郃阳魁 · 王德荣

2024-03-06 | 来源:合阳魁 作者:智尧
      王德荣,字唯恕,号木牛,别署多容,陕西省合阳县同家庄镇上洼人。1938年元月生,合阳中学初秋五六级戌班学生。1959年8月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美术教员。1964年4月调大荔县中心文化馆任美术干部。1974年4月调合阳县文化馆任文物专干。1985年5月县文管会成立,转任办公室业务干部。1989年三馆分设任博物馆业务干部。1999年元月退休。曾任政协合阳县1—5届委员。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渭南市西岳印社副社长;合阳县书法学会首任会长;合阳书协名誉主席。
梁山赋灵秀  徐水润华笔
  1986年6月初,正是东府麦搭镰的时候,法国电视一台的记者范华先生风尘仆仆地赶到合阳。他此行的目的除了拍摄合阳线戏之外,就是想为王德荣拍一个短片,向法国人民介绍一下这位黄土地哺育的书法家。范华先生的拍摄很顺利,王德荣的名字便随之传到了海外。
  王德荣是合阳县博物馆的业务干部,字惟恕、号木牛,别署多容。抗日战争爆发的那个牛年年底,书法家王德荣降生在合阳县梁山之阳、徐水之阳的上洼村,所以他一度曾想以“重阳”作号;后来,他又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近溪堂”,显示了他对这块生他养他的黄土地那种深深的眷恋之情。
  德荣生在一个贫寒之家,先人世代都是农民,而他却偏偏从小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母亲过早地离他而去,父亲拉扯他弟兄三人成长。小德荣自幼聪明好学,成绩优异,且对绘画饶有兴趣,一有空就画,墙上、地上都是他发表作品的地方。一次高年级上美术课,在大哥哥们的怂恿下,他画了一匹黑马。交上去后,受到老师当堂表扬。这下他兴趣更大了,成了他一生酷爱艺术的起点。想不到在升高小时,监考老师只以字迹的优劣作标准,却全然不管文章的高下,把他关在了高级班的门外。这件事对德荣幼小的心灵刺激极大,从此发愤练字,到上初中时已经是学校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了。后来考入著名的大荔师范,学校里有几位喜欢书法的老师,耳濡目染,德荣的书法有了更大的进步。从大师毕业,先留校任教,后又到大荔文化馆。密不透风的业务和频繁的社会应酬耗费了他的时间和精力,但却也为他提供了练习书法的大好机会。按德荣的说法,这一段虽未能进入书法境域,但却练就了功力和胆略,“书纸涂壁,或大或小,在所不惧”。大荔文化馆西边的大十字四角各竖有一块大标语牌,离地丈余高,过一段就得换写内容,那自然是王德荣的任务。他每次踏上高架,街道上总有许多人驻足观看,一双双目光直如芒刺般往脊背上扎,而他却毫不心慌手软,相反地还觉得这些人是专来为他呐喊助威的,笔底更加带劲,以至现在不论何种或庄重严肃,或热闹盛大,或名人满座的场合,他都能沉稳敛气,正常发挥,把自己的功力展示得淋漓尽致。

