不可张于赌坊,可悬于大堂不可藏于暗室,赠学子则养心,赠老者则增寿,赠文人则养性,赠商人则养德,赠病者则养身。”
他还说:“若说一年是四季的轮回,面相乃五官的组合,书法就是精神与技法的高度概括。故而偏工易就,书善难求。很多人穷其一生临帖,只是掌握了书法作为符号的外在形态,没有上升到书法作为艺术的内在气韵。读养正先生的书法,即是读他的精神,坦率不偏激,包容不排斥,集众家所长,又不为规矩所累,能读出他历尽波折之后的冷静,生活喧嚣背后的平淡,人生磨砺之后升华的智慧。”
最后还指出:“养正先生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文化人,经历了社会转型的各个时期,他对时代的解读客观而真实。他经常说,艺术来于生活,生活就是大众,没有大众的审美,艺术即不存在,艺术家能做的就是创作,真实平静地反映我们的生活”。
“十三朝古都华夏之根,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
作者:闻朝野
每当我回到西安盛唐书画艺术研究院,就犹如走近了诗、书、画的国度。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唐朝就是一个各类文化艺术繁华歌不尽的发达时代,而书法就是其中最能反映大唐气象的一种艺术形式,盛唐是中国书法的全盛时期。不言而喻,西安盛唐书画艺术研究院即由此而起名为“盛唐”。
走进西安盛唐,让人沉默,让人静穆,让人不光敬仰,更令人陶醉。这里在弘扬着华夏真正的传统书画文明,或者说保持着大唐盛世书风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唐朝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贞观之治"创造了唐朝历史发展的神话。和谐美好的环境为书法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唐代,政治开明、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上升到顶峰,人们激情满怀、神采飞扬,书法家有了十分宽松的活动空间。特别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优裕推动了精神活动的丰富,越来越多人把舞文弄墨作为闲暇时的兴趣爱好。唐初书法四家虞、欧、褚、薛不脱右军风貌,体势已显宽博与雄强。到了中唐时,颜真卿等士大夫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完全代替晋人出世的率性风格,书风上完成了从优美到壮美的转变,把晋人浓缩于尺牍简札之中,虚实曼妙、潇洒通脱的风度,转化为将开阔与豪迈铭刻于山崖或庙堂的丰碑巨制,使书法真正意义上传承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乡野广泛传播。而在当今特色社会的推波助澜之下,能把中国传统书法继承和发扬光大,成就最大者,纵观朝野上下,我认为应首推西安盛唐。
在西安盛唐书画院内,大家品茗论道,谈古论今,交流信息,切磋学习,传递正能量。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互相依靠,共同前进,就像一家人一样默契十足。书画院内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让人感受到高雅与静谧,优雅而宁静的环境,让艺术家们静心创作。你看那交流学习氛围十分浓厚,使人感受到了高雅的艺术熏陶。每一位书画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得书画院呈现出一种多元而高雅的艺术风范。在这里,人人找到了自我,个个发挥得淋漓尽致,笔舞春秋,墨韵千年。
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华传统之美德。关爱弱势群体,扶危济困,传递爱心。20年来,书画院除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外,向社会慈善捐资43万余元,其中为画院几位老师及家属住院做手术等,组织捐资11万多元。在救灾扶贫、救孤助残活动中,先后捐赠书画作品1200多幅。
每年画院全免费,通过展出、印书、印报、网络宣传、写生旅游、召开年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活动,把大家推向全国,真正意义上为书画艺术家服务,办实事、办好事。画院发展到今天,在全国已建立起86个分院或写生创作基地等,拥有持证会员2310名。盛唐走向全国,全国再现盛唐。
立足于西安盛唐,倾心于西安盛唐,感受盛唐之美。我与西安盛唐是12年前结缘,有幸跟院长李养正学习书法,进步飞快。他的人格魅力,让人感受到一种崇高的力量和正义感。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深深地体会到,西安盛唐不仅承载着厚重的书画文化历史,更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不仅仅是一个书画院,更是书画艺术家走向成功的桥梁和摇篮。
西安盛唐发展到今天,与李养正院长的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分不开,特别是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历,以及卓越才能让我们心生敬意,感谢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能够坚定前行。(焦点 荐)
李养正,西安蓝田人,同新中国一起诞生,中国老三届毕业,出身书香门第,其父亲原在青海省水利厅工作,自幼在其父教育指导下学写毛笔字和书法。
李养正先生创办和亲自担任西安盛唐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已有20年时间了,在以他为主要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已发展有2342名会员老师,建立起了86个分院或写生创作基地等。
李养正先生的书法,在社会上已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多年来,为全国许多地方题写了大量的公司牌匾、大型农贸市场及酒店、宾馆门头、杂志、报头等。他的书法忠于传统,不刁钻古怪,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有着十分深厚的扎实功底;同时,他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丑书深恶痛绝。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另外,不甘守成,经常组织专家、学者不断研究中国书法。书画研究院有书、画高研班。著名学者、书法艺术评论家刘冠琦先生著书评论他的书法说:“养正先生的书法潇洒有静雅,行笔用的是落日之圆满,落笔用的是泰山之沉稳。他的书法透露着书卷气,心有平正而在险绝处开拓,历尽险绝之后务归平正。他不任性张扬,也不古怪刁钻,结构正大,笔法自然,粗观之有清风,久赏之得明月。他的书法,可挂于书房不可张于赌坊,可悬于大堂不可藏于暗室,赠学子则养心,赠老者则增寿,赠文人则养性,赠商人则养德,赠病者则养身。”
他还说:“若说一年是四季的轮回,面相乃五官的组合,书法就是精神与技法的高度概括。故而偏工易就,书善难求。很多人穷其一生临帖,只是掌握了书法作为符号的外在形态,没有上升到书法作为艺术的内在气韵。读养正先生的书法,即是读他的精神,坦率不偏激,包容不排斥,集众家所长,又不为规矩所累,能读出他历尽波折之后的冷静,生活喧嚣背后的平淡,人生磨砺之后升华的智慧。”
最后还指出:“养正先生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文化人,经历了社会转型的各个时期,他对时代的解读客观而真实。他经常说,艺术来于生活,生活就是大众,没有大众的审美,艺术即不存在,艺术家能做的就是创作,真实平静地反映我们的生活”。
“十三朝古都华夏之根,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
作者:闻朝野
每当我回到西安盛唐书画艺术研究院,就犹如走近了诗、书、画的国度。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唐朝就是一个各类文化艺术繁华歌不尽的发达时代,而书法就是其中最能反映大唐气象的一种艺术形式,盛唐是中国书法的全盛时期。不言而喻,西安盛唐书画艺术研究院即由此而起名为“盛唐”。

在西安盛唐书画院内,大家品茗论道,谈古论今,交流信息,切磋学习,传递正能量。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互相依靠,共同前进,就像一家人一样默契十足。书画院内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让人感受到高雅与静谧,优雅而宁静的环境,让艺术家们静心创作。你看那交流学习氛围十分浓厚,使人感受到了高雅的艺术熏陶。每一位书画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得书画院呈现出一种多元而高雅的艺术风范。在这里,人人找到了自我,个个发挥得淋漓尽致,笔舞春秋,墨韵千年。
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华传统之美德。关爱弱势群体,扶危济困,传递爱心。20年来,书画院除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外,向社会慈善捐资43万余元,其中为画院几位老师及家属住院做手术等,组织捐资11万多元。在救灾扶贫、救孤助残活动中,先后捐赠书画作品1200多幅。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