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 永攀高峰——访著名书画家王文智
王文智,笔名瀚墨,1965年出生于陕西洋县。自幼酷爱书画,历经军旅磨炼,坚持临池不辍,凭着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用刻苦认真的态度,不断激励自己、成长自己。告别国营单位后,他投身艺海搏击,在广袤的艺术殿堂,创作出了一幅幅率性、活泼、灵动、真美的书画作品。
因为热爱 所以无师自通
王文智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少年时代在这里长大。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能写会画的能干人。爷爷没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悟性成了村上的“巧人”;受先辈的影响,父亲画画、写字的水平,当时在家乡方圆几十里也很有名气。从王文智记事起,他就经常围在爷爷、父亲旁,看他们写字画画,写标语,写对联,有时父亲还给他写一些字让他临摹,在他还不认识字时,就已经能写很多字了。当他看到哪里有写得漂亮的字时,他都会不由自主地观看,比画着用树枝或石子在地上模仿着写。
当时农村条件很艰苦,笔墨纸张都很少,父亲关于书画方面的知识也有限,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根本不能系统地从理论上系统教王文智学习书画,连环画和课本上的插图就成了他临摹的范本,家里仅有的一本《我怎样画山水画》成了他唯一的学习资料。
在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下,王文智对书画的兴趣日增,学起来也得心应手。上高中时,他的绘画天赋在校园里就已崭露头角,经常用铅笔或钢笔把有特点的老师或同学头像画在自己的课本上,学校的黑板报都由他来办。
部队锤炼 走进艺术殿堂
1983年10月,王文智参军入伍来到了古都咸阳。到新兵连的第一天晚上,休息的时候王文智就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在上面画画,他的一个战友大吃一惊:“你还会画画!”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班长,班长看后惊叹道:“画得就是好!”从此以后,新兵连的墙报、板报都由他来办,他的绘画、书法被战友们啧啧称赞。
过了几个礼拜,团部机关宣传股长和放映组长到新兵连慰问新兵,了解到王文智有书画方面的特长,专门和他见面谈了话,准备把他作为放映员的首选。在新兵连训练三个月结束后,王文智被分配到了团部机关放映组,成了部队的一名放映员。此时的王文智如鱼得水,既有了发挥自己特长机会,又有了一个好的学习条件。部队有图书阅览室,有大量的图书,自己用仅有的几块钱津贴还购买了书画方面的相关资料,这对于当时急需学习的他来说,很难得。于是,他如饥似渴,觉得就像掉进了知识的海洋,要学的东西很多,再也不为缺资料、少纸墨而发愁,这让他对书画的学习得心应手。期间,他学会了摄影、照片冲洗、画幻灯片、对黑白胶片上彩、写标准的美术字、会标、板报等基本技能,且样样都成为强项。他自豪地说“为什么我能有较高的摄影水平,就是在部队得到的锻炼呀。”
两年后,部队又安排他去西安美院进修学习。院校的学习让他把零散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归整,学到的技能理论化、系统化、专业化,对他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1987年,他在老山前线参战期间,用业余时间创作的硬笔书法作品获《年轻人》杂志社举办的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1988年获全国“鸟语花香”硬笔书法二等奖,并被安徽硬笔书法协会吸收为会员;1989年获全国“三希堂”硬笔书法二等奖。在部队期间多次参加军地举办的书画展览并获奖,摄影、书法作品被军地报刊刊登。
告别国企 潜心钻研书画
1997年,王文智转业到咸阳彩虹集团工作,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办板报,搞宣传,并积极参加集团组织的书画活动。从1998年起,连续多年获彩虹集团职工书法大赛一等奖;1999年硬笔书法获陕西省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奖;作品被录入《中国书画艺术家精典》等书。
2006年,他离开了单位,有了足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经常参加省市各类书画活动,拜师学艺,先后在陈天民老师书法班和原康生老师隶书培训班学习,对他提高书法技艺有很大帮助。他说:“纯粹靠自学进步很慢,有了老师的指点,确实受益匪浅。再加之通过网络、书籍的学习及细心观察和体会,使自己书画水平不断地提高起来。”
他注重传统技法的学习,认真学习中国书法史和各家书论,坚持临习二王书法、孙过庭书谱、褚遂良、赵孟頫、黄庭坚等名家法帖。为练好隶书和草书的线条,他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专研《石门颂》《张迁碑》《鲜于璜碑》等汉碑隶书,又结合汉简书法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率意、活泼的书写特点。他认为,不学汉简墨迹只学习碑刻,学不到古人那种写字的状态和笔法,书写的作品就太死板,隶书一定要率真而不失高古。
在绘画方面,他曾经学习油画、水粉、水彩和速写,现在重点研习中国花鸟画和山水画,而且还跟随80多岁的著名画家、西安美院原国画系主任萧焕老师学习花鸟画。他从小生活在朱鹮之乡洋县的一个小山村,那里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因此对山水更了解且有深厚感情,画山、水、石、树和云等更容易,因为从小生活在真山真水之间,画出来的山水画也自然是栩栩如生,接近自然。
王文智还经常去江浙、四川和贵州等地写生,那里的人特别喜欢他的书画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如今,人们都讲究风水,王文智也会根据大家的需求合理构图,画出具有当地特点的山水神韵。
艺无止境 不断追求更好
王文智说,作品不能当商品。一切要随缘,客户喜欢并欣赏自己的作品,说明两个人之间有着共同的审美观,气场相通。这样,就是多送一幅画或写一幅字,也都在情理中。书画家功利心不能太重,如果总想着学书画就是要图什么,为了挣多少钱,没有钱或者不给钱就不去写不去画,总想着自己的画能值多少钱,要卖多少钱,那么这样,肯定会影响创作灵感,这样的心态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好处。书画家应该抱有平常心,顺其自然地去创作,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既不为生活所累,也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
近年来,王文智很少在外跑市场,也很少抛头露面参加活动。不争名夺利,只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钻研和创作上,以古为师,并认真学习当今名家作品,弥补自身不足,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不断超越自己,让作品更成熟,更符合大众审美,创作出雅俗共赏让大家都喜欢的作品。
他发现越是学习,越感觉要学的东西很多,艺无止境。因为中国诗词、中医、周易、古代哲学、佛学、曲艺等传统文化与书画都有密切关系。他经常会买书为自己充电,虽然年龄大记不住,但学习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肤浅,能提高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他说,一个人的手笨可以跟不上别人,但认知、眼光一定要高,一定要有辨别作品优劣的能力,能识货,可以眼高手低不可眼低手高;不会看,不会欣赏,就没有自己心中的好作品。所以,一定要用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自己的眼光和鉴赏能力,这是最主要的。他还经常向一些高手画家请教学习,看到好作品,也会收藏认真揣摩。
王文智认为,对书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追求,永无止境;书画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国书画跟人一样,能流传下来这么多,都是有传承的。犹如一个孩子,从他的身上总能看到祖辈和父辈的影子,虽然长相不十分相像,但细看他的神态举止可就是一家人。这就是类似于中国书法的传承,一代一代在进化创新,有传承又有变化。如果写成跟古人一样,那就跟复印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在吸收传统营养中求新求变,与时俱进,创作的作品让专业人员去评价,让大家去评论,不能自卖自夸。画画,其实是画自己情怀;写字,也是写自己心情。学古人,但不拘泥于古人,吸收古人艺术精华,写成了自己的风格,写成自己的书法特点,让别人一看作品,就知道是谁的作品,这就算是成功了。
书为心声,画为心表。我们相信,经过王文智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他一定会给大众带来生动、感动、心动、能够触及心灵的书画作品。
责任编辑:李欢颜