  三十而后,王德荣为自己制订了新的奋斗目标,开始搜集古今名贤墨迹、法帖和论著,共得墨迹、法帖二百余种,无论寒冬腊月,抑或酷暑盛夏,晨夕学习诵读,无一日稍懈。其间又得朝邑名宿李善楚和蓝田安永亮二先生指授,遂得以有长足的进益。
  学书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创造的过程,一朝一夕难以奏效,更无捷径可走,这是王德荣从事书法活动三十多年来最深切的体会。他在学习掌握传统、打好坚实基础的同时,广泛涉猎古今名墨,不厌其多,尽可能多地吸收各家长处,但同时又注意学习的方法,不生吞活剥,而是在长期的学习体味中潜移默化,在自觉不自觉中吸收运用。古往今来,人们都认为临帖与读帖是研习书法的必经之路。王德荣不否认这一途径,但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主张以读为主。在他的案头床边,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放有多种名帖,以利随时翻阅。对各家法帖交换翻阅,细味其笔法神韵,日积月累,自然收到受益而不自觉的效果。至于临帖,他认为应该浅尝辄止,这又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见解。他的理由是,不可一次陷得太深,以免落入他人窠臼。他将各种碑帖反复交换练习,在广泛吸收溶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寻求创造自己的面目。在具体练习时,他采取毛笔对临与钢笔背临相结合的方法,每当毛笔对临有了一定基础时,便用钢笔进行背临。他认为钢笔携带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只要在临习时注意体味毛笔书法的意趣,同样可以收到毛笔的效果。于是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王德荣小本、钢笔不离身,开会等人、出差候车,只要一有空,便随手掏出练习,那份执著、痴迷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如今的王德荣,岁月的风霜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清癯的面孔更显出一副成熟的学者风度。在漫长的学书过程中,他坚持以传统为宗,以古今名贤为师,广征博采,取精用宏,但又不随时依人,而是兢兢业业,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塑造自己的风格。他篆、隶、草、行、楷皆习,字内字外功夫并重,以达笔路广阔,内涵丰富之目的。德荣作书以圆笔为主,刚柔互用,求其笔力遒劲,气韵流畅,追求一种平和秀逸的艺术效果。在他多年来参展并获奖的作品中,各种书体都有,而每一种书体都运用得那么纯熟精到。人们看到的,绝不是一个单打一的王德荣,而是一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书坛纵横驰聘的书法家。
  德荣书艺上的成就,还得益于他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他撰联、作诗,都堪称行家里手,有九首诗1988年入选《全陕诗·现代卷》。他被合阳诗词学会聘为顾问;他从自己的诗作中选出一部分油印成册,散发给文朋诗友,在合阳古城引起轰动。近年来,人们只注意到了他的书作,却似乎忽略了他的画,也忘记了他早先是由画而入书的。其实,德荣的国画亦具相当功力,又善治印,是一个诗、书、画、印俱佳的艺术家。
  也许是过早失去母爱的缘故,德荣自小养成倔强、内向的性格。初次和他接触,有些人会觉得他待人接物似乎有些不大热情,甚至有点像他的号:“木牛”。他也曾自嘲“不善交游”。但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在他的胸膛里涌流着的,是艺术家的真诚和热情,只不过不像别人那样外现而已。他质直纯朴,谦恭寡言,淡于名利,嫉恶如仇。既不为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所诱惑,亦不被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所裹挟,而是坚定不移地追寻自己向往的理想境界,正如在书法中“喜刚劲秀逸,厌野怪颠狂”一样,他在生活中同样喜欢交公正无私、德厚学丰的朋友,而鄙弃那些追名逐利、浅薄无聊的小人。他心地坦荡,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也许在有些人眼里看来,他这是不懂人情世故,但也正由于这种耿直、执著甚至有些倔强的性格,才成就了他在书法上的建树。
  王德荣热爱生活,满腔热情地拥抱生活,用自己的书艺为生活增光添彩。1993年,洽川风景名胜区要在主要景点树碑,王德荣冒着酷暑炎夏,挥汗如雨,书写了大小十余通书体不同的碑文。虽然连消暑解渴吃西瓜的钱也一分未得,他的心里却得到极大满足。像这样没有任何报酬的碑文,他已书写了数十通。
  1984年,他牵头成立了合阳县书法学会,并理所当然地被大家一致推举为会长。为鼓励其他同志,在干了一届后,他又主动让出会长职位。合阳已举办了好几次个人书法展,每一次王德荣都是从选作品到布展,直至剪彩仪式,鞍前马后,忙个不停,但他自己至今却还没办过个人书法展。
  王德荣靠着自己的努力,坚韧不拔,终于成为造诣极高的书法家,生活也慷慨地回报了这位奋斗者。他在渭南地区第一个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又先后被选为陕西书法家协会理事、渭南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岳印社副社长。他的书作自1972年起多次在“西北五省(区)书法篆刻联展”“黄河流域十省(区)书法展览”“中国乾陵杯海内外书法篆刻展”等大型展览中展出,并多次获奖;他的多幅作品被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等出版单位采入丛书或单幅出版;还在报刊发表多幅。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王德荣的百余幅书作流布至日、法、美等国及港、台地区,成为发展友好关系的信使。德荣著有《王德荣书法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德荣书作》及诗联集《近溪堂吟草》。王德荣的名字被录入《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书法录·书法卷》《中国古今书家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等多种大型辞书和专集,为东府人民争了光。
  德荣在已过知天命之年的1989年重阳节曾写了一首《重阳书怀》:
  地僻花事晚, 重阳菊半开。
  登高豁倦眼, 长歌舒我怀。
  人生虽云短,  强志天难埋。
  五十正当时,  鬓斑以何哀。
  因为“地僻”等客观原因,德荣在艺术上的“花事”是“晚”了些,但他并不怨天尤人,亦不沮丧消沉,而是登高长歌“五十正当时”。他坚信人生虽短,但只要有天也难埋的强志,便可使生命放射出火花。如今八年过去,纵观德荣在书苑中的成果,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难道不正是金菊怒放、果实累累的丰收季节么!
  王德荣老师于2018年9月14日(农历八月初五)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2岁。
  编辑:智尧

  作者简介
  史耀增,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顾问。作品代表:《走进古莘》、《合阳风情》、《合阳民间俗语里的民俗》、《和阳村柳条簸箕》等。先后被评选为“陕西省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先进个人”,“全国十大文艺志书集成优秀编审”,“渭南文化领军人物”。获“全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贡献奖”。所著《合阳风情》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优秀奖”。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